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口老齡化和城市進程存量社會背景下,我國城市社區具有社區居民老化和城市基礎設施老化的雙重特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加快舊城舊區更新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議題,在不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下保障社區養老功能。嵌入作為一種更新手段,可以實現社區更新和緩解養老難題。基于嵌入理念,從嵌入要素、功能、布局和氛圍四方面提出雙老社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策略,以期為雙老社區的公共空間更新提供理論指導,使其建筑空間獲得重生,促進居民生活活化,同時推動城市更新,實現社區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嵌入理念;雙老社區;公共空間;社區更新
基金項目:本文系省級優秀研究生課程項目“環境體驗設計研究”(2022YJSKC18)研究成果。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嵌入
“嵌入”一詞在1985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提出,起初發展于經濟社會學,后應用于教育、農業、醫藥和金融等領域。嵌入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是指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融合成為一個新系統。在此過程中,要把握嵌入的度,防止嵌入不足和過度嵌入,使嵌入系統與被嵌系統二者統一協調。嵌入式的養老運作模式是以社區為被嵌入的載體,通過資源和功能要素的嵌入,整合養老資源和養老功能,滿足老年人在地養老所需的多元化養老服務,提高老年人的再社會化能力。
(二)雙老社區
雙老社區是指社區居民老化和社區肌理老化,其中:社區居民老化是指社區60歲及以上人口占社區總人口的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社區總人口的7%;社區肌理老化是指建筑肌理和社區空間的老化,尤其是房齡在20年以上仍然在居住使用的社區。由于年代久遠,雙老社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可能參差不齊,有些地區可能擁有現代化的公用設施,而有些地區可能仍有需要更新的老舊系統。
二、社區嵌入模式下的雙老社區公共空間現狀
(一)空間利用率不高及空間匱乏
在社區嵌入養老空間的實際開展及運營中,會遭受到來自社區民眾集體強烈的抵觸情緒,空間和設施與社區居民產生鄰避效應,導致社區空間與設施存在空間利用率不高的現象,可用的社區空間或養老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以至于大量的空間閑置。此外,由于缺乏專門的管理,小區活動空間和綠化用地侵占現象嚴重,導致社區居民缺乏適當的社交娛樂場所,老年群體活動場地更是匱乏。
(二)社區與模式脫嵌
社區嵌入模式采用機械、粗略的方式將養老設施與養老空間嵌入社區內,在嵌入時不注重社區功能、交通流線與布局規劃,造成社區空間非常混亂,與老年人的居住生活聯系不緊密,再加上老年人自主為嵌入的空間貼上了“消極場所”的標簽,使其與老年人之間產生隔閡,導致社區與嵌入模式脫嵌,且嵌入的價值得不到體現。
(三)缺少人文關懷
社區嵌入模式的社區空間更加注重物質層面的探索,缺少人文關懷。一方面,雙老社區普遍存在物質退化和疏于管理,而社區居民想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質量,因此社區居民逐漸搬離,原社區空間逐漸虧空和瓦解,然而社區又難以在短時間內營造新的人文氛圍,導致社區結構日趨惡化;另一方面,社區缺乏居民參與和社會互動,老年群體與其他居民之間的聯系減少,從而導致社會凝聚力下降,同時會削弱社區的生活氛圍感,使社區失去活力和生機。這兩方面使得老舊社區的物質環境和人文氛圍都陷入了惡性循環。
三、基于嵌入理念的雙老社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原則
(一)去設施化原則
采用柔性的嵌入方式,避免過度設施化。以往采用機械的嵌入方式在社區中嵌入大量的養老設施來滿足社區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但配套設施的硬性嵌入使得社區環境缺乏生活氣息和人文氛圍,也會造成各社區的養老設施同質化嚴重。因此,對養老空間的營造要注入情感要素,將養老設施和空間采用柔性的而非硬性的標準進行嵌入,把老年人的焦點拉回空間本身,注重空間環境的營造,保持社區常態化的趣味性。
(二)互嵌共生原則
嵌入要素應考慮社區居民的生活特征,使得兩個組織內部達到互嵌共生的狀態。共生是指兩個共生單元在一定模式下形成長期密切的互動關系,二者維持一種生態平衡的狀態。在社區中是指設施與居民、設施與環境和環境與居民之間的有機融合,并呈現互融共生的局面。因此,在進行嵌入時,要充分考慮老年人主體行為特點、行為愛好以及養老需求,探尋老年人真實的養老需求與社區環境之間的差異性與差異程度,有針對性地實施嵌入,從而達到社區居民與社區空間環境之間互融共生的狀態。
(三)積極養老原則
如今,老年群體對個性化、可持續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滿足他們的基本生存需求,還要滿足他們精神層面的需求。老年人由于生活角色的轉變,會產生消極心理,例如恐懼、孤獨、失落和焦慮等。因此,在社區公共空間更新建設中,要盡可能地多為老年人創設能實現自我價值的場所,以調動老年人主動參與社區建設與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消除他們的消極情緒。
四、基于嵌入理念的雙老社區公共空間更新策略
(一)嵌入要素
1.嵌入聲環境,創設聲音氛圍
老年人各項身體機能有所下降,聽力系統開始衰退,對聲音的辨識度減弱,但是他們對風雨聲和蟲鳥聲等自然聲的接受度很高,這些聲音可以帶來輕松愉悅的氛圍。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很排斥車輛行駛聲等室外噪聲,因此可以利用聲學知識設計戶外空間節點,結合隔音屏障等,減少噪聲干擾。此外,還可結合景觀營造,創設聲音氛圍,例如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庭前院落的芭蕉造景就是利用了自然中的聲音元素,結合雨水滴落和芭蕉葉扇動的聲音,營造了一個具有意境氛圍的景觀節點。
2.嵌入無障礙環境,加強適老性
由于老年人是一類特殊群體,因此除了保障社區基本生活外,社區中的無障礙環境也是至關重要的。無障礙環境包括通行無障礙和社交無障礙,它能使老年人獨立、有尊嚴地利用社區資源,保證老年人在社區內養老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適性。可通過提高活動區域的安全性與通達性,保障無障礙通行與交往,例如在慢行道路有高度差處設置坡道,以確保社區的無障礙通行。同時設置充足的活動空間,以滿足老年人的差異性交往需求。
(二)嵌入功能
1.空間功能的保留與整合
首先,基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服務、休閑娛樂和養生保健等需求,考慮對原有養老功能空間的保留與延續;其次,對功能混亂的空間進行深度整合,綜合考慮老年人的行為特點和養老需求,嵌入其他功能性空間,例如滿足老年人交往、學習、醫養和興趣愛好等活動需求,為其創設交往空間、老年人閱覽室、圖書館、醫療室、瑜伽室和乒乓球室等活動空間。
2.空間功能的復合與置換
由于老舊社區空間的自身局限性,既有建筑改造和重新規劃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將閑置或低效利用的既有建筑作為嵌入載體進行改造的方式是更新高密度老舊社區的主要途徑,通過優化與新建的形式嵌入養老設施、空間與場地。首先,可以對原有空間采用空間功能復合的彈性改造辦法,根據不同時間段的需求調節空間布局,實現單一空間的多功能利用;其次,根據老年人的活動需求和行為特點,對利用率不高的空間或閑置建筑進行空間置換,并將原有建筑框架結構進行拆建,同時增加新架構,以實現從零到多的功能轉變。
(三)嵌入布局
1.空間序列的嵌入
確保功能相近的使用空間之間具有適當的連續性。雖然大多數養老社區在相關設施的硬件方面做得比較好,但空間序列的連續性與邏輯性并不能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便利,其空間布局混亂,缺乏空間舒適感。因此,要根據老年人的行為活動特點、使用頻率、行為習慣、空間尺度和興趣愛好等來確定,以使空間序列的變化具有連續性。
2.布局形態的嵌入
由于老年人有更好地感知整體的意識,因此對嵌入的養老設施和養老空間宜采用整塊區域。面對面積較小的空間,難以獲得較完整的區域時,就要考慮嵌入載體對嵌入要素的限制性。嵌入不應該單單是建筑上的,更應該是與社區本身及周邊資源產生聯系的,因此需要對嵌入要素進行適配設計。可在各空間之間采用中線布局或有規律的散點布局,即通過步行時間、步行距離和感知難度來判斷,以更好地整合生活資源與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避免資源重復與浪費。同時,在必要路段與空間內間接性或持續性地嵌入不同的新活力,例如設置單塊墻體立面和互動裝置,從而激發老年人的好奇心,調動老年人參與的積極性,促使雙老社區內充滿可持續的活力狀態。
3.空間環境的嵌入
除了滿足養老生活功能外,老年人的社交行為和運動也是極為重要的。在社區中嵌入慢行系統時,需要打造較緩的坡度,使交通更為順暢便捷,同時也要增強慢行道路的吸引力。通過道路的趣味設計手段,調動老年人行為活動的積極性,有益于身體健康。此外,還要在社區中嵌入交往空間,注重把握空間的尺度,適時考慮老年人的差異性需求,符合老年人的交往心理,并盡可能提供老年人所需的安全感,例如嵌入動與靜以及私密與半私密空間。值得注意的是,交往空間的選址也是需要考量的,例如老年人所需要的社區層面的交往空間可能不是舒適的沙發茶幾角落,而是具有田園生活氣息的由藤椅或木質椅圍合的角落。因此要盡可能地避免過度設計造成空間的空曠感和距離感,以減輕老年人的孤獨感。
(四)嵌入氛圍
1.嵌入社區建筑氛圍
老年人之間的交流話題無非是共同記憶、共同興趣、共同價值觀引起的共鳴。在公共空間中,常常會看到老年人靜坐在角落的場景,他們目光呆滯,并不是因為身體虛弱,或認知障礙,而是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才表現出的習得性無助。因此,適當地嵌入建筑材料和空間形態,使老年人產生情感共鳴,與環境產生互動,可以從社會因素、文化在地因素與審美因素三方面嵌入。通過空間體驗、記憶整合、感官刺激等賦予建筑空間靈氣,有靈氣的建筑方能使人傾注情感,進而移情產生意境。例如:在社區中嵌入地域文化節點,通過文化營造,刺激老年人產生共同記憶與興趣的話題;還可以嵌入更多的“大媽色彩”,這不僅可以補償老年人以往在審美需求上的缺失,還能提高社區空間的可識別性。有研究表明,鮮艷的顏色比灰白色能更好地調節老年人的心理狀態,消減他們的消極情緒,創設積極的氛圍。
2.嵌入社區社會氛圍
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倡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消除年齡歧視帶來的不利影響。為了讓老年人積極參與社區社會生活,可以采用寓教于樂的方法,為老年人創設實現自我價值的場所。因此,可在社區中創設老年人教學站點,他們有豐富的社會經驗,通過寓教于樂的方法,老年人可以獲取情緒價值和樂趣,同時,年輕人可以獲得知識經驗。此外,還可以通過空間共享、社區互融等促進代際交往,提供多元化的服務設施和功能布局,為代際溝通提供機會,促使老年人與各年齡段人群交流更加融洽。例如適當增加“親子種植園”等場地,在滿足社區綠化的同時,增加老年人與年輕一代接觸的機會,并通過種植、收獲、制作、品嘗食物的互動,實現自我價值的再發現。
五、結語
在人口老齡化與城市化進程存量規劃背景下,推動舊城舊區更新,為老年人創設一個方便舒適的養老環境,滿足社區老年人的多元化養老服務需求,實現社區居民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推動城市更新的可持續發展。然而,雙老社區的更新與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完善的過程,需要進行系統規劃、統籌推進與分步實施。在社區嵌入時,要綜合考慮社區及周邊環境、嵌入載體建筑空間的內部結構等因素,進行適配設計與規劃,同時要考慮老年人心理、生理、主體行為特點、行為愛好等,整合在地養老社區資源和社區功能,合理地進行選擇與配置,有助于加快推動舊城舊區更新和舊城舊區活力激發,實現雙老社區更新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邢澤坤,倪茜.面向社區共生的嵌入式養老設施規劃設計模式:以西安市民航社區為例[J].規劃師,2023(5):111-116.
[2]李佼陽.雙老社區公共空間適老性景觀設計策略研究[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2(10):10-12.
[3]趙小蘭,孟艷春.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優勢、困境與出路[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89-95.
[4]曹政.基于共享理念的社區更新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9.
[5]熊安昕.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規劃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7.
[6]簡霞,韓西麗,李貴才,等.城市社區戶外共享空間促進交往的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11(1):34-38.
作者簡介:
宋海娜,中國計量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與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