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韻瀟 楊昕昀
摘 要:隨著我國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公共建筑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自然景觀設計也逐步融入建筑設計當中,成為現代建筑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自然景觀的概念著手,分析自然景觀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和作用,提出現代公共建筑中自然景觀設計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自然景觀設計;公共建筑;景觀設計
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建筑行業迎來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作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景觀設計在建筑行業的應用越來越重要。自然景觀設計不僅僅是美化建筑環境的手段,更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途徑。在公共建筑中融入自然景觀,不僅可以增加建筑的美感和舒適度,提升人們的居住體驗,還能夠促進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例如,在城市中引入綠化帶、花園和公園,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多休閑娛樂的場所,改善空氣質量,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因此,自然景觀設計在建筑行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隨著社會對于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不斷增加,自然景觀設計在未來的建筑行業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一、自然景觀設計相關概述
所謂自然景觀設計,是指對綠色植物、山石、水體等進行精心組織所形成的具有多種功能的景觀,能帶來生機勃發、生氣盎然的環境氣氛。這就要求把山石、綠植、流水、亭臺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較好地融入整個環境設計當中,給人以安心、愜意的感受。
(一)自然景觀設計的原則
1.以人為本
景觀設計和其他設計一樣,都離不開人,終究是要為人服務。因此,需要將以人為本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在進行設計時,要將人們對環境的需求及對環境的適應性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只有這樣,才能使公共建筑自然景觀設計更加人性化。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設計出真正有溫度的作品,讓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綠色生機,滿足精神上的需求。
2.目標一致
通常在自然景觀設計中會設計出不同的內容,而且要根據具體的任務和需求,分層次、分次序地開展景觀的設計與布置,這樣便要求不同的設計具有目標一致性。只有在相同主題、相同目標的前提下,整個自然景觀才能顯得統一、協調。同時,要格外注重景觀設計的創新性和協同性,使整個自然景觀的布局得到進一步提升。
3.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原則強調建筑和景觀設計應該以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為目標。景觀設計應盡量減少對能源的消耗。例如:在建筑周圍種植喬木和灌木,形成陰影,減少建筑的冷卻負荷;選擇耐旱的植物,減少澆水需求等。設計師應優先選擇可再生和環保的材料,例如,使用可降解的木材、竹子或回收材料來建造景觀設施,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二)自然景觀設計的作用
自然景觀不僅能優化空間布局,體現公共建筑的深刻內涵,還能夠彰顯出獨特的、富有魅力的人文氣息,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優化空間布局。眾所周知,空間很大的建筑,容易給人一種空洞的感覺,也容易產生空間浪費。換句話說,一旦公共建筑的某個空間過大,超出一定的范圍,會使人們缺失那種先天而來的分寸感和空間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在公共建筑空間當中設計令人熟悉的參照物,比如各類景觀,這樣人們就會找到把握空間的分寸感。在公共建筑中適當融入自然景觀,可以給人心靈上的慰藉,使人享受獨有的那份自由和寧靜。
第二,體現人文氣息。公共建筑的主要功能始終是為人服務的,不管怎樣設計和裝飾,都是圍繞這一主要功能展開的,即公共建筑離不開人的需求。作為公共建筑的配套部分,自然景觀設計也要充分體現出人文氣息。具體來說,把自然景觀設計和諧地融入公共建筑設計當中,能讓現代公共建筑與人文氣息結合得更加緊密,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現代公共建筑中自然景觀設計的影響因素
(一)地理環境因素
現代公共建筑中自然景觀設計會受到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地理環境包括地形、土壤類型、水文條件等,對自然景觀的選擇和布局發揮著重要作用。地形是自然景觀設計的基礎,不同的地形特點會影響植物的選擇和布局方式。例如,山地地形可以利用山坡來打造層次感豐富的景觀,平原地區則可以創造開闊的視野和廣闊的空間。土壤類型對植物生長和根系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不同土壤類型的透水性、肥力和保水能力不同,需要根據土壤條件合理選擇植物種類,以確保植物的健康生長。水文條件包括水源、水質和水循環等方面。在自然景觀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利用水體來增加景觀的美感和舒適度,如人工湖泊、噴泉和水流等。同時,也需要考慮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二)建筑功能需求
自然景觀設計受到建筑功能需求的影響。不同類型的建筑有不同的功能需求,這會直接影響到自然景觀的設計。例如,住宅建筑的功能需求包括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和保證私密性。在自然景觀設計中,可以考慮利用綠化、景觀水體和庭院等元素來打造宜人的居住環境,并增加居住環境的私密性。商業建筑的功能需求,則更注重是否適宜開展商業活動,能否吸引顧客。自然景觀設計可以通過設置獨特的景觀特色、休閑區域和綠化帶等方式,為商業建筑增添吸引力和舒適度。教育和文化建筑的功能需求包括提供學習和藝術體驗的場所。在自然景觀設計中,可以考慮設置開放的戶外學習環境、藝術展示區和多樣化的植物景觀,以促進學習和文化交流。辦公建筑的功能需求,通常涉及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和營造積極的工作氛圍。自然景觀設計可以通過引入自然光線、綠植和自然元素等,營造舒適宜人的工作環境。
(三)社會文化背景
社會文化背景會影響人們對自然的理解和對自然景觀的需求。首先,在一些文化中,自然被視為神圣的存在,人們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和尊重程度較高。因此,在設計中會強調自然元素的融入和保護,以創造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空間。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更注重人類活動和城市化發展,自然景觀的設計則更加注重實用性和美感。其次,社會文化背景也會影響自然景觀設計的風格和形式。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審美偏好和設計傳統。例如:東方文化注重平衡與和諧,在自然景觀設計上通常追求簡約、典雅和富有禪意;而西方文化更傾向于個性化和創新,在自然景觀設計上可能更加大膽和多樣化。最后,社會文化背景還會對自然景觀設計的功能和意義產生影響。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人們對自然景觀的需求和期望也有所不同。一些地區可能更注重自然景觀的休閑娛樂功能,而另一些地區可能更關注自然景觀的教育和環境意識培養功能。設計師需要根據當地社會文化背景,來確定自然景觀設計的目標和功能,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期望。
(四)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要求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建筑設計越來越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自然景觀設計中,環境保護要求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設計師需要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植物,以減少對水資源的需求,并降低化學農藥和肥料的使用量。其次,在設計中應考慮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以減少對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最后,可持續發展觀強調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自然景觀設計應盡量保留和利用原有的自然元素,如樹木、湖泊、山脈等,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破壞;通過綠色屋頂、垂直花園等手段增加綠化覆蓋面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還可以采用節能燈光、太陽能照明等技術手段,或選用可再生材料和環保建筑技術,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
三、現代公共建筑中自然景觀設計的應用策略
(一)要符合當地群眾的大眾審美
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的審美要求也日益提高。人們在消費時,尤其注重追求精神方面的內容。在進行公共建筑自然景觀設計時,首先要對當地受眾群體的大致特征有清晰的定位,并進行一定分析,確保最終的景觀設計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以更好地為人們生產生活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在公共建筑當中,發揮出自然景觀設計積極有益的作用。
(二)要與建筑設計功能和主題相契合
第一,設計人員在開展自然景觀設計之前,務必要對所處的公共建筑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同時要掌握該建筑周邊的環境情況。通過調查問卷等方式,確定好自然景觀設計的主題及相關理念,從而為后期的具體工作奠定良好的、可靠的基礎,保障自然景觀和公共建筑的統一協調性,不讓人產生突兀的感覺。第二,在進行自然景觀設計時,要把握好局部整體的協調統一,強化整體建筑的主要功能,凸出公共建筑景觀設計的重要價值,從而讓居住者有更加深刻的體驗感。比如:在對購物中心做自然景觀設計時,可以將一些融入性很強的、與主題相契合的自然景觀(噴泉池、綠色植物等),巧妙地布置在購物中心的連廊和中庭位置;也可以在一些較為顯眼的角落,布置一些主題景觀區,對空間進行充分利用。通過以上安排和景觀的布局設計,可以更好地激發廣大消費者的購買欲,給購物中心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自然景觀設計標準體系
為了規范公共建筑自然景觀設計的規則、內容、原則、體系等,能夠科學有序地開展自然景觀設計活動,有必要制定一整套公共建筑自然景觀設計的標準。自然景觀設計人員除了要熟練掌握自然景觀設計的技巧和方法外,還需要深刻理解和掌握工程、景觀、建筑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從而使設計出來的作品符合相關的規范和標準,更好地滿足人們對自然景觀的需求。在制定公共建筑自然景觀設計標準體系時,要把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求作為重要的設計原則。
(四)要注重增強建筑與環境的融合性
在公共建筑自然景觀設計中,使用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材料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在海濱地區的公共建筑中,可以選擇使用與海洋元素相呼應的材料,如貝殼狀瓷磚或藍色玻璃等。充分利用自然光線,增強建筑與環境的融合性。通過合理的窗戶設計和天窗設置,使自然光線進入公共建筑,并在建筑內部營造出更加自然的氛圍。植物是增強建筑與環境融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吸收有害氣體,提供新鮮空氣,改善公共建筑環境質量。可以在公共建筑中設置綠植或垂直花園,通過采用適當的色彩和紋理,產生自然的視覺效果,增強建筑與環境的融合性。例如,在公共建筑墻壁上使用仿真石材或木紋裝飾,使建筑更具自然感。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各不相同,設計師在進行公共建筑自然景觀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周圍環境的特點。例如,在山區的公共建筑中,可以通過利用山石和流水等元素,設計出更加貼近自然的景觀。
(五)要格外注重自然景觀的生態性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健康意識也逐步提高。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開展公共建筑自然景觀設計的時候,不僅要盡可能使用綠色環保的材料,也要做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宣傳工作。近年來,由于裝修污染超標造成人員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這給所有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敲響了警鐘,警示人們要不斷提高生態環保意識,切實保障自然景觀設計與整體建筑的生態性。
(六)要把安全性放在首位
大型公共建筑的人流量大,本身的安全隱患也多,在開展自然景觀設計的時候,更要把安全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為了盡可能保障公共建筑景觀布局的安全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確保室內空氣流通,使室外新鮮空氣能夠自由進入;二是安放自然景觀時注重穩定性,防止因景觀傾倒而造成人員受傷;三是選擇綠色環保的景觀布局材料,不對人體造成傷害;四是景觀設計要盡可能地避開窗口和大門,留足安全通道。
四、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對于提升生活品質的迫切需求,建筑行業迎來了十分重要的發展機遇。與此相關的是,自然景觀設計也進入了發展的高速通道。這就要求我們不斷研究公共建筑自然景觀設計需要遵循的原則,深刻理解公共建筑自然景觀設計的作用和意義,掌握現代公共建筑當中自然景觀設計的應用策略,進而推動公共建筑自然景觀設計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王之怡,羅遠奕,蘇子滔.公共建筑室內景觀設計生態化分析建議[J].納稅,2018(10):238.
[2]黃秋貞.現代公共建筑與自然景觀設計的融合:以廈門園博園與翔安隧道的公共建筑設計為例[J].中華建設,2012(9):186-188.
[3]王雅婷.室內生態景觀設計與室內裝飾設計的共塑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6(12):88.
作者簡介:
何韻瀟,碩士,南京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
楊昕昀,碩士,南京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研究方向:綜合材料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