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軍 華數云科技有限公司
A 企業進入軟開行業初期,在項目需求、人員配置、開發標準化、項目交付管控、項目成本管控、項目復盤等環節存在管理不到位現象,出現了項目返工多,工期不受控,成本超預算、毛利較低等諸多問題,軟開業務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市場人員對軟開項目不熟悉,業主方對自身需求比較模糊,項目前期調研不充分,產品經理對業務邏輯、業務規則調研不到位,需求清單不完整,模塊功能內容定義模糊,導致項目建設方案可執行性不強,項目預算編制依據不足。項目進入實施階段,業主方新增需求多,且需求變更頻繁,導致產品原型設計經常有反復,代碼開發返工多,項目開發成本大幅增加。項目需求管理不規范,未明確歸口管理部門,導致無效需求多,增加項目開發成本。同時,由于業主方無法追加項目預算,增加的成本無法彌補,需求原因導致的項目虧損數占比最高。
項目設計階段,受主客觀原因影響,產品原型設計經常變動,項目計劃調整頻繁,導致UI 人員配置、開發前端和后端人員配置、測試人員配置不合理,初中高級人員配比及自有和外包人員配比不經濟,人員銜接不到位,緊急用人較為頻繁,大幅增加人力成本投入。由于產品原型做反復修訂,代碼重復開發,導致成本大幅增加。
項目編碼階段,由于企業研發人員對新技術、新開發工具的研究和使用與同業標桿企業存在差距,研發效率總體偏低,與同業對比項目成本預估出現30%-50%的差異。由于架構師力量不足,缺乏統一規劃,代碼、組件、框架、接口等復用工作推進滯后,存在開發人力重復投入現象,開發人員產出偏低。
項目測試階段,由于測試流程不規范,測試方法及工具落后,導致缺陷發現率偏低,測試覆蓋率不足,測試執行效果較差。個別項目上線后出現較嚴重的BUG,不僅代碼修復成本高,而且影響軟件系統的正常運行,業主滿意度評價偏低。
項目實施階段,由于駐場項目經理對軟開行業經驗不足,統籌協調能力不夠,對業主方提出的需求把控不到位,新增需求多,變更需求多,工期調整較為頻繁,工作銜接安排不合理,導致人效偏低,技術經理對技術選型經驗不足,項目進度、質量、成本與建設方案要求差距較大。
項目實施階段,企業財務部門對于項目前置性管理參與不夠,對于項目預算申報、預算執行、營收確認、項目回款等項目信息,未做及時的跟蹤與預警,項目管理人員對于項目工時投入情況、軟硬件投入情況、市場產品研發交付人力投入情況、項目產出情況未能動態掌握。對于項目工時是否超計劃、項目成本是否超預算等,未及時準確反饋給項目管理者,導致項目決策(中止、終止)滯后,項目投入、產出總體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項目管理機制不健全,事中事后復盤機制未建立。特別是對于執行偏差大的項目,未及時組織相關部門以問題和目標為導進行復盤。如對于項目成本超預算偏差大的項目,對于影響項目成本的因素,包括需求增加、需求變更、人員工時、人員配置等,未按照影響程度大小進行排序,找出主要矛盾,提出對應解決、改善提升的方案。
老賈喝口酒,潤潤嗓子:“那天家人把我帶去廟里,說來也巧,在衛生所里我不是頭疼就是胃疼,結果一進到廟里,也不哭也不鬧了,病跟好了一樣。廟里的方丈再一拿脈,就知道了八九。問過家里人我的具體的癥狀,果然是不出他所料?!崩腺Z說的洋洋得意,好像是他就是老和尚一樣。
為提升項目總體管理水平,快速應對市場挑戰,建立市場競爭優勢,A 企業由財務牽頭,市場、產品、研發多部門聯動,從項目商機到軟件上線部署全流程,從工期、質量、成本全方位對項目進行復盤,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6 個優化”舉措,為項目管理標準化、流程化、精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商機階段,市場牽頭,售前、產品等參與,做細調研方案,開展現場調研,形成較為完整的需求清單,擬定可執行的、細化的項目建設方案,科學定義模塊功能,建立人員配置標準化模型,減少產品、開發、測試等工時預估偏差,提高項目預算的編制質量。項目實施過程中,確定市場經理為需求管理人,統一入口,對于新增需求,及時向業主申請追加預算;對于需求變更,測算變更前后成本差異后,市場向業主方申請追加預算。
項目實施階段,產品經理需充分了解業主需求,充分了解業務邏輯,充分了解業務規則,在“三了解”的基礎上,開展原型設計,減少開發返工;通過組織原型評審會,產品經理確定項目UI 人員配置,研發技術經理確定開發技術路線、前端后端開發人員及測試人員配置、自有人員和外包人員配比等。為減輕項目人力成本負擔,對于初級開發人員及低頻使用的高端開發人員,引進生態(軟開外包單位)予以補充,項目高峰期自有人員與外包人員比達到1 : 3。
關注軟開行業發展動態,研究和應用先進的開發理念、思路、方法和工具。一是推進工具現代化,結合項目主動使用低代碼等新開發工具,提高開發效率;二是推進開發標準化,制定統一規范,推進組件、架構、代碼等標準化,建立共享平臺,提高復用率;三是推進管理信息化,利用禪道、PingCode 等項目管理軟件,規范開發人員進度、質量、工時管理。
項目實施階段,針對項目經理重進度輕成本、技術經理重質量輕成本等問題,通過優化考核指標體系,引導項目經理、技術經理主動平衡進度、質量及成本,在業主滿意、工期受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項目成本。項目經理考核指標從成本30%、進度40%、質量30%,調整為成本50%、進度30%、質量20%,技術經理考核指標從質量50%、進度30%、成本20%,調整為質量40%、進度20%、成本40%。
軟件發布前,為防止出現BUG 影響系統運行,減少開發修復成本,將缺陷發現率納入測試經理的業績考核,引導測試經理根據產品的功能規范和項目的時間節點,優化功能測試計劃,不斷改進測試工具和流程,提高測試覆蓋率和回歸測試效果,提升測試的整體效能。
針對前期出現的項目成本偏離預算大,項目經理成為工時統計員,技術經理成為工作分配員,成本過程預警不到位等現象,企業財務牽頭搭建項目預算、項目合同、項目營收、項目成本、項目毛利等多維度小核算報表,用財務數字反映項目進展及階段性成果。市場經理負責項目預算爭取、合同簽署及營收回款落地,項目經理負責項目周、月工時統計,財務負責成本費用統計及報表編制。對工時超計劃、成本超預算、毛利低于預期等異常現象,財務部及時發出預警,跟蹤督促項目經理召開跨部門溝通協調會,從增加預算、優化排期、優化技術選型及優化人員投入等出發,多渠道尋求解決方案,增收降本,最大限度地保障項目投入產出符合預期。
為提高企業對項目的總體駕馭能力,及時糾偏,不定期(月或季度)選擇2-3 個重點項目進行復盤。從需求管理、技術選型、人員配置、項目排期等多維度展開,產品、研發、市場、財務等人員參與,深入分析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提出改進建議。如X 項目產品經理通過深入了解業主方業務邏輯和規則,研究行業競品,引導業主認同設計理念,項目新增需求和需求變更控制在5%以內;B 項目業主對大屏設計不滿意,多次返工,更換產品經理后,問題得到迅速解決,主要原因是原產品經理對業務理解不透徹,溝通和交流能力較弱,設計思路沒有充分表達。
一年多來,A 企業在項目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創新理念和方法,推進“6 個優化”工作,項目管理流程不斷得到理順,項目總體把控能力大幅提升,項目投入產出逐步接近預期,項目質量、進度、成本有機統一,企業市場競爭力得到不斷增強。
基于項目商機發現到開發部署的全流程,企業建立了標準的需求管理流程和響應規則。事前,規范調研流程,明確調研范圍,做實需求清單,優化建設方案;事中,明確市場和項目經理職責,規范項目新增需求追加、項目需求變更管理。經統計,項目需求偏差率從兩年前的20%-40%,下降到現在的10%-20%,項目成本偏差率從兩年前的20%-30%,下降到10%-20%。
在項目需求管理持續規范的拉動下,產品原型設計改動大幅減少,人員配置更為合理,緊急用人情況大幅減少,項目人力成本得到較好控制,人員配置標準化模型不斷得到完善;根據項目建設方案,結合項目規模和業務復雜程度,參照人員配置標準化模型,企業可快速出具較為準確的項目成本預算,響應市場報價需求,項目成本測算時間縮短了30%以上。
經過項目管理積累,企業對于項目全過程把控能力進一步增強,項目、產品、研發技術經理職責進一步明確,項目進度安排、人員組織、開發管理、成本控制等更加科學合理,項目進度、成本、質量得到統籌兼顧,項目開發周期平均縮短10%以上。
軟件開發不斷向著智能化和用戶化方向發展,研發人員積極研究技術發展新動向,在成熟應用IntelliJ IDEA、Visual Studio Code 工具的同時,積極探索使用Jeecg-Boot 等低代碼開發平臺,并大膽嘗試使用基于大模型的AI 編程輔助工具CodeGeeX,開發效率整體提升5%-10%;同時推進研發組件、框架標準化工作。截至當前,已完成組件共享平臺12 個,包括sku 算法組件、微信統一認證、高德地圖選點范圍框選,為研發項目降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圍繞項目商機到交付的全流程,不斷健全項目小核算體系,動態跟蹤項目執行進度,及時進行預警糾偏,減少項目預算執行差異,確保項目收益總體受控。經過兩年的努力,項目成本預算執行偏差率從兩年前的20%-30%,下降到當前的10%-20%。
建立項目復盤機制,形成項目管理閉環。通過分析項目預算執行差異,市場、產品、技術、交付有機協調,共同推動項目成本管理水平提升,項目盈利能力得到顯著增強,盈利項目占比提升了50%。
面對嚴峻的市場挑戰,企業必須強化科技創新,從組織、制度、流程、機制、工具著手,全面推進項目管理的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加大業財融合,建立項目小核算體系,推動項目總體管理水平穩步提升,逐步建立成本競爭優勢,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邁向企業高質量發展。
軟件開發行業發展日新月異,企業只有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發展,通過提供高質量、高效率、低成本的信息系統解決問題,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參與數字經濟、數字政府和數字社會的構建,助推“數字中國”戰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