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鵬 孫雅昕 闞玉帆
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析“雙創”背景下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路徑,為河北省文化建設和創新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方法:文章首先分析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然后梳理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現狀和問題,最后提出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路徑,包括加強保護與傳承、提高國內外地位、完善發掘機制、推動融媒體發展等方面。結果:河北優秀傳統文化是河北省的重要文化資源和文化優勢,具有深厚的歷史性、豐富多樣性和強烈的創新性,對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但河北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著傳承保護、創新發展、對外交流等方面的問題和挑戰,需要在“雙創”背景下采取有效策略,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結論: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要堅持文化自信,樹立文化自覺,認清文化價值,發揮文化作用,同時要兼收并蓄、開放包容、借鑒借力、創新創造,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互鑒。為河北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為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和繁榮昌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
關鍵詞: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4-0-04
0 引言
河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涵蓋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科技、民俗等多個領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縮影和集中體現。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河北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1],這為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需求。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指出,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這為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要求。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文化的日新月異,以及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費的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河北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著傳承保護的困境、創新發展的壓力和對外交流的挑戰。
1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1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性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源遠流長,這里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根據地之一,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具有深深的歷史痕跡。
在古代,河北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帶,曾經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聚居地和生產活動中心。在河北,有許多重要的古代文明遺址和歷史文化遺產,如張家口的泥河灣遺址、承德的金山嶺長城、秦皇島的孟姜女傳說等,最早的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同時,位于平山縣西北部的西柏坡是中國革命圣地。這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干部和軍事指揮員,現在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紅色旅游景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和緬懷革命先烈。
總之,河北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歷史智慧,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和中華民族的團結提供了堅實的歷史基礎和歷史資源。
1.2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多樣性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涵蓋文學、藝術、哲學、民俗等多個領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學方面,如《詩經》的“國風”,很多都是在描寫河北地區的風情。藝術方面,如河北梆子、雕塑、繪畫等都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河北還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如樂亭皮影戲、昌黎地秧歌等。哲學方面,荀子、董仲舒等都是在河北出生或活動的哲學家。民俗方面,河北擁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著名的蔚縣剪紙、張家口的“馬踏飛燕”等。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多彩風采和多姿形態,是我國多民族文化的交匯之地,是我國地域文化的交流之地。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了中華文化多元包容、融合的特征。
1.3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創新性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融合、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格和文化品牌,為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3]。
河北是中國石刻藝術、民間文學、民間音樂的創新之地。河北的石刻藝術不僅在藝術風格上獨具特色,而且在歷史、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代表性的作品有雞鳴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清東陵石刻等。河北的民間文學豐富多彩,邯鄲素來有“成語之鄉”的美稱,如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等,還有許多民間故事,如《孟姜女哭長城》《耿村民間故事》等。河北的民間音樂包括豐富多樣的曲藝形式,如梆子、墜子、評劇、河北民歌等。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了許多文化精品和文化名片。河北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與時代發展相適應,與社會需求相契合,與科技進步相結合,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2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現狀和問題
2.1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包括:建立專門的傳統文化保護機構和組織,負責傳統文化的收集、整理、保護和傳承工作;開展相關的調研和田野考察,搜集和整理當地的傳統文化資源;組織傳統文化培訓和傳承活動,鼓勵年輕人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舉辦各種文化節慶活動和展覽,推廣當地的傳統文化藝術;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包括梆子、墜子、評劇等傳統曲藝形式;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授和普及,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之情。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保護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足。傳統文化資源未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其價值無法得到充分體現。例如,一些傳統手工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傳統戲曲演出受到現代娛樂方式的沖擊,等等。第二,傳承人匱乏。傳統文化的傳承人數量日益減少,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高,導致傳統技藝和知識的傳承面臨困境。第三,文化遺產保護不足。一些重要的傳統文化遺產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面臨著環境破壞、人為破壞等威脅。第四,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播受限。傳統文化形式在當代社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傳統戲曲演出場館減少、傳統手工藝品的市場需求減少等。
2.2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發展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結合現代藝術形式,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方式。例如,將傳統的梆子、墜子等曲藝形式與現代舞臺表演相結合,創新藝術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輕觀眾。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廣傳統文化。例如,利用互聯網、手機應用等新媒體平臺,向公眾傳播河北的傳統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河北的傳統文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將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例如,設計推出以傳統文化元素為靈感的文創產品,如服裝、飾品、家居用品等,激發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舉辦傳統文化節慶活動和展覽,吸引更多人參與,推動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引進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促進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交流與融合,激發新的文化創意。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發展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合不足。傳統文化形式和內容在現代社會難以實現融合和創新,導致其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足。第二,缺乏創新機制和平臺。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需要相應的創新機制和平臺的支持,包括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但目前存在不足。第三,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滯后。傳統文化尚未實現產業化發展,缺乏市場化運作和商業化模式,導致創新發展受到限制。第四,傳統文化創新人才匱乏。缺乏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傳統文化創新人才,限制了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2.3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交流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在對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組織傳統文化藝術團體赴國外演出和交流,向世界展示河北的傳統曲藝、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如文化節、藝術展覽、國際文化論壇等,展示河北的傳統文化,并與其他國家展開交流互動。舉辦國際性的傳統文化交流活動,如國際傳統文化節、文化遺產保護交流會等,邀請國際友人到河北參觀交流,促進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國際文化推廣和交流,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渠道,向國際社會傳播河北的傳統文化。加強國際文化合作,與其他國家的文化機構、藝術團體等開展合作項目,促進文化資源共享和交流。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在對外交流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國際傳播渠道不暢。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傳播渠道上存在局限性,缺乏有效的國際推廣平臺和渠道,使得傳統文化難以走向世界。第二,對外交流宣傳不足。對外交流宣傳力度不夠,使得國際社會對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不足,影響了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第三,缺乏國際化人才隊伍。缺乏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傳統文化對外交流團隊,限制了傳統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和影響力。
3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路徑
3.1 建立健全相關法規、監督管理和激勵機制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制定或修改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河北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和支持。例如,可以參考四川省出臺的《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相關文件,明確保護的范圍、標準、責任、措施等。
二是建立健全監督管理和評估機制。加強對河北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的監督管理和評估考核。例如,可以參考浙江省實施的《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估實施細則》和《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評估實施細則》等相關規定,明確評估考核的目標、內容、方法、標準等。建議在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指導下,由各省區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省屬有關單位具體負責組織實施,采用審查材料與實地評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三是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的激勵和表彰。文化和旅游部出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中第二十四條提出,“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對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因此,對于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非遺”傳承人以及代表單位,要積極培育發展,拓展文化資源鏈接,明確獎勵的方式、條件、程序等,確保獎勵程序的透明性和公正性,以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積極性。
3.2 提高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內和國際地位
一是提升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明確如何更好地傳播河北優秀傳統文化,找到關鍵著力點,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國家層面,河北文化應融入國家文化背景,促進河北地方文化與國家文化戰略的有機交流與融合。在時代層面,必須找到河北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相契合的關鍵節點,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構建現代化的河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應將河北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僅限于書面傳承,而是使其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習慣。將河北優秀傳統文化以更直觀、具體和生動的方式展現給大眾,有助于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和文化素質。
二是要建立對傳統文化的現代認同,體現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廣泛宣傳,培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鑒賞能力,強化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同時,要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并持續創新,充分挖掘其智慧和內涵,為社會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智力推動[4]。此外,積極推動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交流與合作,展示河北在國際文化舞臺上的良好形象和影響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尋找“河北方向”,打造“河北力量”。
3.3 完善傳統文化發掘機制,打造獨具魅力的文化標識
一是加強河北文化發掘、研究和闡釋。緊緊圍繞“東方人類從這里走來、中華文明從這里走來、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三條主線,依托“紅色太行、壯美長城、誠義燕趙、神韻京畿、弄潮渤海”五大文化脈系,全面研究、梳理、發掘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核心要義、重要地位和獨特風貌[5]。
二是打造河北文化標識,激發文物傳承活力。持續推進長城、大運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全力打造“可閱讀長城”“標注運河”等系列文物活化樣板工程。建立長城、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機制,積極探索和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文化產業的有機融合,活化物質文化的視覺化、藝術化、審美化表達。
三是持續推進河北文化產業化,建設特色文化地標。以舞蹈產業為抓手,大力推動河北“非遺”舞蹈產業化,實施傳統舞蹈振興計劃,鼓勵在創意設計項目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開發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化品牌和產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產業化、市場化、品牌化發展,著力打造河北特色文化標識,建設一批河北文化地標。
3.4 推動融媒體發展,加強傳播載體資源整合
一是強化數字化保護與創新。要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保護、展示、傳播和創新。統一傳統文化數字資源分類標準,對分散、多元的數字文化進行資源整合;完善遺產名錄管理體系,積極推進數字化檔案記錄和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加強對傳承者群體的培訓,建設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群。
二是推廣數字化文化體驗。建立更多的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數字檔案館等,鼓勵人們參與傳統文化的學習、體驗、創作、消費等活動,增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參與感、獲得感。要讓人們能夠隨時隨地享受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實現傳統閱讀與數字技術融合發展。
三是打造融媒體品牌傳播平臺。利用“三微一端”,搭建傳統文化產業的互聯網平臺,針對不同人群推送符合其年齡特征的文化類型。通過在不同云平臺之間互開端口、互設界面,實現各級傳統文化云平臺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實現傳統文化工作的“一站式”管理。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普及工作,注重“非遺”項目的展示和演出,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品牌,積極探索設立“非遺”、國潮等傳播平臺,開展“非遺”進景區、進社區的活動,推動“非遺”教育和公共服務項目的實施。
4 結語
河北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在保護與傳承、地位與影響力、發掘與創新、傳播與體驗四個方面加強工作,解決文物保護力度不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不健全、文化創新內容不足、國際文化交流效果不顯等問題。具體來說:第一,要加強針對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法規、監督、激勵等機制建設;第二,提高其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地位,完善其發掘、研究、闡釋等機制;第三,強化傳承與創新,打造獨具魅力的文化標識,推進其數字化保護與創新;第四,打造融媒體品牌傳播平臺,使河北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走進人心。
參考文獻:
[1] 學深悟透黨的二十大精神[N].經濟日報,2022-11-04(003).
[2] 新華社評論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N].新華每日電訊,2023-10-10(002).
[3] 佟貴銀.弘揚燕趙優秀文化傳統提高河北文化軟實力[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6(5):77-81.
[4] 肖麗麗,王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實現“雙創”目標的思考與探索[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24(5):77-80.
[5] 李閆如玉,朱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路徑新探[J].理論視野,2021(12):64-69.
作者簡介:高永鵬(1985—),男,黑龍江雙鴨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旅演藝產業、“非遺”舞蹈。
孫雅昕(2000—),女,河北邯鄲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文旅演藝產業、“非遺”舞蹈。
闞玉帆(2001—),女,河北唐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文旅演藝產業、“非遺”舞蹈。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文旅融合下河北省舞蹈文化市場發展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0304015;2022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特色旅游演藝品牌培育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B22YS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