徐 靜 宋思霖 許露偉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 南京市第一醫院泌尿外科,江蘇南京 210006
前列腺癌根治術在治療早期前列腺癌方面效果顯著,甚至可達到治愈[1-2]。但部分患者術后常因括約肌及逼尿肌功能不全出現尿失禁、膀胱損傷等并發癥[3-4]。研究表明,采用盆底肌電刺激對術后患者進行干預,可減少因括約肌及逼尿肌功能不全導致的并發癥[5-6]。但盆底肌電刺激干預方式一般于術后尿管拔除后進行,無法增強患者在尿管拔除后的自主控尿能力。而有研究指出,術前量化排尿訓練可有效增強患者自主控尿能力,避免術后因盆底肌肉松弛出現并發癥[7-8]。但僅依靠患者主動性無法達到理想的干預效果,推測二者聯合應用,可有效提高前列腺癌根治術后患者括約肌及逼尿肌功能,改善排尿障礙發生情況。本研究通過比較分析術前量化排尿訓練聯合術后盆底肌電刺激在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中的應用情況。
前瞻性選取南京市第一醫院2019 年9 月至2022 年9 月擬行前列腺癌根治術治療的100 例患者。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前列腺癌外科治療專家共識》[9]中前列腺癌T1、T2期診斷標準;預期壽命≥10 年;認知功能、精神狀態正常;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疾病或血液系統疾??;已有遠處淋巴結轉移或骨轉移;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嚴重無法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壓;盆底肌肉或尿道外括約肌嚴重痙攣。以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 例,并將兩組患者分別劃分入相應病房區域,避免同一病房出現不同組別患者。對照組年齡54~71歲,平均(63.08±3.79)歲;病理類型:腺癌44 例,鱗癌5例,小細胞癌1 例;腫瘤分期:T1期23 例,T2期27例。觀察組年齡52~71 歲,平均(62.30±3.97)歲;病理類型:腺癌42 例,鱗癌6 例,小細胞癌2 例;腫瘤分期:T1期26 例,T2期2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南京市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KY20190901-01)。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于術前7 d 接受常規護理,耐心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講解術前間斷床上排尿訓練的流程及重要性,并指導患者進行術前盆底肌訓練;于術后尿管拔除后7 d 接受盆底肌電刺激:患者取側臥位,將生物刺激反饋儀(南京麥瀾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MLD B2)工作電極緩慢插入患者肛門(10~20 mA 電流強度、5~50 Hz 刺激頻率)刺激10 s,刺激結束后,囑患者進行盆底肌收縮、放松訓練,并依據顯示屏顯示的肌電曲線指導患者調整收縮、放松程度,當患者自覺進行收縮時無跳動感及疼痛感為宜,3 次/周,共干預4 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于術前7 d 接受量化排尿訓練,干預前統計患者年齡、病情、既往史及對術前練習床上排尿的接受程度并進行個性化評估,制訂量化訓練評估卡并告知患者及家屬及時記錄,訓練內容:當患者表示有明顯尿意時,指導其取平臥位并進行腰部制動,進行閉目、深呼吸,將會陰部肌肉放松,隨后放流水聲音樂或使用溫熱毛巾熱敷小腹,練習床上排尿,整個過程均以屏風遮擋。護理人員應依據術前量化排尿訓練記錄卡要求的訓練頻次對患者進行指導及督促,至少于每天上、下午各進行1次,以每天可成功進行2 次床上排尿為量化標準,并記錄于患者個人量化訓練評估卡,若訓練期間患者出現其他問題應立即向責任護士匯報,及時調整訓練計劃,以達到滿意的訓練效果。術后盆底肌電刺激方法同對照組一致。
兩組均于干預前后記錄1 次連續72 h 的排尿記錄,包括排尿間隔時間、每次尿量、夜間(22∶00—8∶00)排尿次數。
1.2.2 觀察指標 ①尿流動力學:于干預前后應用尿動力學分析系統(成都維信電子科大新技術有限公司,型號:Nidoc970A)檢測患者膀胱容量、膀胱逼尿肌壓力、尿流率;②排尿情況:收集兩組干預前后排尿記錄,并計算各項指標平均值進行比較;③排尿障礙:隨訪3 個月,觀察比較兩組尿管拔除后24 h 內及術后3 個月排尿障礙(排尿時需增加腹壓)發生情況。
應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尿流動力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膀胱容量、膀胱逼尿肌壓力、尿流率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尿動力學比較(±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尿動力學比較(±s)
注1 cmH2O=0.098 kPa。
干預前,兩組排尿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排尿間隔時間、每次尿量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夜尿次數均少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排尿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排尿情況比較(±s)
兩組尿管拔除后24 h 內、術后3 個月排尿障礙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尿管拔除后24 h 內、術后3 個月排尿障礙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尿管拔除后24 h 內、術后3 個月排尿障礙發生情況比較[例(%)]
由于前列腺癌根治術中手術操作會對周邊參與排尿功能的肌肉及血管產生損傷,導致患者易出現排尿障礙,影響術后恢復[10-11]。為降低排尿障礙發生率,常應用盆底肌電刺激進行干預,可通過生物電興奮對盆底肌及神經刺激,從而達到預防目的[12-13]。但僅在術后干預,無法取得顯著效果。近年來,術前量化排尿訓練逐漸應用于圍手術期干預中,可通過患者自主訓練的方式,提高其在平臥位的排尿能力[14]。推測將二者聯合應用于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中可有較好干預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量化排尿訓練聯合術后盆底肌電刺激干預可有效改善前列腺癌根治術后患者膀胱容量及膀胱逼尿肌壓力,提高尿流率。原因在于術后盆底肌電刺激可通過肛門將低頻電流傳導至盆底肌并進行刺激,從而改善患者術后肌肉供血能力及彈性,并且電流可對膀胱頸及尿道產生支撐效果,進而達到提高膀胱容量、膀胱逼尿肌壓力及尿流率的功能[15-16]。同時,在術前量化排尿訓練反復練習下,可通過患者的主觀意識活動或功能鍛煉提高其對膀胱逼尿肌的控制能力及意識[17-18]。因此,二者聯合可發揮協同作用顯著改善術后膀胱容量及膀胱逼尿肌壓力,提高尿流率。
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量化排尿訓練聯合術后盆底肌電刺激干預可有效改善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術后排尿及控尿能力。原因在于術后盆底肌電刺激可通過刺激神經運動纖維加強盆底肌及周圍橫紋肌組織收縮,從而提高患者對排尿肌的神經支配能力,達到改善排尿及控尿能力的作用[19-20]。而術前量化排尿訓練通過量化記錄卡,能夠督促家屬及患者主動完成系統性排尿訓練,提高訓練操作性,增強患者排尿及控尿意識,從而提高患者術后排尿及控尿能力[21-22]。
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量化排尿訓練聯合術后盆底肌電刺激干預可有效降低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術后排尿障礙的發生率。原因在于術后盆底肌電刺激干預過程中,可依據顯示屏顯示的肌電曲線指導患者對收縮、放松程度進行調整,能夠糾正其自身不規范的排尿用力方式,從而降低術后排尿障礙的發生率[23-24]。術前量化排尿訓練可在重復練習的過程中使患者逐漸習慣平臥位肢體制動的體位,解除大腦皮層對排尿的抑制,并且能夠控制平滑肌自然收縮,使得排尿過程接近正常狀態,降低術后排尿障礙的發生率[25]。但本研究僅針對單中心患者進行研究,且樣本量較小,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未來需進行多中心研究并擴大樣本量,以驗證本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應用術前量化排尿訓練聯合術后盆底肌電刺激對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進行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膀胱容量及膀胱逼尿肌壓力,提高排尿及控尿能力,降低排尿障礙發生率。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