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艷

最近手頭的事情比較多,不知不覺間就延遲了下班的時間。走出公司的大門,外面已華燈初上,我驀然想起家中冰箱里已經(jīng)沒有儲備的蔬菜了。
路過街邊一個攤位,那里擺放著一些瓜果蔬菜,于是,我停下腳步,順手拿起一把白菜詢問價格。攤主說5元,我挑一些,轉(zhuǎn)身又問苦瓜的價格,攤主說8元,我又挑了一些放在秤旁。最后我看到一種彩色的茄子,感覺它長得十分新奇,把旁邊紫色的長條茄子都給比了下去,于是挑了幾個大的放入袋里,順勢遞給攤主。但攤主只把我最后遞給他的東西放秤上一稱,就說:“25元。”
我連忙說:“那兩樣還沒有過秤呢!”攤主淡淡地回應道:“已經(jīng)稱過了,一共25元。”我頓時有些不悅。攤主看我有點兒遲疑,于是開口保證:“我這是固定攤位,有必要為這么一點錢欺騙顧客嗎?”眼看天色已晚,我也沒必要錙銖必較,于是快速付賬。拎著菜匆匆回家,我提醒自己,以后一定盡量避免光顧這家攤位。
某次,我跟一位好姐妹相約出門逛街,我倆同時被一家攤位上的青脆李吸引了目光。女老板見狀,直接拿起洗好的青脆李遞過來。我想著“無功不受祿”,于是連連擺手拒絕。可女老板絲毫不減熱情,親切地說:“嘗嘗,不買也沒關(guān)系的。”身旁的姐妹大膽地嘗了一個,味道甚好,于是打算購買一些。女老板當著我們的面把水果稱好,顯示38.6元,她說給38元就可以了。這位女老板還沒等顧客張口,就很爽快地把零頭抹掉了。付完賬,女老板又把剛剛上市的櫻桃拿了兩個分享給我們。經(jīng)不住美味誘惑,我倆又買了一些櫻桃,老板娘照樣給我們抹了零。我們歡歡喜喜地走出水果店的大門。我想這家店的生意肯定不差,看似貨款兩訖的交換里充滿了中國式的人情味兒。
后來,隨著當家庭主婦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去菜場買菜的次數(shù)也越來越多。有時買得多,熟悉的攤主會暖心地贈送一把小蔥給我。偶爾會碰到強行推銷的攤主,明明只打算買三斤的,可放秤上一稱,有個零頭,攤主為了把零頭湊成整數(shù),就開始玩起了不斷添加的套路。跟他說夠了,不要再加了,可他置若罔聞,不管不顧地加到六斤。如若攤主是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抱著體恤老人家“不容易”的想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忍忍也就算了。可如果碰到攤主是一位并不友善的中年人,或者是自己心情不好時,我也就沒那么好說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譬如直接拿掉他擅自添加的蔬菜,然后掃碼付賬,連帶零頭一分不落,惹得對方怨聲載道:“你這個人怎么這樣?從來沒見過像你這樣的人……”然后嘮嘮叨叨地說一大堆,我沒聽清他說了什么,反正也不想搞清楚,懷揣著莫名的喜悅像風一般凱旋。
世界上的人林林總總,處事方式千差萬別。但凡是涉及金錢與物品交換,要多多尊重顧客的意愿才對,添加一點兒尚可,加太多則不應該。店家人性化的抹零與贈送固然暖心,但顧客也要明白讓利有度,不能強行要求人家抹得更多,畢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管走到哪里,舒適的關(guān)系才會更持久,富有人情味兒才會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做人如此,做事更是如此。
編輯|龍軻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