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第一,踝關節的結構,讓踝關節在起跳落地時容易出現崴腳。
第二,運動前準備不足。首先是體力上、精神上準備不足。體力是完成技術動作的保證。當一個人疲勞體虛或精神狀態不佳時運動,不但不能完成技術動作,而且注意力也不集中,時間感、空間感差協調力降低,運動力下降,隨時都有發生損傷的可能性。其次是運動裝備準備不足。運動裝備包括服裝、鞋和護具。在損傷調查中,由于裝備不適合而造成損傷的情況也不少。還有一些運動者本身己發生過踝關節損傷,存在踝關節不穩。這類運動者運動時若不采用護踝用具,造成二次損傷的可能性較大。最后是準備活動不充分。準備活動一般分為熱身活動和專項準備活動兩部分。如果準備活動不充分,肌肉興奮性不夠,會導致肌肉黏滯性過大。如果準備活動缺乏針對性,關節周圍肌肉韌帶就沒法充分活動開,也會增加發生崴腳的可能性。
第三,運動中技術性動作不合理。這表現在起跳后沒有建立良好的落地緩沖,著地時間感差。還有是自我保護意識差卻要盲目運動,如飛身沖搶,身體重心失去控制;隨意切入騰空隊員下面,造成騰空隊員落地不穩。
崴腳后及時正確的處理,直接影響恢復時間及預后。在損傷的早期,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會使傷勢持續加重。科學治療,才能阻止損傷加重并縮短病期。
崴腳后要立即用拇指壓迫痛點止血,冷敷,加壓包扎并抬高患肢,如果當時沒有條件急救,就系緊鞋帶,等有機會再行處理。1至2天后,可進行手法按摩,可點按解溪穴,按摩昆侖穴、懸鐘穴、陽陵泉。以上述穴位按摩均以有酸脹感為度。傷后要用繃帶包扎固定,包扎時注意繃帶行走方向,使受傷韌帶處于相對松弛狀態。單純的踝關節扭傷,急性癥狀減退后,應盡快在保護帶(彈力繃帶、護踝等)固定下進行著地行走活動。約兩周后,可進行增強肌肉力量和協調性練習,如踝關節抗阻力活動,即在松軟的地上進行一些較慢的跑跳練習。
傷后24小時內,由于軟組織撕裂和斷裂,會出現水腫、血腫,發生反應性炎癥,臨床上表現為局部腫、痛和功能障礙。因此,處理原則是:制動、止血、防腫脹、鎮痛及減輕炎癥。
在踝關節扭傷后24~48小時,急性炎癥已逐漸消退,但仍有淤血和腫脹,可以配合按摩、針灸或外用活血藥物,理療可用微波、激光、磁療。
傷后一周左右。損傷組織基本恢復,但功能尚未修復,該期的處理原則是恢復和增強肌肉關節的功能,治療方法以按摩理療和功能鍛煉為主。
第一,重視運動前的準備活動。做一些如踮腳尖跳、腳掌相對、內翻靜立等準備活動,同時拉伸踝關節周圍肌肉群,增強關節韌性。
第二,訓練比賽中使用護踝支具保護。實踐表明,應用肌效貼、彈力繃帶和各類護踝支具等可顯著減少踝關節損傷。其中肌效貼效果好、應用方便,使用率最高。但使用肌效貼要注意:影響血液循環時應立即拆掉、固定時間不宜過長、寬度要適宜、纏繞時不能打折、嚴重過敏者慎用。
第三,增強踝關節的力量。踝關節力量的大小體現在踝關節周圍肌肉和韌帶力量的大小上。如果關節力量薄弱,就無法阻止關節過度內翻,損傷可能性較大,因此增強踝關節周圍肌肉和韌帶力量可減少損傷發生。
編輯|孫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