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血紅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歸根到底是農民的振興、農業的振興、農村的振興。如何引導農民,依托農業,振興鄉村?“鄉村有點‘田,‘整出‘興畫卷”說課立足激發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挖掘鄉村發展的巨大潛力,為農民賦能,為鄉村鑄魂。本文將從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創新、教學評價等五個方面來介紹。
一、教學分析
當前,農村普遍存在輕農化、空心化、老齡化的問題,參訓學員的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學歷居多,年齡跨度大,兼業化嚴重,學習主動性較弱。
以湖北省宜都市為例,當前,宜都市總人口39.4萬,其中,農業人口27.8萬,常年外出務工人員約有10萬人。有培訓需求的僅有10095人,占總人數的2.56%。有培訓需求的10095人中,從事農業種養3467人,占34.3%;農村合作組織200人,占2%;農村生產生活服務3428人,占34%;農村創業191人,占1.9%;農村能工巧匠2629人,占26%,其他180人,占1.78%。年齡結構上:16-20歲的63人,21-30歲的618人,31-40歲的1657人,41-50歲的3234人,51-65歲的4523人,分別占比0.62%、6.12%、16.41%、32.03%和44.8%。學歷結構:小學以下學歷592人,占5.86%;小學學歷607人,占6%;初中學歷6460人,占64%;高中及中專學歷2376人,占29.4%;大專學歷60人,占0.6%。綜上所述,培訓對象分布雜且散,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培訓時“一鍋煮”,培訓效果提升難度較大。
基于這種情況,課程將從鄉村“有奔頭”、鄉村“有嚼頭”、鄉村“有甜頭”3個方面展開,安排4個學時。
設定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一是知識目標。讓學員了解鄉村有寶,知曉鄉村有“奔頭”;了解留鄉有道,知曉鄉村有“嚼頭”;有效運用鄉村優勢,帶領農戶致富有“招”,知曉鄉村有“甜頭”。二是能力目標。通過多個可復制的成功案例,開拓學員視野,增長學員知識,提升其創業膽識和激情,讓沒離鄉的留下來,離了鄉的返回來建設鄉村;通過翻轉課堂、互動式教學,提高學員的表達、交流、合作、思辨和探究能力;教師通過拋磚引玉,提升學員對農業產業政策把握能力、對現代農業觀念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三是素質目標。厚植學員鄉土情結、尚農理念、三農情懷;培養學員團隊意識,抱團發展,共同富裕。
其中,鄉村有“嚼頭”是難點,如何讓鄉村有“甜頭”是重點。通過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價值引領,讓想外出打工的農民留下來,已經在外務工的農民返回來,建設鄉村。
二、教學設計
根據以上教學分析,采用農民田間學校教學模式,按照需求調研、課前準備、課中實施、教學評估、跟蹤服務等五步走。
需求調研采用線上問卷調查,線下訪談以及電話咨詢等方式進行。課中實施即教師采用講授、榜樣教學、頭腦風暴、案例分析和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層層展現出鄉村“有奔頭”、鄉村“有嚼頭”、鄉村“有甜頭”。學員則通過小組討論、學員代表展示、角色扮演和經驗分享,感悟理解并提升對各項政策把握能力、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熱愛鄉村,振興鄉村。
三、教學實施
一是需求調研。開班之前,通過電話、訪談、互聯網,了解參訓學員的學習需求,了解當地自然資源、風土人情和產業發展等情況,做學員“想吃的菜”,力求培訓對上學員的“胃”,確保培訓的針對性。
二是課前準備。根據學員的需求,結合當地自然資源,風土人情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備課、制作課件和教案。準備大白紙、卡紙、蘋果樹、謎語等,將學員隨機分成5個組,組織學員選出各組組長,組間比賽,每組“栽”下1棵蘋果樹。
三是課中實施。首先用5分鐘時間猜謎語,拉近師生距離,調動學員積極參與。用10分鐘時間,通過榜樣教學法,導入土家姑娘納薇的宣傳帖“把我深山老家租給你”,看納薇是怎樣把深山老家租出去,讓貧窮的鄉村富起來,使學員領悟鄉村確實有“奔頭”。用20分鐘,采用頭腦風暴法,解讀納薇的家鄉,一個偏僻的山村憑什么火,帶領學員一一找出鄉村有哪些“嚼頭”。教師與學員一起遴選歸納總結,找出產業優勢、資源稟賦、民俗風情、飲食文化、農耕鄉愁、特色民宿、交通通訊等,讓學員深感鄉村有“嚼頭”。用5分鐘時間,選取產業優勢、資源稟賦、民俗風情、飲食文化、農耕鄉愁這5個題,5個組的組長代表前來抽簽。抽簽后,教師講述小組討論和上臺展示的“游戲規則”。用20分鐘時間,由組長主持,每個組圍繞自己所抽的主題,展開小組討論,深度挖掘,并將討論結果用白板筆書寫在大白紙上。討論結束,每組選出小組代表,用10分鐘時間在全班分享討論成果。
每組分享討論成果后,教師用15分鐘點評,結合學員的展示,輔以成功案例,讓學員感悟鄉村有“甜頭”。比如,抽到產業優勢的組,教師拋出“一個楠竹根的變身記”,讓學員明白楠竹根是如何變廢為寶;同時亮出返鄉創業的張杰,養“資丘飛雞”,飛雞飛到大都市,成為“搶手貨”,飛出致富路,引導學員打好創意牌,繪就稻粱豐碩、豬肥雞壯的民富圖,帶農民增收,促經濟發展。抽到資源稟賦組,教師拋出恩施大峽谷沉睡深山人未識,一朝躥紅金滿盆;還有古零鎮從因山窮到靠山富,引導學員打好生態牌,繪就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山水圖,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其間,適時穿插游戲“傳話”,讓學員體會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用5分鐘時間,小結、評比。課堂中,學員每次有效發言和積極參與都及時獎一個“果”。小結時,根據蘋果樹上結的“果子”多少,評出名次,并配以不同的獎品獎勵。
四是教學評估。用10分鐘,開展線上線下教學評估,線上掃二維碼和云上智農App,做學習反饋;線下每一個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做H型教學評價;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員的學習情況,了解學員的滿意度,知曉課程需要改進的地方,為進一步完善做準備。
五是跟蹤服務。根據二維碼信息和學員創業情況,課后開展跟蹤服務,把學員扶上馬、送一程,確保留鄉一人、帶富一方。
四、教學創新
一是雙向互動引發向學之心。通過猜謎語、做游戲、小組討論,雙向互動,學員從躍躍欲試到爭搶話筒。自信心、好奇心逐漸增強,求知欲高漲,“這樣的培訓我不能錯過!”這是宜昌市“百佳農民”曾勇的表白。“這次課滿足了我對回鄉創業的所有夢想!”返鄉的周彪如是說。課堂上人人參與,活力爆棚,真正的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是抱團競爭成就創新發展。通過分組和蘋果樹,導入競爭和激勵機制,鞭策學員創新。每次授課每張大白紙都是滿滿的,還有即興表演的“六口茶”等地方特色小曲,讓人眼前一亮,成為加分項。抱團出主意,抱團想方法,抱團競爭,不僅提升了學員的表達、交流、思辨能力,還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學員的創新能力得到升華。
三是激發學員內生動力。以學員為中心,讓學員放開想,放手讓學員做,可以最大限度激發其內生動力。返鄉創業的張杰受啟發后,養飛雞,打生態牌,一般的雞能飛八九米,他養的雞能飛100米,飛出一條致富路,成為湖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實,學員們是一個可以無限開發和整合的資源庫,內生動力一旦得到激發,有時候比老師還技高一籌。
四是三位一體,呈現蝴蝶效應。通過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價值引領三位一體,“有奔頭”“有嚼頭”“有甜頭”的鄉村,喚醒學員立農愛農、聯農帶農,呈現“蝴蝶效應”。
五、教學評價
“鄉村有點‘田,‘整出‘興畫卷”這門課程,現已講授20多次參訓學員近2000人,其中,留鄉返鄉的超過八成,學員創精品名牌19個、中國馳名商標5個,開發鄉村旅游線路156條,創辦合作社、家庭農場1022個,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197項,全市農業科技入戶率達100%。
本次課還有三方面需改進。一是培育對象不僅僅是農民,還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多方吸引各類人才,出城進鄉。二是多渠道拓展培訓資金,包括吸收社會資本,讓都市有田園夢之士和農民達成共識,互惠互榮。三是廣泛匯聚媒體資源,共享共建,使鄉村這塊“田”,整出“興”畫卷。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都市農業科技服務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