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迪迪 毛國強
(天津中醫藥大學 a.文化與健康傳播學院;b.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天津 301617)
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寶庫的精華,是傳播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代表,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把中醫藥和非遺保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在中醫藥傳承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要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統領新時代非遺保護發展,推動非遺傳承利用,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實踐,提升時代價值,惠澤千萬群眾,惠及人類健康。
天津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中醫藥文化的傳承發展頗具特色。特別是“建衛筑城”600 多年來,“津沽名醫”“衛藥”等品牌烙上了深深的“天津印記”。就中醫藥非遺項目來說,天津有包括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在內的一批獨具特色的中醫中藥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6 個,他們不僅是天津中醫藥的代表,而且更彰顯了天津的文化底蘊和傳統特色。
開展天津市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問題研究,加強對中醫藥老字號品牌的保護,加大對中醫藥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的支持力度,突出服務天津的作用,讓中醫藥非遺研究成果惠及廣大傳承人群,對于實現天津市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的課題組于2023 年圍繞中醫藥非遺傳承與保護問題,面向非遺項目傳承人、全國非遺專家、市民和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的中小學進行了調查研究,取得了詳盡的數據,了解到各個層面對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傳播的認知、建議和意見。
本次調研了4 個國家級非遺項目、8 個市級非遺項目,1個區級項目。傳承人的年齡均在60 歲及以上,傳承了至少五代,傳承歷史在100—300 年左右。
在所調查的非遺項目中,代際傳承的方式基本都是學生和徒弟,采用師帶徒的口授跟學方式。
在參與調查的項目中,有8 個已經與中醫院校科研院、醫藥企業開展了合作。如“胃腸安丸處方及傳統制作技藝”項目與北京望京醫院、美國克利夫蘭大學進行臨床藥理相關研究。受訪對象均表示與醫學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醫藥企業的合作對于非遺項目的保護、創新與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這8 個已開展科研合作的非遺項目中,有7 個都是隸屬于天津市的醫藥企業,如天津宏仁堂藥業有限公司、津藥達仁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未開展合作的5 個非遺項目,傳承人表示希望能與高校、醫院開展科研合作,但苦于缺少渠道。
調查發現,隸屬于醫藥企業的非遺項目,資金較為充足,有來自企業自身的、相關部門的,還有合作方的資金支持。而不隸屬于藥企的非遺項目,資金來源僅是診療收入。
從宣傳方式和效果來看,隸屬于醫藥企業的非遺項目,其宣傳方式豐富,受眾覆蓋面廣。如“通脈養心丸處方及傳統制作技藝”項目多次參與企業文化宣傳片錄制,還在“樂仁堂國藥文化館”向青年員工演示和講解通脈養心丸工藝流程。而不隸屬于藥企的非遺項目宣傳方式還停留在患者、親友之間的介紹,宣傳效果和力度較為薄弱。
課題組還調查了非遺項目發展過程中的困難。隸屬于醫藥企業的非遺項目,他們的困難聚焦在產品的提升上,如“海馬補腎丸處方及傳統制作技藝”項目表示,對于一些野生藥材的需求受到相關政策的影響。還有對于老字號的宣傳力度需要加大。而不隸屬于醫藥企業的非遺項目,他們的困難集中在資金匱乏、宣傳不力。
綜合調研結果來看,天津市中醫藥非遺項目處于兩級分化的狀態。隸屬于醫藥企業的非遺項目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狀態,再技藝研發、代際傳承、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方面,都有企業的大力支持,畢竟其發展與企業息息相關。而不隸屬于醫藥企業的非遺項目,目前還處在作坊式的生存狀態,多以小診所的形式散在社區中,缺少資金支持、有效宣傳、科研創新,自身的發展活力嚴重不足。
參與本次調研的市民有62 位,其年齡階段覆蓋20—60歲之間。其中82.26%的調查對象認為開展中醫藥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很重要。受訪對象中64.52%對于中醫藥非遺的有一定的了解,其了解渠道有朋友家人介紹、就診經歷、微信公眾號、電視廣播、報刊、抖音等視頻平臺、體驗活動、參觀游覽博物館等。其中微信公眾號、參觀游覽博物館、體驗活動是受訪者更喜歡的方式。在受訪對象中,都接受過中醫診療,認為中醫藥非遺與日常生活的關系較為密切。
由此可見,中醫藥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已經形成了共識,且與人們的健康生活關系日趨密切。但中醫藥非遺文化還需要更多、更廣、更深地與市民進行鏈接,才能達到保護與傳承的目的,同時為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
對天津市34 所中醫藥文化試點中小學校教師開展調查,結果顯示86.81%的學校認為在校內開展中醫藥非遺實踐活動非常有意義,增強中小學生的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是重要且必要的。同時,開展中醫藥非遺實踐活動還能夠激發學生對中醫藥的興趣,堅定文化自信。
受訪的中小學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中醫藥非遺活動,如中醫藥非遺文化的參觀體驗活動、邀請專家開展專題講座、舉辦中醫藥非遺夏令營、組織中醫藥非遺相關的知識競賽、觀看中醫藥非遺紀錄片、開設中醫藥非遺的素質拓展課程、在體育課程中融入太極拳、八段錦等。其中最受學生歡迎的三種形式為中醫藥非遺文化的參觀體驗活動、中醫藥非遺的素質拓展課程、參加中醫藥非遺夏令營。
調研結果顯示,他們遇到的困難有師資力量不夠、活動經費不足、缺少獲取中醫藥文化活動的信息渠道等。這些中小學希望從中醫院校獲取專業支持和資源,如組織學生進入中醫藥院校參觀、體驗;得到中醫院校專業較師的指導;與中醫藥院校聯合舉辦活動、競賽、展覽等;中小學及時溝通共享中醫藥文化活動資訊。
課題組邀請38 位全國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學者參與了本次調查。受訪專家認為,目前中醫藥非遺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些中醫藥傳統技藝有失傳的風險;宣傳手段單一,效果不佳;傳承人培養滯后,出現人才斷層;缺乏與中醫院校、醫院的密切合作;傳統技藝創新乏力;科研水平不高;缺少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
專家提出中醫藥非遺文化傳承、保護的發力點有六個。第一,增強傳播意識、豐富傳播形式,提升傳播效果。第二,深入挖掘中醫藥非遺的當代性和現實價值。第三,積極在中小學、社區、博物館開展體驗活動,提升公眾對于中醫藥非遺的認知度和美譽度。第四,與政府相關部門開展充分的溝通,給予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第五,與中醫院校、醫院開展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的合作。第六,加強中醫藥非遺項目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聯系。
如上所述,天津市中醫藥非遺項目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隸屬于醫藥企業的非遺項目,有企業的大力支持,其發展前景樂觀。第二類則是需要更多關注的非隸屬于醫藥企業的非遺項目,如屬于醫療技藝類的中醫藥非遺項目,除少部分依托于中醫醫院或醫療機構的中醫科室外,絕大多數表現出傳承人匱乏、傳承經費少、傳播意識差等狀況。建議相關部門提供專項資金的支持,用于非遺項目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還可與醫院牽線搭橋,促進二者合作,發揮中醫藥非遺項目的優勢,借助醫院這個更大的平臺服務于市民健康。
例如,天津市市級非遺項目“荀氏經筋推拿點穴法”笫四代傳承人劉明鈞,受聘于天津市泰達醫院中醫推拿科科,擔任濱海新區音樂醫學應用與研究中心副主任,在天津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暨南開醫院開設“荀氏經筋推拿點穴法傳承工作室”。劉明鈞醫生培養了的第五代傳人多位,有泰達醫院、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市南開醫院的醫生。“荀氏經筋推拿點穴法”項目在幾家醫院的支持與合作下,將荀氏推拿點穴術發揚光大,更好地為本市人民健康服務。
在中醫藥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要增強傳播意識,提升民眾對它的認知度,重視市民的需求,要“投其所好”,在他們經常接觸、樂于接觸的渠道上下功夫,做好中醫藥非遺文化的傳播。在移動互聯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新的傳播形態不斷出現,為中醫非遺項目的傳播提供了無限可能。
天津中醫藥大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2022 年3 月開始,聯合天津美術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天津師范大學共同推出《中醫名家談二十四節氣防病》專欄,以文、圖、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截至2023年3 月,該欄目共發布24 篇,在學校微信公眾平臺點擊量累計月10.4 萬余次,“學習強國”平臺點擊量近103 萬次。學校還與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合作,截至2023 年8 月,累計點擊量120 萬余次,在全市和全國范圍內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對于中醫藥非遺項目的宣傳,線下實景參觀和體驗也是很重要的。
目前天津市能夠參觀的中醫藥博物館數量不多。有樂家老鋪藥酒博物館,是天津達仁堂京萬紅藥業師古傳承,創建的集藥酒釀制、藥酒文化、中醫藥文物收藏、藝術品創作、參觀者品購為一體的藥酒博物館。還有“津門醫粹”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坐落于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門診大廳,以24 小時開放式展廳為特色,是天津市第一座以宣傳研究天津市中醫藥文化為特色的博物館。天津中醫藥大學也是全市中小學開展中醫藥文化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除此之外,坐落于靜海區的天津中醫藥博物館正在建設中。
除了建設中醫藥非遺博物館,在現有的博物館內,增設中醫藥非遺文化相關展區,也是一個便捷有效的途徑。例如,天津科學技術館“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展區2023 年6 月正式開放,以認識和學習中醫藥為主線,以互動參與類展品為主體,重點展示中醫診病、治病以及辨藥、開方、制藥等內容,并與天津中醫藥現代發展有機結合。科技館通過人工智能手段讓中醫藥文化“活了起來”,如混合現實互動趣味人體系統、智能經絡互動體驗系統等。展區用中醫科學家探索中醫、發展中醫的精神,激發青少年對中醫藥的喜愛,打造出中醫藥科普教育的實踐平臺,提高了大眾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和接受度。
增強天津市中小學生的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是重要且必要的,而且開展中醫藥非遺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對中醫藥的興趣、堅定文化自信。
通過調研分析發現,中小學在開展活動中遇到的困難主要是缺少中醫藥專業教師的指導。因此,他們希望得到中醫院校專業教師的指導;與中醫藥院校聯合舉辦活動、競賽、展覽等;從中醫院校獲取專業支持和資源,如組織學生進入中醫藥院校參觀、體驗。
目前,天津市只有天津中醫藥大學一所中醫高等院校,設有一個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自2017 年至今,開展了上百場次的中醫藥文化相關活動,均是該校專業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的志愿服務,不納入學校的工作量和考評體系。但每次活動,從策劃到實施都需要多位老師的協同合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老師們均是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科研的情況下來參與志愿服務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隊伍的穩定。因此,建議將參與中醫藥非遺科普教師的工作納入學校評價體系,使其更加積極地投入到中醫藥非遺傳播工作中來。
綜上所述,相比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中醫藥涵蓋的內容比較多,因此,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具有其特殊性、復雜性和艱巨性[1]。身為中醫人,要勇挑重擔,做好實地調研,挖掘需求與問題,結合本地中醫藥特色與優勢探尋解決對策,將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