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箭 嚴詩琴 衢州學院
財政部和教育部于2022 年6 月30 日印發了《高等學校財務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制度),該制度明確了高等學校財務管理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加強對學校經濟活動財務控制和監督,防范財務風險。高校業務的多元化和復雜性,必然要求建立健全適應于自身特點的內控體系,以使得教育資金投入有效利用。而其中的關鍵在于,發揮財務智能化和面向復雜財務情況的可迭代升級的未來財務管理模式,對于教育管理的支撐作用。本文以高校教育財務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財務智能化和構建未來財務管理模式探索,從而為教育財務提供更高效、更專業、更具應用價值的建議。
現如今,高校的業務內容呈現多元化和復雜化趨勢,這就給財務智能化帶來不小的挑戰。從多元化角度來說,高校的業務包括教學活動和科研活動,高校輔助業務包括后勤采購、基建、資產管理等。如何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完善科研經費的監管、提升經費的使用效率,是高校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高校業務的多元化的特點,導致其內控更加廣泛,與之匹配的財務智能化的建設范圍廣、難度大。高校業務活動的特殊性要求更是需要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的內控體系。同時,高校資金來源內容復雜性,財政撥款、學生繳費、銀行專項債、培訓收入和社會捐贈等等。資金內容多元增加了資金監管的難度和會計核算體系的復雜,對高校的內控和財務智能化提出了新的挑戰。
教育財務產生的風險是需要內部控制的,而內部控制受到內部人員各個部門自主主觀影響。其自主主觀表現在各部門對自身的業務的理解,往往不符合財務 于業務類型的判斷,依賴于經辦人員的主觀判斷,容易產生錯配。另外,業務工作的外包,也會導致相關風險沒有及時被發現,相關控制措施不能及時管控。這就亟待建立一個可落地的業務質量標準,既要符合外部政策,通過嚴格與外部政策逐項對比得到,又要符合單位的實際,經過崗位研究討論并得到確認。
教育財務工作在校內的各個部門中都會發生,但由于各個部門的工作職責不清晰,互相獨立,缺乏全局觀念,造成各部門之間數據壁壘。高校設置不少專門的校(院)會議、財經領導小組、基建委員會等,普遍存在的集體議事機制不健全、事項職責有重疊。部分重要崗位職責不夠明晰,事項執行指出責任不夠匹配,資產管理不相容崗位職責分離不夠充分;部分崗位尚未建立輪崗機制等。建設好單位的內控是教育財務智能化構建的基礎和前提,否則會加劇風險管理難度。
高校層級多,“碎片化”管理的情況較為普遍,所有上級和領導想得到的數據,在單位內部無法直接獲取,需要通過一個部門向其他部門以人為的方式督辦推動,信息滯后性情況較為普遍,獲取數據的時效性不強,又因為跨部門的協調溝通強度大,表現的就是不同系統之間無法聯通,造成數據割裂,極其容易形成信息化“孤島”。教育業財融合數據口徑不一,讓全校內的財務數據無法有效流通,各軟件系統“立煙囪”,只能各個部門的單獨申報工作,往往數據缺乏關聯性、針對性和科學性。高校組織架構層級豐富,帶來的弊端是依托傳統溝通方式,業務溝通的路徑長,具體表現為兩個科室之間的協同困難,同一個分管領導下的兩個處室之間的溝通也較為困難,不同分管領導下,業務的溝通的路徑會更長。把一項工作的內容梳理清楚,從另一個維度對單位的活動進行流程化地解剖,對于高校來說更重要的是業務協同,效率提高,界定職責。組織的數字化和內部控制的流程,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梳理校內的財務核心業務流程,以區別非財務流程。計財處應當梳理近幾年相關的業務流程,針對其中包括領導簽字審批、報銷業務、科研預算與結題、采購流程審批、資產入賬、工資發放、來款認領、開票、收費審批、收費、獎助學金發放等項目進行優化。對于科研項目事前審批事項,要做好“科研安”系統后臺數據與財務系統的對接,通過財務數據轉化,實現科研事項的管控和業財融合。對于報銷系統,智能嵌入簽字審批流程,支持與OA 系統審批流程對接,通過對預約單中項目號、項目大類、支付方式和金額,動態生成審批人員流程。通過OCR 技術內置智能識別引擎,以實現各類票據(包括增值稅發票、差旅出行火車票和飛機票、定額發票等)自動識別填列,讓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路,最終實現“零次跑”。對于采購流程審批,搭建與財務系統相連接的前端,使得前端流程自動傳遞至財務系統,實現全自動購買到支付安全。健全教育財務核算系統,需要構建財務核心業務流程。財務核算系統對接內外部大數據,實現全流程全自動智能化建設。
識別財務缺陷和風險,是為了應對校內各個部門工作人員主觀上來經辦財務工作。對于財務風險的防范,目前的財務系統尚不能實現100%的全覆蓋稽核。報銷過程難管控,只能通過事后抽查稽核,事前風險防范無法保證,稽核人力有限。首先,要確認識別到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對于潛在的風險要持續注意。其次,要對即將發生的風險進行等級劃分,無風險數據正常辦理經濟業務,風險數據通過自動推送短信等提示經辦人進行警示。對于風險處置,可以采用個人信用管理系統,描述用戶畫像,進行自動歸結處置。最后,逐步實施風險管理工作的關鍵在于建立財務智能稽核監控平臺。依據準確的業務數據,進行細致的數據分析,能夠有助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定位問題和解決問題。以“采購管理中的經濟合同(采購類)全流程工作節點的耗時情況”為例,通過對耗時情況的追蹤和統計,用戶單位和中標人耗時要遠大于采購中心和計財處的耗時。區別于一般的應當背鍋的財務和采購中心的傳統認知。數據重新分析,數智化的應用場景可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業務運行的偏差得到合理糾正,建立數據的糾偏機制,確保管理目標所設計的業務活動能夠數字化,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
打通校內流程各個堵點,讓各個部門的財務人員明確職責是為了消除財務信息壁壘,讓財務工作在校內有效流通辦理。發揮智能稽核的作用。將事項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階段進行規則預警,將風險點分為紅色、黃色和藍色三種不同程度的預警類型,用以區分不同風險程度的經濟事項,其中紅色為重點事件,需要提交紀檢和審計,黃色和藍色為一般事件,由計財處審核。明確堵點和風險點的類型,其中紅色代表異常交易,黃色代表頻繁交易、業務拆分、財務業務監控項目和資金大額管理,藍色代表差旅費、勞務費的發放、資產管理等業務的監控,利用外部數據和財務數據觸發預警規則,通過預警分析不斷調整稽核規則設置,達到實時的預警處置反饋。這也可以將各個部門的業財融合數據信息的壁壘全部打通,從而讓財務數據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實現各部門業財數據信息的統籌效果。
對校內的財務流程進行優化與再造,這就需要構建數據應用為核心的模式。連接現有的應用系統,包括預算、采購、資產、報銷系統,通過標準化體系建設,使得業務流程標準、業務數據規范、流程銜接順暢、數據回溯路徑清晰,基于標準、面向數據,讓“數據說話”,在智能稽核平臺上,充分利用統計分析看板,通過數據差異發現問題、數據回溯定位問題,數據比對分析問題、數據參照解決問題,以問題異常為導向,建立柔性糾偏機制,不斷改進優化改進流程,實現教育財務的自動迭代升級。
基于上述對于教育財務智能化建設的實現路徑,建立構建以預算管理為源頭,資金管控為主體,業務流程為驅動,風險管理為重點,監督控制為手段、財務服務為展現窗口、預算與執行相結合的創建全方位多維度管控方式的則是未來新型財務管理模式。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實施:
利用部分財務信息化功能,提高效率,釋放會計核算人員。具體表現在核算業務集中處理,融入智能審核和智能稽核平臺、OCR 技術進階版和構建鏈接外部的商旅平臺可以助力智慧報銷,將高校內所有財務核算工作都集中起來,就是為了讓財務數據在校內形成可供利用的基礎數據層級。因此,通過財務系統形成教育歷年會計決算數據可視化應用和駕駛艙看板,使得高校領導能夠一目了然歷年數據情況。高校財務部門可以按照形成的會計決算形成預算額度,減少決算和預算之間的偏差。校內所有產生財務數據的部門,都要將所有財務數據都上報給財務預算部門。首先,分析教育歷年會計決算數據;其次,詢問各部門對未來一年的資金需求情況;最后,由高校預算財務部門統一對下屬各個院系撥付教育預算。通過構建集中化模式減少無效溝通,利用財務數據構建各項源頭資金項目。
通過建立屬于高校自身的風險可控、內控合規的大內控風險評估模型:X(外部標準)-Y(內部標準)=Z(差異)構建高校財務業務內部控制為重點的模式,需要實現信息化。利用高校數據中臺,對教育領域的財務進行內部控制可以及時和完整地了解到教育經費走向、用途、時間、數額等等信息。只要出現了經費使用異常的情況,就可以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實施控制。將內部控制作為教育財務管理信息化的手段是高效的,首先,監督工作要確立專門機構和人員,確保獨立于現有的財務機構和人員。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的優勢,實現信息化監督。最后,當教育財務數據有異常情況,就立馬采取控制措施。
實現數據治理智能化,需要在建立在數字化和數智化的基礎上。首先,基于業務流程標準和數據規范,確保與管理目標有關的數據真實,通過流程梳理和數據校驗,提取預算、采購、合同、資產、基建、支付等業務數據中,與項目運行過程有關的數據,實現各崗位的履職行為有形化、數字化,業務全過程可視化,解決數據脫節、滯后、混雜等痛點問題,這是數字化1.0 階段。其次,立足崗位行為的過程與結果,將內控與數智化結合,通過實際運行數據的比較與分析來發現問題,精確定位、柔性糾偏,針對性改進、實現由被動到主動,由定性到定量,由人控到數控,從事后整改到主動預防的數字驅動模式的管理轉變,進入數智化2.0 階段。最后,依據業務和數據標準以及管理要求,按事項維度進行不同口徑業務數據聯通,建立內控規范標準體系更新與偏差分析常態化運行機制,通過業務運行的真實數據的應用與積累,提高管理協調的效率與質量,以合理和高效為目標,塑造規范有序的運行體系,推動高校數字化治理轉型升級,實現數據治理智能化,即數治化3.0 階段。
本文主要是圍繞著教育財務系統的智能化與未來財務管理模式進行研究與探索,面對高校業務內容多元復雜,風險內控受到自主影響,各個部門職責不清隔閡,業財融合數據口徑不一存在的教育財務智能化問題,本文提出了四條實現路徑。一是梳理核心業務流程,上傳所有票據,財務核算系統對接其他大數據,確定無誤后,報銷款項。二是識別財務缺陷風險,識別風險,風險等級劃分,實施風險管理。三是打通堵點明確職責,將各個部門的業財融合數據信息的壁壘打通,從而讓財務數據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四是優化流程再造流程,按照院系、專業等進行分類,整理各院系、專業的管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