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紅
(會昌縣皮膚病防治所皮膚科,江西 贛州 342600)
白癜風是一種因皮膚細胞缺乏黑色素,患者皮膚可見多發性或局限性的白色斑塊,好發于背、前臂、顏面、脖頸等部位。關于白癜風的發病機制尚且不明,對于患者出現黑色素缺失的觀點也各不相同,主流看法認為免疫系統異常、內分泌異常、氧化應激、遺傳與環境因素等獨立或協同作用破壞基底層功能性黑色素細胞導致出現局部黑色素缺失[1]。
甲氧沙林溶液(8-MOP)是一種補骨脂素衍生物,具有光敏性,吸收波長為320-400 nm 的長波紫外線后易產生光毒反應,可以抑制表皮細胞的DNA 合成與細胞有絲分裂,同時具有促進黑色素細胞絡氨酸酶活性的作用,促進黑色素合成,因而廣泛運用于白癜風治療[2]。紫外線根據波長不同可以分為窄譜長波紫外線(UVA)與窄譜中波紫外線(UVB),UVB、UVA常見于戶外的自然光中,UVA 聯合紅外線(IR)得益于發光二極管(LED)技術發展成為了近年來的光學治療熱點,較單純UVB 治療,穿透力強,不良反應小[3]。IR 對熱能播效率較太陽光中其他波長光線好,太陽光中約有54%的能熱由IR 傳播,有學者認為太陽光的熱效應也是影響黑色素分泌的原因[4]。目前對于白癜風的治療較少涉及IR 方面的研究。
我院采用LEDUVA+IR 雙波長照射聯合8-MOP外搽治療白癜風患者,目的是為探求更為理想的治療方案,以為患者提供更佳的醫療服務,整理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21 年1 月-2023 年6 月收治的白癜風者68 例,通過隨機數表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4 例,對照組白癜風臨床分型:局限性14 例、肢端型 9 例、節段型 11 例;白癜風皮損面積占比30%~60%,平均面積(47.48±8.72)%;病程2~7 y,平均病程(4.26±0.88)y;年齡24~46 歲,平均(38.15±6.72)歲;男性21 例,女性13 例。實驗組對照組白癜風臨床分型:局限性12 例、肢端型10 例、節段型12 例;白癜風皮損面積占比30%~60%,平均面積(48.17±9.22)%;病程2~7 y,平均病程(4.56±1.14)y;年齡23~45 歲,平均(37.76±6.84)歲;男性19 例,女性15 例。兩組患者白癜風臨床分型、面積、病程、年齡,性別數據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此次實驗符合醫學倫理。納入標準:①滿足《白癜風診療共識2018 版》[5]診斷標準;②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診療資料詳實。
排除標準:①泛法型白癜風患者,全身白斑面積超過60%;②合并其余皮膚病、有日光過敏史或黑色素瘤家族史;③對本次藥物過敏者或近期服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參與其他白癜風治療實驗者;④妊娠期與哺乳婦女;⑤依從性差,不遵從醫囑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于白癜風皮損處涂抹8-MOP[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0021840,規格 30mL(0.1%)]。于涂抹2 h 后行UVB 照射治療,患者非治療部位涂抹氧化鋅軟膏(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849,規格15%有效成分);同時,佩戴UV 防護鏡,對于眼周圍皮損則囑患者閉眼。UVB 照射首次照射劑量為0.2 cm2·J-1,依據患者具體情況與治療進度,逐漸增加患處照射劑量,最大不超過10 cm2·J-1,若出現疼痛性紅斑或水皰則暫停照射,待紅斑消退后再行照射,恢復照射時劑量較前減少50%。照射時照射光源直接面對所選部位,治療光源完全覆蓋靶皮損,盡量采取垂直照射。
患者每周治療2 次,每次治療間隔72 h 以上,治療持續3 m,3 m 后觀察并記錄療效。
1.2.2 實驗組
治療部位同對照組涂抹8-MOP 后,于2h 后給予IR 照射和UVA 照射治療,UVA 照射治療同對照組;IR 照射距離治療部位為10 cm,每次照射時間為20 min,照射劑量為100 cm2·J-1(皮膚表面溫度約為42℃~46℃)到達所設定時間時,先關閉紫外線開關,后結束IR 治療。患者治療每周2 次,每次治療間隔3 d 以上,治療持續3 m,3 m 后觀察并記錄療效。
(1)療效指標:治療結束后評價兩組療效,參考《白癜風診療共識2018 版》標準評價患者的治療效果,局部皮損處恢復正常膚色為治愈;皮損大部分消退或縮小,正常皮膚≥原有皮損總面積的50%為顯效;皮損部分消退或縮小,正常皮膚≥原有皮損總面積的10%為有效;皮損面積擴大、無消退或者消退率<10%為治療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2)皮損面積:采用格子計數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的皮損面積,采用帶有0.01 cm2小方格透明紙覆于皮損部位,于方格紙上描繪皮損部位并計數皮損面積。(3)不良反應:觀察記錄兩組治療期間皮膚灼燒感、刺痛感、紅腫、水泡等發生情況。
增加IR 照射的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5.29%,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64.71%,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對比[例(%)]
經過干預后,兩組的治療后皮損面積明顯減少(P<0.05),且實驗組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皮損面積比較(±SD,cm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皮損面積比較(±SD,cm2)
統計皮膚灼燒感、刺痛、紅腫、水泡發生率指標,可見兩組治療期間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對比[例(%)]
白癜風是一種臨床常見皮膚病,表現為局部或廣泛性的皮膚黑色素缺失,對于白癜風發病機制尚無定論,氧化應激學說認為氧化應激失衡后,自由基會抑從而破壞黑色素細胞[6]。免疫學說與氧化應激學說觀點相似,因固有免疫與氧化應激、適應免疫關系密切,有研究表明,白癜風患者皮損周圍可見異常分布的NK 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細胞,可能是因氧化應激失衡后破壞細胞器或細胞膜表明的蛋白結構,分離的肽鏈可能引起患者產生相應抗體,從而進一步損傷黑色素細胞,發生免疫損傷[7]。白癜風的發病機制雖尚不明確,但多種學說的共同特點均為解釋黑色素的異常減少,因而白癜風的治療多從恢復患者異常減少的黑色素入手,如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光化學療法等[8-9]。光化學療法是通過將8-MOP 涂抹患者患處,再予以UVB 照射,通過促進黑色素細胞的分裂,生長因子的釋放與調節局部免疫,以增加黑色素合成量,因其安全性高,具有較強易操作性與針對性在臨床上廣泛運用[10-11]。有學者認為,太陽光的熱效應也是促進黑色素產生的重要原因,同時熱效應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UV 射線對皮膚細胞的損傷,IR 具有良好的熱傳播能力,在太陽光中約50%熱能由IR 傳播,同時較UVB,波長更長的UVA 具有更好的熱傳播能力與穿透能力。本次研究示,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5.29%,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64.71%,差異有統計意義;且實驗組皮損面積明顯小于對照組。說明LEDUVA+IR 雙波長照射聯合8-MOP 外搽治療白癜風患者臨床效果明確。分析原因在于,8-MOP 具有光敏性可以加強對UVA 的吸收,主要通過抑制成纖維細胞分裂活性,促使成纖維細胞老化,以達到色素沉積的目的,從而使皮損處膚色恢復正常。UVA 不但可以激發色氨酸酶的活性,誘導色素的合成,同時激發過氧化氫(H2O2)酶的活性,H2O2對黑色素細胞具有一定程度毒性,經分解可后產生無害的水與氧;IR 高效率的熱傳播促進黑色素的表達,相關研究說明[12]在42℃條件下,熱休克蛋白(HSP)合成量增高,絡氨酸酶的活性提高,導致黑色合成量提升,同時在熱帶地區皮膚較其他地區人膚色較深的原因可能與此相關,因此聯合LEDUVA+IR 雙波長照射聯合8-MOP外搽治療后療效可觀,皮損面積顯著減少。兩組治療期間皮膚灼燒感、刺痛、紅腫、水泡發生率差異無統計意義。說明聯用IR 雙波長照射治療白癜風患者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LEDUVA+IR 雙波長照射聯合8-MOP外搽治療白癜風患者療效突出,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但研究樣本有限,有待進一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