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福建省南安市東安下黃氏民居由明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黃鉞的族人于明清時期興建。民居由十幾座富有閩南特色的傳統民居組成,以黃氏家廟為中心向四邊擴建,其中,黃氏家廟、五落大厝、上三落厝、下三落厝等四座民居保存較好且最具特色。東安下黃氏民居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嚴整開闊,保存完整,嚴謹的組織結構和空間布局反映出閩南傳統民居聚族而居的傳統,是研究閩南傳統建筑的珍貴實物資料。同時,東安下黃氏民居曾作為革命根據地為抗日戰爭做出一定貢獻,具有很高的革命歷史價值。
關鍵詞:東安下黃氏民居;閩南傳統民居;革命舊址
東安下黃氏民居(圖1)位于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東安下自然村,因黃氏族人注重文化教育事業,東安下村素有“世代簪纓,書香門第”之稱。明代很多人就學于楊子山書院,至清代全村不過三百人,就辦有東、西、中三間書房,先后培養出黃鉞、黃華瑞、黃華秀等多名進士,黃友政、黃思孝等多名文官以及武官黃廷飏。東安下黃氏民居以黃氏家廟為中心向四邊擴建,縱向五列分布,每列以寬約1米的石埕間隔。嚴謹的組織結構和空間布局反映出閩南人聚族而居、敬宗收族的傳統。本文對東安下黃氏民居的建筑特色、價值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建筑特色
東安下黃氏民居位于南安市東南部,石井鎮楊山村東安下自然村。元代這里有村名東安,故有東安上、東安下之稱。東安下村位于南安石井鎮西隅,東接郭前村,西鄰院前村,南面過溪與錦堂、下園二村交界,北靠楊子山。
東安下黃氏民居選址于背山面水的山麓平坦地帶。村落東面有蕭山曰華表,自楊子山蜿蜒而下,共有七峰,高低疊降,曰為“七星墜地”。前面有“七星小池壙”,溪流環繞,相去一座大象山把峙,超龍瑞拱,成為筆架山、玉帶水之勢,形式合乎地理術中的“大吉”要求。
東安下黃氏民居建筑布局以黃氏家廟為中心向四邊擴建,縱向五列分布,每列以寬約1米的石埕間隔。各民居平行排列,縱向進深,整齊劃一。民居多為二進至三進,三開間或五開間帶單邊或雙邊護厝布局,尖山式或卷棚式硬山頂,燕尾脊,抬梁穿斗混合式構架或穿斗式木構架。民居排列井然有序,空間布局規整精巧,所形成的建筑群給人以規模宏大、雄偉壯觀的感覺。
民居中以黃氏家廟、五落大厝、上三落厝、下三落厝等四座民居保存較好且最具特色。四座民居布局均坐東向西,五落大厝位于黃氏家廟正后方,在三落主厝的庭前作雙重護厝,俗稱“五落大厝”。上三落厝位于黃氏家廟左后方,下三落厝位于黃氏家廟右后方。四座民居平面呈“凸”字形分布,三座大厝環繞黃氏家廟,體現出黃氏民居內嚴謹的組織結構和空間布局。
(一)黃氏家廟
黃氏家廟始建于明弘治年間(1488—1498年),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建筑面積396平方米,為東安下村黃氏族人的宗祠,也是整座建筑群的中心。黃氏族人黃鉞、黃華瑞、黃華秀等多名進士,黃友政、黃思孝等多名文官以及武官黃廷飏的進士、文舉匾額均懸掛于黃氏家廟內。
黃氏家廟坐東向西,單進二落五開間布局,硬山式屋頂,燕尾形屋脊,中軸線上自西向東依次為土埕、門廳、天井、大廳,規模較大,氣勢恢弘。由于黃友政曾受封清“奉政大夫”,永春縣正堂,所以,家廟燕尾脊屋頂正脊飾“龍吻”,天際線優美,建筑等級很高。家廟背面為閩南典型出磚入石,與五落大厝對沖的墻角裝砌石敢當。
整座家廟以大門雕刻最為繁縟精美,極盡富麗堂皇之飾、富貴得志之情。家廟前落面闊五間,抬梁、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大門是并排三川大門,凹壽式,相向對開兩個角門,屬正官式的五門配套格局。正中大門前兩尊守門石獅莊重威嚴。中大門門板上書“加冠”“晉祿”四個鎏金大字,雙邊部柱木刻鎏金對聯“學政豸史第,鄉賢名宦家”,彰顯了東安下黃氏族人“世代簪纓,書香門第”的實力。門上匾額“黃氏家廟”四字鎏金大字,灼灼生輝。匾額雙邊懸掛的紅底墨字“祖孫科第”“兄弟同榜”,其源自黃鉞與黃華秀祖孫同為進士,黃華秀、黃華瑞兄弟“同登神宗戊子賢書”的歷史。門楣上有戶對一對。大門木隔扇、門堵等的木石磚雕雕刻精細,精美絕倫。大門外檐柱不落地,雕刻成垂蓮柱,猶如瓊花初放,繁縟精美。門額斗拱為疊斗式,鎏金彩繪雕飾仙鶴繁花,飄逸流暢,外檐柱垂珠簾雙邊雀替木雕鎏金彩繪飛龍仙鶴,形象生動。大門六扇木隔扇雕刻紋飾兩兩對稱,大門雙邊木隔扇絳環板雕飾龍鳳一對,遙相呼應,格心分別鎏金雕飾牡丹、飛龍等圖案,絳環板彩繪鎏金雕飾幾何紋、花瓶仙爐等,富貴喜慶。大門磚雕以幾何紋飾為主,簡潔大方。兩側鏡面墻鋪設紅磚,柜臺腳雕刻螭虎腳。后軒雀替鎏金彩繪雕飾飛龍、豹子、喜鵲等圖案,寓意吉祥。柱礎輝綠巖石雕花卉、幾何紋,地面鋪設紅方磚,簡潔大方。門廳雙邊梢間與櫸頭打通,視野開闊。
天井鋪設紅磚,臺明鋪設花崗巖條石,條石雕刻花卉圖案,清新自然。天井兩側為廊,過廊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地面鋪設紅磚,雙坡屋面。櫸頭與門廳次間打通,寬闊大方,可同時對演兩臺高甲戲,家廟內可容納觀眾數百名。
中落面闊五間,進深五柱,前廊后軒,抬梁、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中落明間為廳。明間為七架梁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次間為穿斗式木構架。明間太師墻正中懸掛“進士”匾額二塊,為黃鉞、黃華秀各一塊;太師墻兩旁懸掛“文魁”匾額二塊,為黃華瑞、黃華秀各一塊。廳前正中連接左右金柱的梁枋上從左往右分別懸掛“文林郎”“奉政大夫”“文魁”三塊匾額,分別為任廣東韶州府推官的黃思孝、因孝廉被封清永春縣正堂的黃友政、進士黃鉞各一塊。明間廳前東畔“將軍”、西畔“千戎”二塊武官匾,作為廳中星座的護衛,系“駐鎮廣東潮州府戎旗千總將軍事黃廷飏等立”。明間正后方擺設供桌,前廊正中央擺設祭拜香爐。太師墻由12扇木隔扇組成,木隔扇為直欞扇彩繪幾何圖案,隔板粉彩仙鶴、喜鵲等圖案,振翅欲動。大廳立柱原有楹聯數對,近代曾遭受破壞,但柱上斗拱雀替仍保留完好。前檐柱為雙跳丁頭拱,金柱雀替彩繪雕刻飛龍擺尾飛天,梁枋雕刻纏枝花卉,雕鏤精美。正脊雕飾雙龍對峙,中央彩繪八卦圖,雕飾繁復,生動自然。明間與次間夯土隔墻,墻上懸掛風景、家訓等匾額。次間與廊打通,擺放神龕。太師墻最旁邊兩扇木隔扇通往后軒,后軒擺放雜物。
黃氏家廟除了作為宗祠庇佑著一代代黃氏族人外,亦曾作為革命根據地為抗日戰爭做出重大貢獻。
(二)五落大厝
五落大厝位于黃氏家廟正后方,因在三落主厝庭前作雙重回向,俗稱“五落大厝”。該建筑建于清中期,布局坐東向西,為東安下現存民居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建筑面積870平方米。布局精巧有序,中軸線上由雙重護厝、庭院、門廳、前天井、大廳、兩側廂房、后天井、后廳、單側廂房組成。主厝為三開間三落大厝,主厝庭院兩側設院門。庭前作雙重護厝。民居封墻磚為閩南紅磚,保存完好,顏色濃烈艷麗。民居尖山式與卷棚式硬山頂相結合,燕尾脊。整座大厝規模宏大,布局精巧。
設在庭院側方的院門門額木構架雕刻花卉圖案,樸素大氣。院門側門堵磚雕幾何紋,正面門堵兩幅立體花卉瑞獸圖案(圖2)造型獨特,寓意吉祥,手法新穎,制作工藝有待考究。其中左側門堵雕飾梅花麋鹿圖案,并題字“歷□丹魁幾度秋 貞心常抱福悠悠 藏經□迎英姿□ 可待鹿鳴報紫□”;右側門堵雕飾紫竹牡丹仙鶴圖案,并題字“紫竹為何品牡丹 招鸞引鳳漫□者 由本盛世皆□瑞 何僅當年□圣顏”。院門門堵柱礎雕飾螭虎。院門后軒與主厝及雙重護厝相通。
大厝主厝為三落三開間帶雙邊護厝建筑,中軸線上由庭院、門廳、前天井、前廂房、大廳、后廳、后廂房及雙邊護厝組成。院門與二落回向圍繞于庭院,寬闊大氣,視野通透。主厝門廳為尖山式硬山頂,燕尾脊。面闊三間,帶雙邊護厝。墻堵磚飾“星里流光□ 彩新”,鏡面墻鋪設紅磚,四角磚飾飛鳳,石窗有條形石窗和圓形石窗兩種。柜臺腳石雕螭虎腳,庭院臺階雕飾獸腳。門廳采用穿斗式木構架,木構架基本不施雕飾,樸素簡潔。夯土隔墻,后軒與雙邊護厝設有石門互通。天井兩邊的櫸頭已改建。大廳三開間帶前廊后軒,采用穿斗式木構架,檁條置于墻上,梁架簡潔,基本不施雕刻;以丁頭承托出檐,拱上托的方斗簡潔樸實。明間于金柱間加插屏柱,用于隔斷,廳中放置供桌,用于放置祖先靈位。地面鋪設紅磚,明間、次間夯土隔墻。后廳為穿斗式單落大厝,木構架簡潔不施雕,明間正后方放置供桌,右護厝已倒塌。
在主厝院前作雙重回向。第一落回向內部已坍塌。第二落回向采用穿斗式木結構,檁條擱置于木隔墻上。木構架簡潔,基本不施雕。
(三)上三落厝
上三落厝位于黃氏家廟左后方,坐東向西,建于清中期,為黃氏四房祖廳。硬山式,燕尾脊,三開間帶單邊護厝,三落。中軸線上由石埕、門廳、前天井、廂房、大廳、后天井、后廂房、后廳及護厝組成。建筑面積459平方米,建筑規模較大,建筑結構保存較為完好。
磚埕鋪設石板,外圍以圍墻,寬闊大氣。門廳為尖山式硬山式屋頂,燕尾脊。面闊三間,帶后軒。穿斗式木構架,以丁頭拱承托出檐,拱上托的方斗簡潔樸實,木構架基本不施雕飾,簡潔樸素;該建筑以紅磚鋪地,夯土墻面。角間開設門通往護厝。大門門堵磚雕幾何紋飾,大門的勒腳石施以簡潔大氣的石雕。柱礎雕飾簡潔幾何圖案,鏡面墻鋪設紅磚,除護厝為圓形石窗外,門廳均為條形石窗。
大廳面闊三間,帶前廊,穿斗式木構架,檁條擱置于墻上。正脊下方燈桿橫插于兩側夯土墻,用于懸掛燈籠等祭拜用品。前廊以雙跳丁頭承托出檐,拱上托的方斗簡潔樸實。檐柱與金柱之間的圓光雕飾簡潔大方,明間于金柱間加插屏柱用于隔斷,廳中放置供桌,用于放置祖先靈位。地面鋪設紅磚,明間、次間夯土花崗巖隔墻。前廊兩側開設邊門通往外面。天井兩側為櫸頭。
(四)下三落厝
下三落厝位于黃氏家廟右后方,坐東向西,建于清中期。與上三落厝布局相似,左右呼應。硬山式,燕尾脊,天際線流暢優美。三開間帶單邊護厝,三落,其中護厝已坍塌,后落已改建。中軸線上由石埕、門廳、天井、廂房、大廳及護厝組成。建筑面積304平方米,建筑結構保存較為完好。
磚埕鋪設石板,寬闊明亮。門廳為尖山式硬山式屋頂,燕尾脊。面闊三間,帶后軒。穿斗式木構架,以丁頭拱承托出檐,拱上托的方斗簡潔樸實。木構架基本不施雕飾,簡潔樸素;該建筑以紅磚鋪地,夯土墻面。大門門堵磚雕幾何紋飾,大門的勒腳石施以簡潔大氣的石雕。鏡面墻鋪設紅磚,條形石窗。
大廳面闊三間,帶前廊,穿斗式木構架。前廊以雙跳丁頭承托出檐,拱上托的方斗簡潔樸實。明間于金柱間加插屏柱用于隔斷,廳中放置供桌,用于放置祖先靈位。地面鋪設紅磚,明間、次間夯土隔墻。前廊兩側開設邊門通往外面及護厝。天井兩側為櫸頭,櫸頭屋頂保留的瓦筒雕飾麋鹿等瑞獸圖案,為民居內所僅見。
二、東安下黃氏民居建筑的價值
(一)是研究閩南傳統建筑的珍貴實物資料
東安下黃氏民居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嚴整開闊,建筑內部雕飾精美,風格各異。從黃氏先祖定居到民居格局的最終形成,人們都自覺圍繞黃氏家廟向四周進行擴建,并在村落建設中自覺維護現存民居布局,對于黃氏民居的規模格局保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嚴謹的組織結構和空間布局反映出閩南人聚族而居、敬宗收族的傳統,是研究閩南傳統建筑的珍貴實物資料。
(二)是重要的革命舊址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曾在東安下黃氏民居組織抗戰宣傳工作,東安下黃氏民居作為傳播革命理論的基地和指揮革命的場所,具有珍貴的紀念意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價值,是一處重要的革命舊址。
參考文獻:
[1]曹春平.閩南傳統建筑[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陳靜茹,南安市博物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