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俞惠 黃煉 毛怡然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社區空間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和規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參與式設計理念強調用戶參與其中,將其運用于社區空間設計中有助于提高社區的宜居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而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如何有效運用參與式設計理念成為社區空間設計的重要問題。以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吉祥巷片區為例,探討參與式設計理念在社區空間設計中的具體運用策略,以期為參與式設計理念在社區空間設計中的應用和推廣提供依據,為我國的參與式社區空間設計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參與式設計;吉祥巷片區;社區空間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評審委員會課題重點項目“創新設計驅動湘贛邊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路徑研究”(XSP2023ZDI019)研究成果。
當前,社區空間的建設工作依然是民眾廣泛關心的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在城市存量優化的語境下,社區空間作為城市空間治理的單元載體,是實現基層社會善治、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的主要場所。而參與式設計作為一種獨特的設計理念,在社區空間設計層面有獨到見解。參與式設計理念主張設計師與用戶共同參與設計中,共同決策,以改善或解決問題[1]。將其融入社區空間建設中,能夠更多地吸收融合民眾的觀點及需求,提高溝通效率,有利于社會的發展[2]。
如今,我國的參與式設計理念研究及實踐已經廣泛運用于教育學、城市規劃設計、建筑科學、資源管理、農村經濟、社區發展和管理、小流域治理和農村醫療服務等各個領域[3]。而在參與式的社區空間設計方面,研究者們的關注點更多傾向于建筑立面、水電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基礎設施的參與式設計研究,主要關注開展方式與設計流程,忽視了社區發展與民眾參與意愿的關系,在參與式設計理念的有效運用上關注不足。
一、參與式設計理念
參與式設計本身是一種設計模式,又被稱為協同設計、合作設計,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義[4]。其強調以“用戶參與”為設計核心,不僅將用戶視為被設計對象,而且將用戶視為設計過程中的合作者與決策者,而設計師更多地扮演協調者、配合者和觀察者的角色。設計師通過在設計過程中主動、感性地與用戶進行充分的交流討論,從而獲得用戶資料,進一步深層次地挖掘用戶的主觀意識及實際需求,始終圍繞用戶需求,與用戶共同開展設計,最終獲得符合用戶真正需要且期望達成的設計成果。
二、參與式社區空間設計的核心要點
社區空間是指在社區或社區群中,處于建筑實體之間的開放式空間體,是社區民眾進行公共交往及活動的場所,其存在是為廣大社區民眾而服務的[5]。換言之,社區空間的設計改造是為了民眾,社區空間的設計成果體驗是民眾享有的,社區空間設計應符合民眾的實際需要。
(一)社區空間設計中參與者的選擇
在社區空間設計中,當參與者以“利益相關者”的身份參與設計時,會更注重設計本身是否符合自身的實際需要。其是站在利益受眾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有時會提出設計師意想不到的潛在問題[6]。
然而由于社區民眾的年齡、職業、認知和需求等情況較為復雜,無法讓所有受眾人群參與其中。因此在參與式社區空間的設計過程中,為了保證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要盡可能地滿足多方利益相關者,充分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了解其核心需求,用專業技術及手段得出合理的設計策略及構想,最終完成設計[7]。
(二)參與式社區空間設計的基本原則
參與式設計理念下的社區空間設計強調民眾廣泛參與。通過集思廣益、共同決策的方式完成設計,打造符合民眾需求和富有特色的社區空間及環境,以激發社區民眾設計改造的熱情,改善人與人的關系,幫助社區重新煥發生命力[8]。
參與式社區空間設計需遵守兩條基本原則。一是群眾受益原則。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需充分考慮群眾需求,給予群眾更多的話語權,避免教條化、形式化和為了參與而參與[9]。切實做到為群眾而設計,服務于群眾,使群眾受益。二是雙向參與原則。在參與式社區空間設計中,參與主體始終只有設計師和參與者雙方。設計師對參與者需始終保持尊重的態度,積極地與參與者進行溝通,詳細講述設計理念和思路,參與者在此過程中可以提出自身意見及需求,雙方相互影響、相互協作。這個過程是開放的、透明的、公平的,是雙向參與的[10]。
三、吉祥巷片區概況及現存問題
基于以上參與式社區空間設計要點,筆者以吉祥巷片區為實踐對象。相較于其他社區,吉祥巷片區具有產業眾多、人員構成復雜多樣、建筑物密集、公共空間稀缺和文化豐富等突出特征,保留了眾多不同的城市生活記憶。這樣的社區易存在社區內生動力不足、發展受限等情況,將參與式設計理念融入其中,有利于城市的發展[11],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一)吉祥巷片區概況
吉祥巷片區位于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太平老街歷史文化街區以北,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以南,北起中山西路,南至五一大道西段,東起黃興中路中段,西止西長街。總占地面積約為0.2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2.1萬人。吉祥巷片區的東南方向緊鄰五一廣場,所處區域為長沙市中心經濟圈附近,是“五一商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位置極其優越。
(二)吉祥巷片區現狀及現存問題
1.道路結構現狀
實地調研發現,吉祥巷片區內街道曲折,小巷錯綜復雜,道路等級大致可分為三級。一級道路吉祥巷是片區內的主要街道之一,與藩城堤巷、接貴街交叉,貫穿片區南北,呈“十”字形,是片區歷史步道的中心地段。這樣交叉的“十”字形主干道將整個片區劃分為東北、東南、西南和西北四部分。而在藩城堤巷和接貴街以東,永興街和如意街呈現樹枝狀散開,形成三叉路口。二級道路主要分布在“十”字形主干道的東南方向,商業資源多集中于此。三級道路主要分布于片區西南方向,此處道路較狹窄,住宅簡陋,外出活動人員稀少。
2.片區空間現狀
實地調研發現,片區整體空間為“內外”格局,即商業區在外、居民住宅區在內的空間結構布局。其中,片區內部住宅占地面積較大,酒店民宿主要集中在片區東南角,商業區沿道路分布。片區由吉祥巷社區、鹽道坪社區、軒轅殿巷社區等多個社區組成,并有小學、幼兒園、社區門診、警察局、寫字樓、商貿樓等建筑。
3.業態及資源現狀
實地調研發現,片區內產業資源主要分為商業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商業業態大致可分為餐飲、零售、民宿等,能吸引較多游客的到來。歷史文化資源目前有五代馬楚的明月池,明代潭王府、王府花園,清代鹽道衙門、上林寺、李公廟,近代基督教青年會、長沙糧食交易所、何家坪七號曾宅等歷史遺跡。
4.片區現存問題
其一,在生活環境上,片區內衛生管理不到位,垃圾常堆積在建筑角落,公共設施匱乏,僅存的公共空間時常被占用,衣物等生活用品懸掛在街道中間的現象層出不窮。其二,在交通出行上,片區內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車輛隨意停放,阻礙交通,致使道路擁擠,人們出行非常不便。其三,在商業服務上,商業業態資源分布雜亂、無規律性、導視系統少,部分店鋪容易被人們忽視。其四,在體驗互動上,片區內體驗互動的空間多集中在軒轅殿巷附近,常有游客在此拍照打卡、喝茶聊天,其他區域則很難吸引到游客,這對片區內其他區域的商業發展極其不利。其五,在歷史文化表現上,片區內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且散落在各處,相關部門卻未做出相應的引導游覽及詳細介紹,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強。
四、基于參與式設計理念的社區空間設計策略
在調研中,有受訪者表示,不相信設計師會接受自己提出的意見,認為調研在很大程度上是多此一舉;還有受訪者表示,基層相關部門曾經改造過該片區,但仍有部分社區空間處于閑置狀態,片區改造后的體驗感仍有待提升。當然,吉祥巷片區的社區空間本身就存在諸多限制因素,如活動空間狹小、部分空間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導視系統設置不足或缺乏特色、部分居民出行不便等。這些限制因素明顯降低了片區民眾活動的積極性。究其原因,往往是社區民眾在社區空間的設計改造中沒有參與機會或參與性太低,對片區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其無法滿足民眾的真正需求。因此,參與式設計理念在社區空間設計中具有極大適用性和可推廣性,是社區民眾迫切所求。在社區空間設計中必須堅持以社區民眾為中心,將社區民眾作為設計對象,以滿足民眾的需求為導向,向民眾賦能,提高民眾的參與性,設計出真正符合民眾需求的高品質社區空間,提升民眾幸福感。據此,筆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是滿足多元的人群需求。對受眾人群進行分類,區分出不同的受眾人群,分析其主次需求及愿景,從根本下手。可以開展針對性調研,通過卡牌游戲、小組討論或者一對一訪談的方式收集意見,提高社區民眾參與性,確保設計能真正地滿足社區民眾的實際需求。
二是營造宜人的景觀環境。根據社區內的環境現狀,積極收集社區民眾的設計意見及要求,與其共同商討。在考慮景觀美學的基礎上,還要考慮景觀的實用性功能。在改善環境衛生后,可通過增加美觀的植物、雕塑、具有特色造型的桌椅等元素,合理搭配,營造舒適美觀的景觀環境。
三是規劃合理的社區空間。對社區空間進行整理與初步繪制,得出整體草圖,并根據社區民眾需求和日常行為偏好或行進路線進行功能性規劃,形成合理的空間功能布局,提高社區空間利用率和實用性,增加社區民眾的公共活動空間、公共設施以及休憩空間等,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
四是發揚當地的特色文化。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應尊重當地文化,充分了解當地文化底蘊及特色,注重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可將其融入現代建筑、墻壁中去,并附加文字介紹。這便于社區民眾深入了解與認識當地文化,激發社區民眾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提升社區認同感。
五是創造趣味的社交體驗。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社交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建立一種友好機制,引導社區民眾主動參與社區空間設計。與用戶產生互動,使其放松心情,積極分享設計想法與體驗需求。在社交體驗上,可以開展各種節慶活動或社區活動,以此增強社區民眾的鄰里關系。
六是建立后期的反饋機制。參與式設計理念所說的參與是一種長期性、可持續的參與式設計理念,目的是通過參與式空間設計提升社區民眾的凝聚力,逐漸形成社區共同體,提升社區可持續自治的能力[12]。因此,在完成設計后,需要建立反饋機制。這種反饋機制可以通過社區管理者、志愿者等進行協調管理與維護,同時,社區民眾可以提出意見,便于社區進行相關服務整改,提升民眾參與感和歸屬感。
綜上所述,將參與式設計理念運用到社區空間設計中,其本身就是服務于民眾、促進社會發展的。在社區空間設計中應合理運用參與式設計理念,充分考慮社區民眾的實際需求和特點,始終堅持社區民眾受益與雙向參與原則,從根本解決問題。通過滿足多元人群需求、營造宜人的景觀環境、規劃合理的社區空間、發揚當地的特色文化、創造趣味的社交體驗和建立后期的反饋機制等設計手段,提升社區民眾認同感與歸屬感,拉近鄰里關系,最終創造一個充滿活力、蓬勃向上的社區空間環境。
參考文獻:
[1]劉靜妍,張敏,李一浦.基于參與式設計理念的地域性文創產品設計策略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3(14):33-35.
[2]魏子茹,趙心辰,王宇童,等.老舊住宅精細化改造策略和參與式設計研究:以蘇州蠶桑地小區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3(7):180-183.
[3]周沁,姚喆.基于CiteSpace的國內外參與式設計研究現狀比較分析[J].包裝工程,2023(10):241-250,268.
[4]曹磊,羅俊杰,趙迪.參與式設計在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景觀改造中的應用:以天津市迎水里社區參與式景觀改造為例[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28-233.
[5]邊防,呂斌.轉型期中國城市多元參與式社區治理模式研究[J].城市規劃,2019(11):81-89.
[6]徐程宇.基于參與式設計理念的視覺設計研究[J].美與時代(上),2022(12):25-28.
[7]曹磊,沈悅,王焱.參與式校園景觀規劃設計理念與實踐探索:以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中心島景觀設計為例[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339-346.
[8]向蘇林.基于參與式設計的開放式老舊小區改造研究[J].居舍,2022(35):125-128.
[9]明亮.參與式發展的中國困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9):95-99.
[10]胡康,蔡文浩.參與式設計方法的分類研究及其可視化[J].包裝工程,2023(10):181-192.
[11]周春山.實現老舊城區改造高質量發展:問題與對策[J].國家治理,2021(47):30-34.
[12]孫光,張進.社區花園參與式設計營造策略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3(8):72-75.
作者簡介:
王俞惠,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黃煉(通訊作者),碩士,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鄉土空間設計與研究。
毛怡然,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