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對北京地鐵壁畫與空間設計經典案例進行分析,梳理了地鐵中壁畫與空間設計的發展歷程。本文借鑒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視角,將地鐵壁畫作為呈現人們價值觀念和審美認知的重要文本,分析闡述了地鐵壁畫建設模仿期、探索期和發展期三個歷史階段各自的特點和社會風尚,呈現了五十年來北京地鐵的壁畫與空間設計、社會審美與觀念變遷、社會文明進步以及思想解放的歷史脈絡。
關鍵詞:北京地鐵;壁畫;空間設計;審美觀念
北京地鐵自1965年7月1日開始建設,截至2023年底,總里程已達到760.78千米。[1]隨著地鐵工程的推進,壁畫等公共藝術也在地鐵中大量涌現,成為現代城市中的一道亮麗風景。因為地鐵站建設的地理位置和創作主題等因素不盡相同,所以每個站點的壁畫風貌也各具特色。北京地鐵壁畫和空間設計發展的50年,清晰呈現了人們價值觀念和審美意識的流變。
一、地鐵空間藝術裝飾的學習模仿期(1965-1980)
北京地鐵自1965年開建,從蘋果園站到北京站,一期工程建設的總量不足30千米。北京地鐵1號線作為中國大陸首條地鐵線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不僅是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連接這座城市歷史與現代的紐帶。
北京地鐵1號線初期建設借鑒了莫斯科地鐵的設計理念和裝飾風格,尤其是莫斯科地鐵1號線和2號線等線路站點。車站裝飾簡潔而莊重,使用浮雕和其他藝術裝飾手法,雖然規模和復雜程度略遜于莫斯科地鐵,但同樣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北京地鐵一期工程沒有布置壁畫,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建設始于經濟困難時期,資源匱乏,設計注重簡潔、經濟和高效;第二,當時中國在地鐵建設方面技術和經驗有限,首要任務是有效建設和運營地鐵,次要考慮裝飾性和藝術性;第三,20世紀60年代,受中國政治和文化環境影響,文化藝術活動受限,對裝飾性藝術的投入也受到影響。
北京地鐵1號線是中國地鐵系統發展的重要起點,為后續地鐵的建設奠定了基礎。考慮到戰備空防的需要,把地鐵站的建設標準定得很高。車站高頂棚利于空氣流通,地面鋪設水磨石耐磨易清潔。地鐵站裝飾簡潔明快,指示標志清晰。站臺燈具式樣簡單實用,照明充足、安全節能。站臺寬敞、立柱堅固、排布有序,空間分布合理,便于乘客快速疏散。墻面和柱子采用紋理大理石,增加空間質感。這些裝飾手法提升了空間品質,注重乘客體驗。
二、地鐵空間公共與審美意識萌芽的探索期
(1980-2000)
從1980年到2000年,北京地鐵建設圍繞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樸素大方、堅固適用、不要豪華”指示精神開展。地鐵各車站均由美術或雕塑來裝潢。由此,北京地鐵2號線建設了西直門站《燕山長城圖》和《大江東去圖》、建國門站《中國天文史》和《四大發明》、東四十條站《華夏雄風》和《走向世界》共六幅壁畫,是全國地鐵建設的開山之作。
如圖1所示,西直門站的《燕山長城圖》是燒制在瓷板上的焦墨山水畫,構圖寬廣、層次豐富,表現出燕山的壯麗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歷史,展現出國家厚重的文化;建國門站的《四大發明》以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為主題,氣度恢宏,意蘊廣大,傳遞出民族自覺和民族自信;東四十條站的《走向世界》最能反映這一時期的主創心態和民眾審美,旨在振奮民族精神,表現出中國體育在國際舞臺上的成就和中國人民擁抱世界的自信與豪邁。
地鐵的功能從戰備空防轉向市民日常出行,空間建設注重美觀和舒適性,還有精神引領和政策宣傳的作用。這六組壁畫主題突出歌頌性和紀念性,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寫實風格導致細節和內容龐雜,陶瓷馬賽克拼貼也對造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實際使用中,龐大的壁畫對乘車信息造成干擾,且欣賞它需要一定的距離,站臺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北京地鐵空間作為城市景觀,具有語言符號的視覺意義,其建設往往和治國理念、精英文化理想緊密相連。地鐵壁畫建設,承載著文化和歷史的厚量。作為20世紀80年代的藝術遺存,這些作品也見證了北京地鐵建設的發展歷史。
三、經濟建設與公民社會融合的快速發展期
(2000-2021)
2000年到2021年,是社會開放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通過大規模的工業化、城市化和對外經濟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北京地鐵建設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建設總里程超過700千米。人們也開始重新審視民族文化和文化身份,自我意識和公民意識達到了新高度。
這一時期,地鐵壁畫開始強調古都風韻和文化特色。我國城市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場所特征、空間特質和文化特色呈現出高度相似性,管理部門開始強調古都風貌,自此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傳統北京特色的壁畫。例如2021年19號線平安里站的《上元燈會》,采用微晶石雕刻彩印工藝,結合北京平安里的文化特色,描繪了明代元宵燈市與古董貿易的場景。作品以寬容平和的心態,從審美角度審視傳統文化遺存,呈現全新視角下的中國民俗生活景觀。再如2008年南鑼鼓巷站的《北京記憶》、2018年天橋站的《天橋百戲》、2018年楊莊站的《燕京八景》等壁畫,都展示了古都風貌。2021年,19號線在空間營造上進一步發展,站內設計簡潔,當代藝術風格直白率真,信息傳遞高效,藝術性和功能性并重。北太平莊站基于“薈萃京華”主題,以藍色為站內空間基調,在拱形吊頂中融入風箏元素,極簡造型手法與幾何圖案拼接組合,使車站呈現出理性現代風格,又符合當下人們快節奏的生活。
符合審美日常化趨勢。此時,壁畫等公共藝術進一步走入人們生活,“嚴肅的、經典的文化精神已不再占主導的地位,至少不是這個空間中唯一的存在,訓導與教化的功能也漸漸淡出,與此相對應的是世俗情懷、娛樂精神、審美功能”[2]。例如2012年10號線草橋站的《花樣年華》,作者使用UV轉印切割、鑄銅噴漆工藝,將日常生活中的咖啡、眼鏡、鬧鐘、筆記本電腦、超市手推車搬上壁畫,打破觀念禁錮,營造一種輕松活潑的氛圍。2021年19號線牡丹園站《海棠花溪》(圖2)中盛開的海棠花,在謳歌時代的同時,也贊美了文明古城的現代化步伐。壁畫運用平面化、象征性和裝飾性的表現形式,采用玻璃馬賽克鑲嵌,裝飾富有趣味性,線條舒展流暢,色彩明艷亮麗,呈現出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
四、壁畫審美觀念的流變與思考
(一)地鐵壁畫創作與人們的審美觀念緊密相連,主導著藝術形式的流變
從北京地鐵壁畫和空間設計這些年的發展可以看到三個主要變化。第一,在藝術手法上是從具象到抽象。從1984年2號線六幅壁畫的寫實復雜風格,到2021年19號線牡丹園站《海棠花溪》簡潔直接的平面化處理,藝術語言更加概括簡練。第二,在藝術展現方式上是從局部到整體。從5號線雍和宮站的紅色立柱、漢白玉欄桿和臺階,到14號線朝陽公園站的少量材料和利落明快的線條,空間營造進一步提升。第三,在藝術主題上是從單一到多元。作品的教化功能漸漸淡出,更多體現娛樂精神。主流意識形態也不再以單一的方式彰顯,而是融入開放、多元的日常生活。總之,人們的審美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在主題和功能方面,形成了紀念性與娛樂性、審美性與思想性、抒情性與反思性、視覺效應與精神表征、歷史敘述與市井圖像共存的景象。
(二)社會學視角下地鐵壁畫的社會參與
北京地鐵壁畫設置伊始就是為廣大市民服務的。“公共藝術的出現,反映了市民階層對于公共空間的權力要求和參與的意向,它與社會公共事項的民主化進程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權力的體現。”[3]人們已成為這個空間的主人。
一座城市的開放和包容,可以通過許多細節來呈現。例如,機場的《潑水節——生命的贊歌》壁畫上的人體形象標志著社會的開明和包容。再如北京地鐵站名稱標識的轉變,從2008年奧運會開始規范使用英文,到2022年冬奧會前夕改為漢語拼音,再到2023年又改回英文。這個曲折過程中有北京市民的廣泛參與,也表明地鐵建設需要進一步聽取市民的意見和建議。
(三)地鐵空間中的人文關懷
壁畫等公共藝術不僅是地鐵空間的藝術品,還形塑了一個無形的公共溝通場域,容納了多元差異的公眾觀點。因此在地鐵建設時,需要居民切實參與。原來地鐵1號線、2號線建設時沒有考慮廁所問題,后來通過政協提案,對地鐵進行了改造,使地鐵空間更加人性化。一條地鐵、一座城市的包容,就是既裝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簍扁擔,這也是人文關懷的具體體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藝創作更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地鐵中的壁畫作品也更加豐富多彩,更多的傳統工藝、歷史文化元素和新時代風貌出現在地鐵壁畫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強調,使北京成為一座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城市。
五、結 語
目前,北京地鐵空間中有200多個站點建設有300多幅壁畫,這已成為一道絢麗的地下藝術長廊,呈現出首都地鐵的獨特風貌。北京地鐵壁畫和空間設計的發展歷程,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人們思想解放、觀念更新和文化繁榮的發展脈絡,深刻感受到時代發展的巨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
基金項目:2019年北京市人文社科項目“新時期首都市民生活方式與審美需求研究”(199YTB020)。
參考文獻
[1] 侯秀芳,馮晨,燕漢民,等.2023年中國內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概況[J].都市快軌交通,2024,37(1):10-16.
[2] 趙志紅.藝術的空間轉向與場域建構:從城市公共藝術景觀論起[J].藝術百家,2019,35(5):30-37.
[3] 孫振華.公共藝術時代[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