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婧雅 廖曦
摘要:目的:閩潮地區的粿印在清代、民國時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F存的粿印以清代和民國時期為主,其風格獨特、造型多樣、紋樣豐富,造就了閩潮地區食物器具獨特的審美和風格特征并影響至今。文章旨在探究閩潮地區粿印在清代與民國時期發展繁盛的因素及發展過程中的審美歷史溯源。方法:文章通過研讀與實地走訪的方式,綜合考慮地理人文、歷史語言、民俗信仰、研究對象等因素,從自然條件、人口遷徙歷史、地方性飲食文化、宗族觀念等角度對粿印進行審美溯源,并分析其造型特征、紋樣規律背后的題材來源和民間設計觀。結果:研究表明,閩潮地區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清以后出口轉內銷的經濟貿易、中原和越族文化以及當地宗族和祭祀文化的留存等,都是粿印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東南古越族的原始崇拜、中原自然崇拜、東南沿海海洋文化和閩潮地區的木雕藝術,對粿印審美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有所融合。結論:粿印既是粿品生產工具,又是一方獨立的藝術品,蘊含閩潮地區的歷史底蘊和民間審美。食物器具的歷史發展與藝術審美所承載的傳統民間生活美學,透過粿印的創作元素及模具刻印所呈現,對了解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地域性飲食器具的發展歷史和民間審美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粿??;糕餅??;閩潮;閩南文化;潮汕文化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4-000-03
1 閩潮地區粿印的概念
粿印是制作粿品的模具,是糕餅模具在閩南民系、潮汕民系等地區的名稱,作為當地年節婚慶、敬神祭祖等傳統民俗禮節制作年糕、糍粿等的工具。粿印尺寸形態各異,模具以長方形帶柄及圓形最為常見,最長粿印通長可達50 cm,最寬的粿印寬可達30 cm,最大通徑可達20 cm。粿印的材質主要分為木質、瓷質、金屬三大類,木粿印以柯木、桃木為主,陶瓷粿印以德化窯、磁灶窯出產為主,而金屬粿印主要以錫制為甚,人們會將象征美好寓意的形制和花紋通過粿印印制在祭祀的粿品中。粿印型制一般指整體外觀,清代與民國時期的閩潮粿印各具特色,常以單體和復合型、帶柄和無柄以及形狀劃分,有動物紋、植物紋、幾何文字紋、人物紋等,涉及的題材廣泛,民俗文化寓意深遠。
2 閩潮地區粿印的起源
閩潮地區粿印歷史悠久,其起源與發展與整體糕餅印發展有一定的共時性。粿印是在宋元時期開始發展的,而在印模上雕刻紋飾并在民間普遍流傳則是從明代開始,不同材質的粿印出現的時間略有先后。據學者林明體考證,受明清時期潮州木雕工藝的影響,閩潮地區木粿印最早出現于明代中期的揭西地區。據粿印收藏家林鎮財考究,瓷質粿印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宋代正是瓷雕藝術的初始時代。閩潮地區丘陵地帶和豐富的瓷土資源催生了東南沿海著名的民間窯口,如德化窯、磁灶窯、漳州窯等,其陶瓷產品以與當地民俗活動相關的粿印等生活用品為主。金屬粿印的出現年代較晚,目前已知最早的為清代的金屬粿印,多以紅銅、青銅制成,之后也有采用鐵、錫鋁合金進行制作的粿印。無論是何種粿印,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
3 清代與民國閩潮地區粿印興盛的成因
3.1 得天獨厚的木材與礦藏
閩潮地區依山傍海,自然資源優渥,為不同材質的粿印制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制作粿印的常用果樹木有桃木、梨木以及樟木等。閩潮地區氣候溫暖潮濕,容易滋生蛀蟲和霉菌,而樟木不怕蟲蛀,使用年限較長,因此用當地的樟木制作的粿印備受青睞,如今流傳下來的木粿印也大都為清代與民國時期用樟木所雕刻而成的。
豐富的森林資源為當地的制瓷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資源,當地常燒制有與當地民俗活動相關的特有瓷器,粿印就是其中一種。閩潮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位于南部的閩南地區有大量高嶺土、瓷土礦藏,廣泛分布在廈漳泉三地,孕育了著名的南方民窯德化窯、磁灶窯等。德化窯始燒于商周時期,發展于宋元時期,興盛于明清時期,大量白瓷粿印、豬油白粿印便生產于清代的德化。清乾隆版《晉江縣志》記,“出磁灶鄉,取地土開窯,燒大小缽子、缸、翁之屬”,也可見制瓷粿印的原料產地多臨近磁灶窯等古窯場,方便就近取用,節省運輸成本,這為閩潮地區制瓷粿印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清代與民國時期,金屬粿印與閩潮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發達的冶煉業和金屬工藝日用品制造業息息相關。戰國時代,閩潮地區就已開采并利用了錫,宋至清代間進行了大規模的鉛錫礦開采,清代采礦業達到頂峰。清乾隆年間,纂修的《潮州府志》記載本地出產優質錫原料“必以潮陽匠人雕鏤镕范乃佳。今取諺語而易之曰:姑蘇樣,潮陽匠,揭陽之錫居其上”??梢?,清代閩潮地區豐富的錫礦藏和繁榮的打錫業為錫制粿印的生產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3.2 清代以后出口轉內銷與糕餅經濟的繁榮
清代以后,經濟政策帶動下的產業轉向,是促使清代瓷粿印生產增速的關鍵因素。閩潮地區地處東南沿海一帶,特別是宋元時期的泉州港,是東南沿海第一大港口,其出口日用品貿易與當地制瓷工藝產業發展相輔相成。明末清初,當地窯業發展已經十分成熟,其中德化窯已經成為同時期中國四大名窯之一。但受清代海禁政策的影響,此時的貿易多由出口轉向內銷,閩潮地區的窯口生產也逐漸轉向滿足周邊地區百姓生活的需要,以產出實用民間瓷具為主。為了滿足閩潮地區民俗活動和制粿的需要,清以后的瓷粿印產量大幅增加。
清代以來,全國糕餅經濟帶動了糕餅印行業的飛速發展,也為粿印的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民國時期,全國糕餅品牌商戶逐漸壯大,品牌意識增強,許多粿印上已有刻印商號、標志等,清末至民國初期的粿印上就已出現協盛、合盛、永盛等店鋪商號,逐漸形成延續至現代的地區特色、雕刻風格和模范樣式。
3.3 族群的遷徙與戰亂穩定后的粿食文化
第一,中原地區向閩潮地區的人口大規模遷移,以及閩潮地區內部的人口流動,從技術和勞動力等方面顯著推動閩潮地區粿食文化的興盛[1],進而促進粿印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在兩晉和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的大規模南遷,使得閩地的農業技術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北方人口南遷的第二次大潮對閩地更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閩地的經濟和農業進步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閩地主要種植稻米,而在這一時期,人口的迅速增加為稻米種植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生存需求。清代,閩地山區已經出現眾多的橫田梯田。稻米種植業的大規模發展為粿品制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從而推動了粿品和粿印種類和數量的增長。
第二,在唐代之前,閩潮地區的發展不均衡。自北宋起,閩南人尤其是泉州和興化人開始大量遷移至潮汕地區。宋、元、明三朝都出現了移民的高潮,這些移民將他們崇文好學的文化帶入潮汕,這種讀書文化極大地拓寬了粿印制作的視野,推動了粿印主題的繁榮。同時,潮閩籍的官員也積極推動教育,這也有力地推動了潮汕地區朝崇文好學的方向轉變[2]。這種對讀書出仕的向往在閩潮地區清代的粿印上得到了體現,如“衣錦還鄉”“父子同科”“狀元及第”等科舉得中或晉升高官后回鄉慶賀的場景成為粿印制作的一大特色。民間常在“嬰兒滿月”“出花園”等生命禮俗中,以得中晉升為主題的粿印制作粿品,以此教育子嗣后代學習努力,以求出人頭地。
第三,閩潮地區沿襲百年的宗族觀念和祭祀文化,也使得粿印得以在清代與民國時期存續與傳承,成為閩潮地區不可分割的民俗文化。當地人在尊敬和信仰神靈仙人的同時,也用這種方式團結族人,強化宗族意識。除了傳統的時年八節之外,閩潮地區還保留了古老的祭祀節日和祭祖文化。在這些特定的節日中,人們會使用不同類型的粿印制作相應的粿品,因此有“時節做時粿”的說法,如春節除夕有紅桃粿、中元節有安仔粿等。此外,閩潮地區還保留著“拜神”和“老爺”的傳統禮俗,其中“老爺”包括各種神祇,從佛教的釋迦牟尼和達摩祖師,到道教的玄天上帝、天地父母,再到關公、媽祖,以及三山國王、村頭的“伯公”和家庭的“地主爺”,都被尊奉為“老爺”。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以及各種節日時,人們都會用特定的三牲粿印制作的粿品來祭拜“老爺”,或是用主要的紅桃粿印和龜粿印配合其他寓意吉祥的粿印來祭拜祖先和各路神仙[3]91。粿印這種民間工藝與古老的祭祀文化和宗族文化緊密相連,在各種節令制作不同粿品的習俗至今仍在延續。
4 清代與民國閩潮地區粿印的藝術審美來源
作為閩潮地區歷史發展和民間審美的“活化石”,清代與民國時期的粿印完整保留了大量中原文化和古越族文化。同時,其藝術審美也受東南沿海的海洋文化影響,并隨著閩潮地區在清代以后成熟的木雕藝術而逐漸發展。
4.1 東南古越族原始崇拜
自然物被廣泛運用于閩潮地區粿印的紋飾制作中,是原始社會對自然崇拜的一種審美體現。封閉的地理環境孕育了閩越族人獨特的文化特質,如對蛇的崇拜、斷發文身的習俗以及巫術的流行等。閩潮地區人們想象出被人格化的自然神靈,對他們進行膜拜,祈求他們為自己禳災賜福,并用雕刻或翻模有原始崇拜紋樣的粿印制作粿品從事祭祀活動,這就是原始人類對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崇拜觀念的體現。閩越和東越的人們普遍將蛇視為圖騰,認為蛇能保佑平安,粿印上出現的幾何紋樣如云雷紋、斜線紋、三角紋等,正是吸收了閩越族的蛇神崇拜。盡管圖騰崇拜源自原始氏族時期,但這種信仰和觀念卻在各個時期得以延續,并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所體現。
陳文華先生在《幾何印紋陶與古越族的蛇圖騰崇拜——試論幾何印紋陶紋飾的起源》一文中提出,幾何紋樣中的云雷紋可能是蛇盤曲形狀的簡化,葉脈(斜線)紋可能是模仿蛇身上的花紋或蛇脊骨,而三角紋、水波紋則可能是模仿蛇爬行動作的簡化??梢姡@印上的幾何紋樣是閩潮土著民族和古越族文化影響和融合的結果[3]90。
4.2 中原自然崇拜文化
桃粿印中包含圖騰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具有驅邪避邪、生育、吉祥和長壽的民俗象征意義,在閩潮地區的祭祀活動中占據特殊的地位。中原人口的大規模遷徙將桃文化帶入閩潮地區,“桃”文化是體現中原農耕文化對閩潮地區產生影響的文化之一,被當地人看作保平安、盼吉祥的標志,桃粿印作為相對普遍的粿印裝飾紋理流傳至今。
“桃”在中國有著生育、吉祥、長壽的民俗象征意義,桃粿印在東南沿海一帶較為普及,尤其是在閩潮地區中原陸系文化根深蒂固的區域,如汕頭、揭陽等地區,桃粿印上保留著比沿海地區更為原始的中原農耕文化遺留,在桃形紋飾和紋樣組合方面更加固定、形制單一,大多為單面薄板方形粿印。在閩潮地區,桃形粿品是僅次于三牲的重要祭品[3]90。
4.3 東南沿海開放文化的融合
閩潮地區依山傍海,粿印的審美除了受中原文化和閩越文化的影響之外,海洋文化也是頗為重要的一部分。閩潮沿海地區氣候多變、海況兇險,“龜”在海洋和陸地上都有存在,從事海捕和商業的漁民和商人將其視為吉祥物。他們使用龜粿印制作民俗和祭祀粿食,由此形成獨具特色的崇龜文化。雖然龜在各地都很常見,但以粿祭品的形式出現,卻是閩潮地區獨有的習俗[4]24。
閩地龜粿印數量甚多,由于受沿海開放文化的影響,因此粿印的紋飾類型和搭配更加自由和豐富。通常見到的龜粿印一面常常雕刻有“壽桃”,另一面則雕刻有“魚形”,春桃通常還會配上桃花、桃葉或蓮花等花紋裝飾。大部分龜粿會用于祝壽的場合,因此龜背紋樣的中央通常會凸出一個“壽”字或“福祿壽”等字樣;而用于年節祭祀的龜粿,則會選擇“春”或直接用花紋與龜形結合的普通龜粿印,組合模式多種多樣。此外,厚實的木質龜粿印通常在其兩側刻有串錢形、魚形、水果形、動物形等圖案,用于制作小型粿品,這主要是在冬至或春節時祭祀豐年,表達人們祈求“家庭富裕、年年有余”的愿望[4]23。
4.4 閩潮木雕藝術的影響
清代以后是閩潮木雕從發展成熟至全盛的時期,大量有木雕背書的匠人為木粿印的制作提供了更多形式和內容。閩潮地區的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屬于“中國四大木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庫中的重要瑰寶。潮地木雕藝術以鏤雕技法為主,刀法精巧多樣、雕刻內容繁雜而精密,層次多不亂。閩地整體上著重仿古、刀法細膩、造型簡練,立體感十足。清后全盛時期的木雕技藝可謂爐火純青,木雕粿印也具有藝術性突出、刀法干凈爽利等特點,無論是深雕刻凹紋、印出的陽紋,還是立體淺浮雕,都清晰又美觀,是集實用性和觀賞性于一身的藝術品。
此外,從木雕對木粿印題材的影響上看,閩潮木雕圖案紋樣的裝飾化、地方化反映了當地百姓求生、趨利、避害等意識,是一種以求獲本能要求的替代性滿足,富有情趣,非常樸實親切。閩潮地區的木雕裝飾題材包含了不同時期的文化理念,既有原始文化的再現,又有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所產生的各種世俗夙愿和世俗理想。除了人物題材外,木雕還善于表現花鳥蟲魚以及各種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由此表達人們追求家庭美滿、健康長壽的愿望。常見的傳統吉祥圖案有蝙蝠、鹿、桃子,代表“福祿壽”;喜鵲、梅樹,代表“喜上眉梢”[5]。木粿印的制作同屬傳統民間工藝,清代以后盛極一時的閩潮木雕,以純熟的技藝為基礎,在題材拓展和審美經驗等方面對木粿印的制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 結語
作為南方派系的一大分支,閩潮粿印是吳越、中原等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有著深厚的歷史氣息和審美底蘊。清代與民國粿印的繁榮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制作粿品的效率,同時美化和規范了粿品的形制,人們在追求食物品質的同時對其形色也提出了更高的審美要求。“圖必有意、形必有指、意必吉祥”,傳統器物的發展興盛演變成一種廣泛認知與約定俗成的裝飾樣式,無不體現著人們的風俗習慣、審美觀念、倫理道德和生活方式。閩潮地區的人們通過對“粿印”這一粿品模具的設計創作和發展延續,結合產出的粿品,充分表現民間傳統文化發展的動態與審美內涵。
參考文獻:
[1] 黃景藝.從“粿”的分布與詞義演變看“粿”文化的發展[J].現代語言學,2019,7(4):7.
[2] 謝重光.宋代潮汕地區的福佬化[J].地方文化研究,2015(1):45-51.
[3] 姚婷.潮汕桃粿印的民俗符號特征探究[J].裝飾,2018(1):90-92.
[4] 魏雄輝.從閩南龜粿印看崇龜文化[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36(3):22-25.
[5] 侯玉冰.潮汕木雕裝飾題材審美研究[J].藝術品鑒,2019(4Z):3.
作者簡介:林婧雅(1997—),女,廣東梅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信息設計。
廖曦(1978—),男,江蘇無錫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信息設計、品牌形象系統設計、整合創新設計、傳統文化藝術的可持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