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龍
“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是廣東省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著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部署。新城鄉,想富要強盼旺,更期待“綠美”點綴。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廣東省各地正在提升水生態,建設無廢細胞工程,以“綠美”繡出美麗圖景,持續增強城鄉發展的潛力和后勁,真正讓綠水青山的“顏值”和金山銀山的“價值”共同實現。
提升水質 注入發展動能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改善和提升老百姓居住環境的民生工程。2023年,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按照廣東省委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部署以及省領導關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系列指示批示要求,深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
為強化工作機制,省生態環境廳成立了以廳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領導小組,抽調十多名業務骨干擔任專班成員集中辦公,舉全廳之力打好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戰,并牽頭組織省有關部門和各市抓好落實。截至2023年底,全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60%以上,設施運行管護水平不斷提升,完成“新增完成1000個以上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省民生實事任務。
采用何種治理模式,一直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難題。為此,省生態環境廳強化統籌謀劃,提請省政府召開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經驗交流會,牽頭編制并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關于貫徹“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高水平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工作方案》,謀劃部署具體工作舉措,差異化下達2023年、2025年治理目標。
2023年5月8日,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經驗交流會在云浮市新興縣舉行,現場專家、企業、政府部門等圍繞治理模式、污水資源化利用、可持續運維等實際治理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農村污水治理中,治理模式比治理技術更為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在交流會上表示,在污水治理規劃上,要“簡便、經濟、可持續運行”;在處理技術選擇上,要“因地制宜、資源化利用”;在處理工程上,要“專業建設、市場化運營”。
在云浮市新興縣簕竹鎮水對村,由于常住人口較少,村子采用資源化利用模式,村內生活污水進行厭氧處理后,再采用滴灌形式施用于周邊園地、菜地,給農作物提供營養物質。資源化利用模式不僅簡單奏效,運維成本也相對較低。同在簕竹鎮的楓木郎村,則采用建設施模式,結合農戶需要,配套相應暫存池及太陽能水泵等利用設施,方便農戶將部分處理后的生活污水回用于園地和景觀植物灌溉,實現尾水資源化利用。
三分建設,七分管養。簕竹鎮還把“公司+農戶”的模式運用到污水處理設施日常維護工作中,推動第三方專業運維公司就地聘請村民參與系統維護、植物養護、河道清淤等工作,實現村民就地就近就業和生態環境效益兩全其美。
省生態環境廳不僅指導各地按照建管并重、惠民長效的理念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有力促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見效長效,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而且充分發揮省級專家組智庫作用,強化指導幫扶服務。
“我們聯合省有關單位出臺《廣東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認定標準(試行)》和《廣東省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指南(試行)》,指導各地科學選用治理模式、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永波介紹說,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按照省生態環境廳的工作部署,常態化、持續性開展現場技術幫扶,2023年以來組織開展市縣培訓指導65次,覆蓋全省所有涉農縣(市、區)。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分布分散、管理難也是制約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的老大難問題。走進惠州市仲愷高新區潼湖鎮珠江村,映入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村道,農家小院與四周搖曳生姿的綠樹交相輝映,房前屋后的溝渠不再是污泥濁水,取而代之的是涓涓清流,儼然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新畫卷。
據惠州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惠州市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在全面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分類施策推進整改,著力在建設運維監管機制上下功夫,出臺工藝選型、建設和運維的技術指南指引,規范設計、建設和運維全過程管理。其中,仲愷高新區在全市率先建立設施運維長效管護及考核機制,推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監管系統,對每一座設施實行“設施一日一巡、出水一日一測、臺賬一日一記”專業化、常態化運維管理機制,并通過智慧監控平臺實時監督調度第三方運維情況,確保檢查情況實時上傳、反映問題實時解決、整改情況實時反饋。
惠州市仲愷高新區的例子只是省內各地在提升污水治理監管效能的一個縮影。為抓好治理成效、辦好民生工程,省生態環境廳自2021年起每年聯合省有關部門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評估工作。2023年底,省生態環境廳牽頭印發實施《2023年廣東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評估方案》,會同省財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等單位成立4個評估組,每組由省直部門相關領導帶隊,對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開展現場檢查督導。重點圍繞民生實事完成情況、治理率目標完成情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等開展評估,并就現場評估發現的問題給予指導幫扶。
此外,省生態環境廳還強化要素保障,協調省財政明確2023年度省級駐鎮幫鎮扶村資金原則上不少于20%比例用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并進一步研究省財政支持未來2年治理政策措施。持續與國開行廣東分行、農發行廣東分行等金融機構以及南方電網公司、廣東環保集團、粵海集團等交流對接,探索“肥瘦搭配”可持續的農村生活治理融資模式。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實施‘百千萬工程系列工作要求,認真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采取更加科學精準的方法舉措,縱深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斷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李新科表示,圍繞到2025年治理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任務,省生態環境廳接下來將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實現全覆蓋。
固廢減量 建設“無廢城市”
“無廢城市”是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將廢棄物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建設“無廢城市”不僅是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增強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
2021年,《廣東省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發布,以珠三角9市、梅州市、信宜市為試點,啟動“無廢城市”建設。2022年4月,珠三角9市全部納入國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自“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指導全省各地各部門圍繞工業固廢、生活源固廢、農業源固廢、危險廢物四大領域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開展工作,大力推進無廢工廠、無廢園區、無廢學校、無廢農業、無廢建筑等無廢細胞工程建設并取得顯著成效,為“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綠色賦能。
醫療廢物具有感染性、毒性等特性,屬于《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的危險廢物。廣州市越秀區作為醫療資源較為集中的行政區,小型醫療機構占比85%以上,存在數量多、位置分散、經營規模小、醫療廢物產生量少的特點,同時存在收處難以及時、醫療廢物超時存放的現象。為破解小微醫療機構監管“疼痛點”,越秀區結合“無廢城市”建設,于2023年10月底在北京街道建成全市首個以“電子門鎖、無人值守、隨時投放、智能稱重、數據共享、視頻監控”模式運行的醫療廢物集中收集點。
“通過先進的信息化集成系統,實現服務范圍內醫療廢物從產生到處置的全流程追溯,并可根據投放情況及時進行清運及無害化處置,破解了轄區醫療廢物產出點多面廣量少、收運成本高、清運效率低的難題,極大提高了小微醫療機構醫療廢物清運處理效率。”據越秀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試點工作得到了省衛生健康委和省生態環境廳的充分肯定,相關工作經驗已在全省范圍內推廣。
隨著全省各地各部門將“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省生態環境廳也持續通過幫扶指導,不斷增強“無廢城市”建設保障能力。
“我們指導廣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9市總結形成各類各具特色的經驗做法,為全省乃至全國‘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模式;指導粵東西北地市因地制宜,科學編制‘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目前陽江市的方案已正式印發,河源市的方案已通過專家評審。”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固體廢物與化學品處副處長檀笑介紹,2023年省生態環境廳完成4輪線下幫扶,線上互動支持超過1000城次。
2023年7月14日,2023年廣東省“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暨省“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在廣州市召開。據會議披露,全省“無廢城市”試點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果,珠三角9市作為“無廢城市”試點城市,均制定“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共明確制度體系任務217個,技術體系任務95個,市場體系任務103個,監管體系任務130個。圍繞一般工業固廢、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廢棄物五大領域共部署重點工程項目263個,總投資超700億元。
此外,綠色工業、綠色生活、綠色農業取得初步成效,全省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304家、綠色工業園區11個,國家級綠色制造名單總數居全國首位,新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能力2814萬噸/年;建成16個國家3A級生活垃圾焚燒項目,約占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10個地級以上市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秸稈資源臺賬系統及收儲運體系不斷完善,獲“農作物秸稈資源臺賬建設先進省份”稱號,全生物降解地膜研發應用推廣走在全國前列。
談及下一步工作,檀笑表示:“我們計劃在今明兩年通過支持試點示范,實施‘百縣千鎮萬村無廢化試點示范體系建設,按照每個縣區400萬元、鎮街200萬元的標準,支持建設15個無廢縣區、30個無廢鎮街,推進無廢工廠、無廢園區、無廢學校、無廢農業、無廢建筑等無廢細胞工程建設,并按照50萬元的標準,支持8個行政村作為示范村,建立‘無廢縣區—無廢鎮街—無廢鄉村試點體系,力求將‘百千萬工程重點項目落到實處。”
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推進生態環保一體化,隨著“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深入推進,相信廣東城鄉將涌現更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案例,一幅幅和美鎮村的畫卷將在嶺南大地次第展開,人民群眾也將得到更多的生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