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生態環境受到極大威脅,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也逐漸成為熱點。黨的十八大報告針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城市綠化作為城市公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能滿足市民游憩的需求,還在調節城市氣候、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基于生態公園景觀設計與景觀生態學相關理論,以甘肅嘉峪關東湖公園為例,探究景觀生態學理論在城市公園景觀布局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城市公園;嘉峪關東湖公園;景觀生態學
一、城市公園與景觀生態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類需求的提高,城市公園扮演的角色顯得越來越重要。城市公園大多都是在城市原有自然資源的基礎之上,通過人工干預而形成的比較符合現代審美觀念的人工景觀,但人為干預對原有的生態平衡會造成一定的破壞,導致生態平衡缺乏穩定性,且需要不斷地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維持景觀的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1]。因此,城市公園景觀的建設需要充分考慮景觀生態學的觀點和原理,著重選擇種植鄉土植物,引進適應當地環境和氣候的植物來構建植物體系。
景觀生態學是結合生態學、環境科學、自然科學和人類科學的一門綜合研究學科。景觀生態學這一概念是德國生物地理學家特洛爾于1939年提出的。其研究方向主要有景觀要素的組成、景觀生態系統的空間分布格局、景觀要素或生態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和變化三個方面[2]。
二、嘉峪關東湖公園概況
(一)公園整體布局
嘉峪關東湖公園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南市區,占地總面積大約165萬平方米,公園內建有三個人工湖,分別是岫玉湖、鏡月湖、燕鳴湖,湖面面積達56萬平方米,其中:岫玉湖4萬平方米,鏡月湖12萬平方米,燕鳴湖40萬平方米。公園地勢平坦,以中心廣場的西部明珠氣象塔為中心,三個湖從西到東依次排開。公園綠植占地總面積100萬平方米,道路、中心廣場等占地約17萬平方米,園內各類建筑占地大約2萬平方米。
(二)基礎功能
東湖生態旅游景區的規劃具備極其新穎的理念,不僅擁有齊全的基礎服務設施,而且具有豐富完善的功能,如滿足居民生活條件、娛樂休憩、城市文化傳播以及科普教育等,屬于一個綜合性場所。整個功能區域劃分清晰,包括觀景區、健身區、兒童游樂區等,它的建成帶動了嘉峪關市南市區的開發建設,對加大嘉峪關市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對外開放以及促進嘉峪關市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服務設施
東湖公園基礎服務設施包括路燈、公共廁所、垃圾桶、展示牌、路標、休息長凳、文化長廊等,給人們提供了便利的游覽、休憩、應急設備。在各景點處設有路標及地圖,為游客提供位置信息和游覽方向指導。目前,對外開放了六個合理分布、設施完整、干凈整潔的公共廁所,包括新建的三星級公廁兩座,同時設立了無障礙通道。
(四)交通流線
景區為了方便游客游玩,在東西南北方向共設八個出入口,通過步行道即可快速抵達公園主要景區。以地標性建筑氣象塔為出發點,向東可達鏡月湖、燕鳴湖,向西可達岫玉湖。景區主要步行道圍繞鏡月湖、燕鳴湖、岫玉湖形成閉環,全長19公里,采用小徑與主要步行道進行連接并分布整個園區,以便游客休閑觀光。另外,沿湖設有觀光道,方便游客欣賞湖景,且沿著連接兩湖的河流飄帶上設有步道,方便游客沿飄帶散步游玩,近距離地欣賞水陸生態景觀。
(五)整體建筑
公園內建筑較多,包括瀑布通廊、景觀涼亭、綠色游廊、鐵人三項紀念雕塑、碼頭、拱橋、圍欄、640米的飄帶河、300多套彩燈、管理用房、景區入口及中心區廣場等。公園中心廣場建造了一座由裙樓、球形網架結構、圓球等構成的99米高,占地5 278.75平方米的氣象塔,名為西部明珠氣象塔。該氣象塔于2009年5月投入使用,是中國首個具有科普功能的氣象塔。其外觀模仿海豚造型,在晚上時,有彩色燈帶閃亮,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該氣象塔共20層,對游客開放氣候科普展示區、休閑娛樂區和高處旅游觀光區,從塔頂可觀嘉峪關全貌,是一個集氣象監測、氣象科普、天文知識、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科普教育場所,為嘉峪關的地標性建筑。
(六)整體景觀
目前,東湖公園栽植了喬、灌、花、草共132個品種,超過53萬株,其中喬木類14萬余株、灌木類23.5萬株、宿根花卉類16萬株。植被覆蓋了除道路、湖泊、建筑以外的場所,為人們提供了天然氧吧和庇蔭散步場所。同時,多樣性的植被種類增強了游園的觀賞性,使游客的游玩體驗得到提升。
東湖公園將景區獨特的“三池水,一片綠”風景突出體現。其中:岫玉湖主要為游客提供夏季劃船、游泳等娛樂活動和冬季滑冰、溜冰等運動項目,其水深由東到西為0.6 —1.8米;鏡月湖主要用于舉辦國際鐵人三項錦標賽水上項目,水深2米。
三、景觀生態學在嘉峪關東湖公園中的應用
(一)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及原則
從20世紀60年代發展至今,景觀生態學逐漸成為建立在地理學和生態學基礎之上的一門交叉學科。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有:景觀結構與功能原理、生態流聚與擴散原理、空間異質性與景觀過程原理、尺度效應與景觀結構、景觀生物多樣性原理、景觀的自然性與文化性、景觀變化與穩定性原理。其包括自然優先原則、地域性原則、異質性原則、景觀連接度與連通性原則、生態位原則、整體性原則等[3]。
(二)景觀生態學在嘉峪關東湖公園中的體現
1.自然優先原則
在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東湖公園的建設應首先考慮是否會對原本的自然系統和生態環境的健康和穩定性造成破壞,即自然優先原則。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應該順應自然、遵循大自然的生長原則。
東湖公園遵循自然優先的原則,建設在原本就非常優質寬闊的自然環境之上。公園中的三個湖泊作為統領全局的公共開放節點,與周圍的景觀節點和路網相連接,有自然的坡地和大的植物斑塊基礎,有利于自然景觀資源的保護。并在此基礎上強調城市特有的自然景觀形式,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優勢,降低投資成本,讓人工和自然和諧同在,進而打造具有嘉峪關當地特色的城市公園。
2.地域性原則
嘉峪關東湖公園景區設計充分考慮地形和水體因素,利用當地有雙泉水的特點,配合自然地面的高差,將雙泉水引流匯集在岫玉湖,經岫玉湖流入鏡月湖,再通過2米落差滾水壩,由靜月湖流入燕鳴湖。燕鳴湖中的蓄水可以經過四處的管道,供給給工業園區、景區綠化及酒鋼高科技養殖、種植園等進行生產,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3.異質性原則
由于嘉峪關特殊的氣候及地理環境,東湖公園的建設以人為干預為主,是由異質單元構成的鑲嵌體。景觀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對于生態安全和生態平衡有重要意義,一般通過斑塊、種類以及格局表現,不僅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的游行體驗,還可以調節氣候和環境,有利于促進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就是景觀異質性原則。東湖公園中的斑塊包括草地、樹林、花叢、道路、飄帶河、三個人工湖等。公園中栽植的喬、灌、花、草種類繁多,數目龐大,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豐富了東湖公園在類型和格局上的多樣性,從而使公園景觀的異質性大大提高。
4.景觀連接度與連通性原則
東湖公園湖泊、草地、林地等斑塊較大,岫玉湖、燕鳴湖、鏡月湖之間由飄帶河和滾水壩連接,形成廊道。公園中除中心廣場和主要步行道之外,均將小徑分布于草地、林地等斑塊中。同類斑塊之間距離越小,景觀連接度和連通性就越好。公園內服務設施分布合理,基礎設施配置完善,設有足夠的活動場所、休憩空間;公園指示牌明確并標有應急場地,景區道路設計為無障礙道路,形成了完整的網狀步行系統,提高了公園的利用率。
5.生態位原則
東湖公園合理考慮了植物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將不同植物的形態、類型、習性等與水面結合,包括孤植、對植、叢植、樹群、樹林、草坪等多種形式的配置,以及不同顏色、高度和季相變化的植物,對空間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從而在東湖公園打造一套豐富多變同時又保持穩定共存特點的植物配置方案。
6.整體性原則
從景觀的空間組織和綠化布局上看,整個景區以三個湖為中心向周圍發散,三個湖泊斑塊間由飄帶河進行連接,具有一定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將整個園林空間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形成能夠四季調節城市環境的生態體系。此外,三個湖還可以用作調蓄水庫,淡季蓄水,旺季用水,極大改善了嘉峪關常年干旱少雨、缺少水土以及自然環境十分脆弱的現象。
7.可持續發展原則
嘉峪關市氣候干燥,沙漠化嚴重。對于嘉峪關來說,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可忽視,要避免環境污染給生態帶來的破壞。東湖公園的景觀空間格局包括綠地、森林、湖泊等,尤其在東湖公園綠地的景觀空間的營造上,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
四、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嘉峪關東湖公園改造意見
(一)設計目標
在進行嘉峪關東湖公園生態景觀建設時,以景觀生態學為理論指導,緊貼東湖公園原來的地貌條件,堅持保護原生動植物的生態平衡發展原則,積極改善對景觀生態產生負面影響的各個因素,最終構建可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城市景觀。
(二)設計理念
1.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合理安排景觀改造
嘉峪關市位于戈壁灘,位置較特殊,城中土地多為石頭和沙子,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地極少。整個嘉峪關市的綠洲僅占總土地面積的1.9%,以點、塊、條、帶狀的形式分布在東北、東南兩個方位。由于嘉峪關瀕臨沙漠和戈壁的特殊地理位置,降水量偏少,因日照時間長且溫度高而具有較大的蒸發量,冬冷夏熱,秋涼春旱,多風沙,屬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因此,植物群落的構成要充分考慮植物群落的物種及其生長習性。
2.保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嘉峪關東湖公園的景觀規劃上,要考慮合理利用原有的資源,實現場地的有效重生,包括水體、原有地貌、植被種植以及建筑物等,將原有資源和新引進的資源完美結合尤為關鍵。科學地規劃綠地資源,打造接近于自然的植物群落,保證生物多樣性和美觀性同在;打造具有嘉峪關地域特色的自然生態體系,展現嘉峪關城市文化特色,注重城市空間布局,以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斑塊來建造城市景觀。
(三)改造手法
1.景觀改造
在景觀改造方面,遵循適量人為干預原則,逐漸形成以自然生長為主、人工種植為輔的模式。在植物群落的選擇上,根據本地氣候、土壤特點、植物生長規律,選擇能適應嘉峪關本地自然條件的植物種類。實現國內外品種的結合培育、喬灌花草相結合、植物園林與盆景鮮花相結合,打造綠植與鮮花相互點綴的和諧景觀。
2.公園整體改造
首先,充分考慮景觀生態學中自然優先、地域性、異質性等原則,先從宏觀的角度入手,減少微觀的改造,在保證東湖公園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開發東湖公園的新功能。其次,增加東湖公園景觀的豐富度,繼續完善東湖公園的整體生態連續性和多樣性,保證東湖公園的自然生態和諧,發揮出東湖公園“天然氧吧”的作用,為城市居民提供環境更加優美、功能更加完善的休閑娛樂場所。
3.城市景觀優化
將嘉峪關東湖公園的改造納入嘉峪關市綠色惠民工程當中,將區域特點和本地特色與公園景觀融為一體,將園林綠化與城市規劃建設結合起來,統籌規劃城市公園的設計與發展,打造公園的綠地、道路、小區和街頭綠地改造與嘉峪關城市文化融合,從量變實現質變的園林規劃模式,從而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及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總而言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城市景觀規劃是不可忽略的問題。城市公園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閑娛樂提供了良好的去處。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嘉峪關東湖公園改造,不僅能滿足市民的日常需求,發揮休閑、娛樂、觀光等方面的價值,還能在保護和利用好自然生態資源的前提下,更好地維護和恢復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李奇.景觀生態學在城市公園中的應用:以小魚山公園為例[J].現代園藝,2020(16):120-121.
[2]羅維.城市公園自然生態化設計研究:以湘潭九華湖德文化公園為例[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
[3]任立新,李偉.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生態公園中的應用:以成都活水公園為例[J].現代園藝,2016(2):139-140.
作者簡介:
朱睿雯,蘭州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