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璟 胡俊青
(襄陽廣播電視臺,湖北 襄陽 441021)
在當今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電視新聞節目作為傳媒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著連接世界與觀眾、傳遞信息與引導觀念的重要角色。然而,隨著新聞媒體形式的多樣化和觀眾需求的不斷變化,如何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實現起與觀眾的情感共鳴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情感共鳴不僅關乎新聞傳播的深度和廣度,而且也關系到觀眾對新聞內容的認同度和接受度。因此,在新聞傳播學領域,研究者們開始關注電視新聞節目與觀眾情感共鳴的機制,探討編輯手法和策略對觀眾情緒的影響。
在當前電視新聞逐漸式微的情況下,電視新聞節目與觀眾情感共鳴的問題往往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交織,共同導致了觀眾對于電視新聞的認知短視和情感冷漠。基于此類現狀總結電視新聞與觀眾情感共鳴存在的問題,對于創新電視新聞節目的規劃與設計至關重要。
觀眾在觀看新聞時,可能因為新聞內容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文化背景或價值觀念相去甚遠,無法產生情感共鳴。在這種情況下,觀眾通常表現出冷淡和漠視,對新聞內容缺乏興趣,可能轉換頻道或選擇其他媒體內容。
在某些情況下,新聞報道的方式、語氣或者觸及的主題能夠讓觀眾理解,但情感共鳴較弱。觀眾雖然知曉新聞與自己有關,但并未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微弱的共鳴可能導致觀眾的短暫興奮,但隨即快速消退,對新聞內容的記憶也較為淡薄。
反向情感共鳴指的是新聞報道引發觀眾負面情緒的現象,與新聞制作本意相反。在這種情況下,觀眾可能會因報道中的偏見、不公正或戲劇化呈現而感到憤怒、失望或反感。報道觸及到觀眾的敏感神經,使他們產生了對新聞媒體的不信任,懷疑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這種負面情緒會導致觀眾避免接觸相關新聞內容,形成對新聞媒體的消極情感連接,與新聞傳播的初衷背道而馳。
在某些情況下,新聞內容可能引發觀眾的強烈情感反應,如極度的恐懼、焦慮或者憤怒。這種過度共鳴可能會使觀眾過度關注負面信息,甚至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觀眾可能因為新聞內容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難以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1]。
在編輯新聞內容時,存在多個導致觀眾情感共鳴問題的因素。首先,商業植入過多會導致觀眾產生反感,進而產生對新聞節目甚至是電視頻道的反感,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視覺疲勞”現象引起了觀眾的“條件刺激反應”,以后觀眾一打開這個電視頻道,就會聯想到廣告,自然就不會停留。其次,不當的情感操控可能引發觀眾的逆反心理,懷疑報道的客觀性,認為新聞內容被過度渲染。新聞編輯在選擇報道角度和呈現方式時,如果過分強調某一社會問題的負面影響,而忽略了其中的正面因素或解決辦法,觀眾也可能感受到新聞的偏頗,產生類似的逆反心理[2]。此外,當新聞內容脫離觀眾實際生活,過于抽象或過于專業,觀眾就難以產生共鳴。新聞語言過度專業時,觀眾可能面臨理解困難,感受到疏離。此外,新聞剪輯零碎、信息不連貫會影響觀眾的理解,導致觀感不佳。負面信息過多可能引發觀眾的消極情緒,削弱情感共鳴。最后,長期信息重復、缺乏新意,會使觀眾產生厭倦心理,無法建立情感共鳴。因此,編輯應該避免這些問題,創作引人入勝、有深度的新聞內容,以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在實際操作中,商業植入常常顯得生硬和刻意,觀眾對其產生審美疲勞,降低了情感共鳴的可能性。事實上,新聞編輯完全可以將商業植入通過巧妙的方式融入新聞故事中,使其更具創意和娛樂性,避免刻意炫耀產品特點的做法[3]。首先,編輯可以選擇將商業植入與新聞主題契合設計的方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比如,在報道健康飲食的新聞中,可以適時出現一款健康食品,通過簡單明了的介紹,使其自然融入報道內容中,既不打破新聞的完整性,又能夠提高觀眾的接受度。編輯還可以嘗試將商業植入置于故事情節中,使其成為故事發展的一部分。通過將產品或服務巧妙地嵌入角色生活或事件背景中,觀眾能夠更自然地接受這些信息。比如,在一檔關于家庭生活的新聞節目中,可以將家用電器產品融入到角色的家庭日常生活中,使產品自然地融入故事情節,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此外,新聞編輯還可以嘗試增強商業廣告的娛樂性。通過創造有趣、引人入勝的情節,將商業植入與幽默、戲劇性、反差性元素相結合,使觀眾在笑聲中接受商業信息。如此不僅增強了商業植入的觀賞性,而且也降低了觀眾的警覺性,增加了情感共鳴的機會[4]。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對于觀眾的信任和情感共鳴至關重要。因此,新聞報道應該盡量避免主觀因素的干擾,確保所呈現的信息真實可信,從而增加觀眾情感共鳴的可能性。首先,強化事實意味著新聞報道應該基于準確、可驗證的事實。編輯在準備新聞素材時,必須確保所引用的數據、事件、引用來源等都是準確無誤的。避免夸大事實或者歪曲事件的真相,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從而贏得觀眾的信任。如果觀眾感知到新聞內容是準確無誤的,他們更容易與報道中的事件產生共鳴。其次,提供多角度的報道視角能夠幫助觀眾更全面地了解事件。新聞事件往往具有多面性,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可能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情境。因此,編輯應該盡可能收集多方面的觀點和意見呈現給觀眾。通過提供多角度的報道,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內涵,也更容易找到與自身經歷、價值觀相關的元素,從而激發情感共鳴。此外,避免片面性和偏見也是強化事實的關鍵。編輯在報道時應該盡量保持客觀公正,避免個人情感和觀點的干擾。對于敏感話題,新聞報道更應該慎重,確保所有相關事實都得到了充分核實。避免主觀評價和偏見的注入,幫助觀眾自行判斷,增強他們對新聞事件的信任感。最后,引用權威專家的意見也是強化事實的一種方法。專家的觀點往往具有權威性,能夠為新聞事件提供客觀的分析和解釋。在報道中引用專家的意見,既可以增強新聞報道的權威性,也可以為觀眾提供專業的觀點,幫助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事件,加深情感共鳴。
在新聞編輯中,應當多嘗試從市井的角度出發,運用親民的語言,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和產生共鳴,使新聞內容更具親和力,避免使用過于專業或晦澀的語言,減少觀眾的疏離感。首先,從市井角度創新語言表達意味著將新聞報道語言置于日常生活的語境中。編輯可以采用平實、通俗易懂的語言,用富有生活氣息的表達方式呈現新聞事件。通過使用受眾能夠理解的詞匯和句子結構,觀眾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報道內容,因為他們能夠在新聞中找到熟悉的語言元素,從而引發情感共鳴。比如,利用好網絡流行語,央視的“躺平”“C 位出道”等,都是比較經典的市井新語言。避免使用過于專業或晦澀的語言是保持觀眾親近感的關鍵。新聞報道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專業術語或行業內的說法,如果不加以解釋或提供背景知識,觀眾可能感到難以理解,從而產生疏離感。因此,編輯需要在使用專業術語時進行解釋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替代,確保觀眾能夠輕松理解報道內容,增加情感共鳴的可能性。比如,如果報道中提到“腦機接口”,可以使用簡單的語言解釋:“腦機接口就像是讓人類的大腦與計算機進行交流的橋梁,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控制智能設備或治療腦部疾病。”如果報道中提到“區塊鏈技術”,可以使用比喻或類比來解釋:“區塊鏈技術就像是一個公共的賬本,可以讓每個人都在上面記錄交易,而且不能被篡改或偽造。”從市井角度出發,使用親民的語言,避免專業性詞匯,創新敘述方式,編輯可以在語言表達上激發情感共鳴,使觀眾更容易理解、接受并共鳴新聞內容。這種親民的語言表達不僅能夠拉近新聞報道與觀眾的距離,而且還能夠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使他們更深入地參與到新聞事件中。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觀眾面臨著海量的新聞信息,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能夠輕松地理解和消化這些信息。因此,在激發情感共鳴的過程中,深度剖析新聞事件并保持報道的連貫性和信息完整性顯得至關重要。首先,進行深度剖析意味著編輯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深入調查和研究新聞事件。他們應該追溯事件的起因,挖掘事件背后的根源,分析事件發展的過程以及預測事件可能帶來的影響。這種深度的報道不僅可以為觀眾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而且還能夠引發觀眾的思考,使他們更易與新聞事件形成情感共鳴。其次,保持報道的連貫性是確保觀眾能夠順利理解新聞事件的關鍵。編輯需要將事件的各個環節和發展過程有機地連接起來,避免信息的斷裂和跳躍。通過提供詳盡的背景信息,編輯可以幫助觀眾建立起對事件的整體認知,從而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復雜性,加深情感共鳴。此外,保持信息的完整性也至關重要。觀眾需要了解事件的全貌,而不僅僅是片面的、局部的信息。編輯應該提供與事件相關的所有重要信息,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避免刻意隱藏或扭曲事實。這種信息的完整性可以提升報道的可信度,使觀眾更容易相信報道,從而增加情感共鳴的可能性[5]。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聞傳播方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升級編輯團隊,提升編輯的素養和數字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首先,編輯團隊需要加強對新聞倫理和新聞法律法規的培訓。編輯應該清楚自己的職責邊界,了解新聞報道的道德規范,避免違反倫理規定的行為。在數字時代,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備受質疑,因此編輯團隊需要具備辨別真假信息的能力,避免傳播虛假信息,損害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其次,編輯團隊應該不斷提升數字能力。現代新聞報道不再局限于紙媒或電視,還包括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等多種形式。編輯需要了解各種數字媒體的特點和規律,掌握數字化新聞報道的技術和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應用等,以便更好地滿足觀眾多樣化的需求。擁有數字能力的編輯團隊可以更好地適應信息的快速傳播和互動傳播的特點,提供更為豐富、深入的新聞內容,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此外,團隊間的協作也是編輯團隊升級的關鍵。不同領域的編輯可以相互學習,形成合力。例如,新聞編輯可以與數據分析師合作,運用大數據技術挖掘觀眾的興趣點,為新聞報道提供數據支持。編輯團隊還可以與社交媒體專家合作,深入了解觀眾在社交媒體上的行為和需求,調整報道策略。這種跨領域的協作不僅可以提高新聞報道的水平,而且還可以為觀眾提供更個性化、貼近需求的新聞體驗,增加情感共鳴的可能性。
在新聞報道中,觀眾的意見和反饋是寶貴的資源。編輯團隊應該積極主動地與觀眾互動,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待。編輯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新聞客戶端等平臺與觀眾互動,收集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同時,編輯團隊也可以定期開展調查和訪談活動,深入了解觀眾的喜好和態度。在收集到觀眾的反饋后,編輯團隊應該及時進行分析和總結,發現問題,找出不足之處。針對觀眾的意見,編輯團隊需要勇于調整報道策略,改進報道內容。比如,如果觀眾反映某個話題報道不夠深入,編輯團隊可以增加相關背景信息的介紹,加入專家評論,提供更為翔實的報道。如果觀眾反映某個報道的觀點過于偏頗,編輯團隊可以加強新聞價值觀的培訓,提高編輯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通過及時跟進反饋,編輯團隊可以更好地了解觀眾的需求,提高新聞報道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激發觀眾與新聞事件之間的情感共鳴。
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在與觀眾建立情感共鳴方面面臨一定的挑戰,受限于新聞的題材和體裁,情感共鳴的實現并不像娛樂節目那樣直接和自由。然而,電視新聞節目也具備自身的優勢,通過編輯手法和策略的改進與優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與觀眾的情感共鳴。編輯團隊應該努力提供準確、全面的信息,避免夸大事實或歪曲事件真相。在編輯過程中,應當盡量使用市井的語言,使新聞內容更具親和力,避免使用過于專業或晦澀的語言。同時,編輯團隊需要投入更多時間來深入研究新聞事件,確保提供連貫的報道,并避免信息的碎片化,增強觀眾的新聞觀感。編輯團隊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專業與行業知識,了解新聞倫理、法律法規,以及數字化新聞報道的技術和工具。通過提高團隊協作水平,不斷跟進觀眾反饋,更好地滿足觀眾的新聞節目需求,提供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新聞內容,激發觀眾與新聞事件、新聞欄目之間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