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品牌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集中表現,而文化是城市品牌的軸心所在。城市品牌建設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更好地吸引游客、招商引資,強化社會的凝聚力和歸屬感,進而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從地域文化視角出發,梳理浦江稻作文化、詩書畫文化、治水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并提出相應的品牌優化策略,以期促進浦江城市品牌建設。
關鍵詞:城市品牌;地域文化;浦江
一、浦江概況
浦江地處浙中,隸屬金華,是典型的盆地城市,呈“七山半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縣域內山水林田湖草資源要素齊全,展現出環山秀水、文雅靈動、城鄉共融的整體形象。浦江歷史悠久,2017年被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確定為“千年古縣”。東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孫策析太末、諸暨部分境地,置豐安縣,治今浦江縣西。此為浦江建縣之始,距今已有1 800多年歷史。唐天寶十三年(754年)置浦陽縣,以境內之浦陽江得名,屬婺州。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年)改浦陽為浦江,一直沿用至今。浦江縣域內山川綺麗,鐘靈毓秀,文化底蘊十分深厚。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無法適應浦江如今的發展需求,浦江需加強城市品牌建設,推進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城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而縣域內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將為浦江城市品牌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地域文化資源
在城市品牌形式與內容同質化問題突出的今天,依托地域文化進行差異化品牌建設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文化是品牌定位和構建的基礎。從地域文化的視角出發建設城市品牌,有利于提升城市品牌的辨識度和競爭力,而城市品牌也將反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浦江地域文化資源燦爛豐富,其中特色鮮明的有稻作文化、詩書畫文化、治水文化等。
(一)綿延萬年的世界稻源
水稻是我國農業“四大發明”之一,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水稻不僅養活了具有龐大人口數量的中華民族,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顛覆了農業必定會破壞生態環境的定律,進而避免了中國因環境惡化而造成文明中斷的厄運。自唐宋以來,水稻極大地促進了南方人口的增長和集聚,推動了城市的形成和經濟的發展,也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創造了條件,更是在危難之際為北人南遷提供了現實可能。斗轉星移,時序更替,水稻在漫長歲月里逐步擔當起了承載中華文明的重任,“國家根本,仰給東南”“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之說皆提供了相應的佐證。可以說,相比于消亡在麥田里的其他古文明,水稻是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重要物質支撐。水稻不僅給我們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品,還在無形中滋養了我們的文化。由于水稻種植的特殊性,特別是水田灌溉涉及水源分配,需要一個集體齊心協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日濡月染,培養了人們勤勞、團結、善良、友好的品性,而水稻的生產模式也建立起了世界上最為緊密的人地關系,令稻作社會成為最安土重遷的社會。長久以來,人們遍尋稻作文明的源頭,最終在浦江發現了它的蹤影。21世紀初,考古工作者在浦江黃宅鎮一處土坡上揭開了“上山文化”萬年的神秘面紗。在這里,人們發現了早期新石器時代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較為完整的證據鏈,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此外,上山遺址還出土了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最早的彩陶和中國最早的定居村落。“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上山遺址題詞“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考古學界泰斗嚴文明稱上山遺址為“遠古中華第一村”。2021年,上山遺址在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推動上山文化申遺”相關任務被納入《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2年5月,上山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式啟動。“萬年上山”不僅昭示了人類童蒙時期的燦爛文明,更展現了浦江這方土地自古以來的生機與活力。
(二)底蘊深厚的文化之邦
浦江自古以山川綺麗著稱,遠山如黛,近水含煙,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稱其域內仙華山為“天地間秀絕之區”。也許是靈動山水的熏陶,這片土地上歷代文人墨客輩出,薪火相繼,成就了浦江“文化之邦”“書畫之鄉”的美譽。
南宋遺民詩人方鳳、明初文學家宋濂、現代浙派中國畫領袖人物吳茀之、“神筆馬良”之父洪汛濤等都出自浦江,還有與徐悲鴻、柳子谷并稱“金陵三杰”的張書旂,他的畫作《百鴿圖》1941年被作為國禮贈給美國總統羅斯福以賀其連任。在浦江,這種文化氣息不只體現在個體身上。當一個集體呈現出驚艷的文化底蘊才更令人刮目相看,如:被授予“中國十大書畫村”稱號的禮張村;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被明太祖朱元璋欽賜“江南第一家”的鄭義門;文風鼎盛的前吳村;等等。前吳村位于浦江西南,人杰地靈,明賢輩出。有倡組名震東南之月泉吟社的吳渭。月泉吟社是南宋遺民創立的、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遺民詩社,詩社作品《月泉吟社詩》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社總集。有元集賢殿大學士吳直方。吳直方之子是一代名儒吳萊,吳萊有一門生叫宋濂。宋濂修身齊家治國,開明代法典之先而倡乾道文明,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有“藍袍未舊紫袍新”、八月內連捷三科、自童生一躍成為進士的吳鳳來。到了近現代,則更是翹楚輩出,有“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吳自良,有中國花鳥畫大師、現代浙派中國畫首領人物吳茀之,有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當代中國畫壇重要領軍者、浙派人物畫杰出代表吳山明,此外還有“紡織先驅”吳士槐、廣東陸軍軍醫學校原教授吳士綬等,皆學有專長,成就卓著,蜚聲一方。浦江之人文底蘊,從一村落可見一斑。
(三)五水共治的濫觴之地
水晶是浦江的富民產業和支柱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的“一串珠”起步,到2003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水晶玻璃之都”,短短幾十年里,水晶產業帶來的強勁動力極大促進了浦江經濟的發展。然而水晶產業帶來的污染也讓浦江付出了沉痛代價,生態幾乎走向絕境,尤以河道溝渠為甚。河中魚蝦死絕,“牛奶河”“灰水河”,比比皆是。河床之上沉淀了厚厚的水晶玻璃粉,鋼釬都敲不破。浦江人民的母親河——浦陽江,甚至一度成為錢塘江流域內污染最嚴重的河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生態環境遭受如此大的創傷,已經嚴重威脅到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2013年,浦江按照省委、省政府“以治水為突破口,堅定不移推進轉型升級”的決策部署,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意志,在全省打響了“五水共治”的第一槍。自此,在政府引導、全民參與、企業支持下,浦江開啟了“丑小鴨”的蛻變,三年后一躍逆襲成浙江省首批美麗鄉村示范縣,而其過程之艱辛只有浦江人民才清楚。“五水共治”不僅徹底改變了浦江的生態環境,打下了發展旅游產業的物質基礎,還倒逼水晶產業實現了轉型升級,增強了全域經濟發展的競爭力。
如今,“五水共治”還在不斷深入,浦江生態旅游產業風生水起,自2019來連續4年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展望未來,浦江將繼續發揚“五水共治”精神,持續推進城市健康發展,奮力打造浙中大花園浦江樣板。
三、地域文化視角下的城市品牌優化策略
(一)堅持以人為本
城市品牌的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為人服務。首先,建設城市品牌,要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通過打造更好的居住環境、公共服務和社會環境,營造和諧舒適的人居環境,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并且,生活品質的提升反過來也將促進城市品牌的建設。當人們享受到城市發展帶來的紅利時,他們會對城市產生更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提供更積極的支持。他們將樂于為城市品牌的傳播和宣傳做出貢獻,自覺成為城市品牌的代言人,傳遞真實的城市故事,增強城市形象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其次,人才是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建設城市品牌,要打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吸引人才流入。這要求城市經營者做好統籌規劃,確保城市發展規模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提供安全可靠的就業創業環境,同時要提升城市應對突發事件的響應能力,增強城市的安全韌性,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最后,建設城市品牌,要注重提升品牌的文化內涵。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也不斷增長。城市品牌建設要及時關切人們的需求,不僅要注重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更要重視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
(二)加強地域文化傳承與保護
城市品牌只有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沃土中,才能在眾多同質化品牌中脫穎而出;只有以地域文化為養分,才能擁有長久的生命力。保護地域文化本質上是保護一個地區的血脈,是保護當地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保護地區無可比擬的獨特性。而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正是吸引游客和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關于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保護”不是僵化不變的“冷凍式保存”,“傳承”不是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對于任何文化而言,創新才是生命力的源泉,地域文化亦是如此。無論是稻作文化、詩書畫文化還是治水文化,只有發掘其中跨越時空的、歷久彌新的價值,使其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建設和諧社會服務,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可以出臺相關文件,明確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并成立專門的機構來負責地域文化的保護工作。該機構應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有效推進地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可通過專項資金撥款、組織相關培訓等方式,加大對地域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促進地域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同時,可通過各種渠道和媒體,加強對地域文化的宣傳和推廣,提高社會公眾對地域文化的認知和重視程度,鼓勵和引導市場力量通過開展文化旅游和文化產品開發等方式參與地域文化保護,將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融入生產生活,增加民眾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和參與度,確保從業者有收益,形成地域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良性循環,為城市品牌建設提供豐厚的文化給養。
(三)著力打造文化符號
談及對某個城市的印象,通常我們最先想到的是該城市標志性的、具有識別性的文化符號,如上海的東方明珠、杭州的三潭印月、廈門的鼓浪嶼、成都的火鍋和大熊貓等等。文化符號作為城市文化的視覺化表達,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氣息,展現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同時文化符號本身也是對城市文化的一種傳承。浦江在建設城市品牌過程中,應當著眼于當地特色文化資源,對其進行提煉,進而轉化為能展現自身文化特質和精神氣質的文化符號。比如,提取“水稻”這一形象向大眾傳遞“萬年上山”的底蘊與魅力,提取“河流”的形象向大眾展示浦江“五水共治”的精神與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態環境。此外,文化符號的提煉應尊重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不僅要能展現當地獨特的文化底蘊與精神氣質,更要能凸顯城市的性格與特點,在提升辨識度的同時增強大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加強城市品牌推廣
酒好也怕巷子深。城市在腳踏實地建設城市品牌的同時,更要加強宣傳推廣,不能被動等待社會大眾來發現自己。要牢固樹立市場意識,主動作為,以現代傳播理念和思維,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城市品牌呈現給社會大眾,增強品牌的辨識度和認可度。目前,浦江城市品牌推廣手段與內容仍需進一步豐富,城市知名度與美譽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品牌推廣工作是一項長期工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在城市品牌推廣工作中應當做好以下方面工作:其一,要明確負責城市品牌推廣工作的各專業部門或機構。這些部門或機構應具備相應的權力,同時做好協同配合,保障各項工作能有序鋪開。其二,城市品牌推廣工作需要配備相應的資金預算來維持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保障各項推廣工作能落到實處。其三,城市品牌的推廣工作涉及面廣,持續時間長,應積極調動各個傳播主體的主動性,統籌電視新聞、官方網站、自媒體平臺等主體協同推動品牌推廣工作產生實效,為城市品牌建設工作落到實處提供有力保障。
四、結語
依托地域文化加強城市品牌建設,不僅可以有效整合地域文化資源,提升城市品牌的核心競爭力,還將為地域文化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推動地域文化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使其更好地為促進城市發展、增進民生福祉服務。當下,浦江在城市品牌建設方面,應著力體現城市品牌的地域文化元素,突出差異化的同時又不失文化內涵與精神氣質,力爭在日趨激烈的城市品牌競爭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浦江縣縣志編纂委員會.浦江縣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王思明.絲綢之路農業交流對世界農業文明發展的影響[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7(3):1-8.
[3]龔珍.中國農業的“四大發明”:水稻[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4]王宇豐.水稻的故事[M].濟南:泰山出版社,2022.
[5]施新.論《月泉吟社詩》及其在遺民詩史中的地位[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101-107.
作者簡介:
趙詣博,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華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