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芝 徐琳博
摘要:目的:文章梳理海綿城市理念的發展歷程和相關研究,深入分析其理論框架及實踐成果,著重考察海綿城市理念在水資源管理、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自然災害緩解等方面的理論基礎,并詳細論述這些領域面臨的現有挑戰和應對策略,旨在深入研究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全面評估其對城市生態環境和居民生活的深遠影響。方法:結合新加坡“花園城市”和中國“海綿城市示范項目”的對比分析,深入探討海綿城市理念在不同城市環境中的具體應用,比如在城市規劃中融入自然生態系統、構建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系統等。結果:文章強調設計理念和實施策略的多樣性對海綿城市理念在實踐中的表現的影響,并提出未來在這方面的改進方向。此外,城市背景和設計策略的多樣性,也會導致海綿城市理念在不同地域的實踐效果存在差異。結論:通過擴大案例范圍和跨學科合作,可以更全面地探討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價值。應加強理論創新、增強技術可行性、推動政策落地,以促進海綿城市理念在實踐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化;城市園林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2;TU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4-0-03
0 引言
第一,背景介紹。城市化的迅速推進對全球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涉及資源枯竭、水資源短缺以及生態系統脆弱等嚴峻問題。這些挑戰迫使人們尋求新的解決方案,以應對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壓力。在此背景下,海綿城市理念逐漸成為關注焦點。海綿城市具有環境友好性,致力于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水循環,減少城市地區的洪澇災害,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生態系統的抵抗力。海綿城市理念可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性解決方案。
第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并探索其對城市生態環境和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通過對不同城市園林設計案例的深入分析,探究海綿城市理念對塑造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價值和意義。深入探討這一理念如何融入城市園林設計,為改善城市環境、提升生活品質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路徑。
1 海綿城市理念
1.1 定義和原理
海綿城市作為一種創新的城市規劃和設計理念,其核心目標是模擬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水循環過程。這一理念主要用于應對城市洪澇災害,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并提升環境的承載力。其基本原理在于運用一系列策略,如綠色基礎設施、透水鋪裝和雨水收集等,促進城市內降水的滲透、儲存、凈化及重復利用,旨在實現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的持續改善。
該理念著眼于模仿自然界機制,通過模擬濕地、樹木以及自然土壤等自然系統,在城市中構建類似的生態系統。通過這種方式,海綿城市能夠更有效地降低城市內澇風險,并促進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1.2 海綿城市的優勢
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環境保護。通過減少城市內澇、改善水質、平衡地下水位[1],以及增強生態系統功能,海綿城市有助于保護城市的自然環境。其利用綠色基礎設施,如濕地和植被覆蓋,能有效凈化雨水,改善城市生態系統。
第二,水資源管理。有效利用雨水資源,減少城市對外部水資源的依賴,增強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性。這種系統能力在雨水收集和利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城市提供了一種可再生的水資源來源。
第三,自然災害減緩。通過減少洪澇等水災的發生,提升城市的抗災能力,從而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海綿城市設計減少了雨水徑流,能夠幫助城市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
第四,經濟效益。建設海綿城市能夠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包括減少水災造成的損失,如城市基礎設施損毀和維修費用。同時,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可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促進本地經濟發展。
這些優勢不僅帶來了環境和社會層面的益處,還使城市在面對日益加劇的城市化和氣候變化時,能更靈活地應對挑戰。
2 城市園林設計
2.1 城市園林設計概述
城市園林設計的核心目標在于塑造城市公共空間,使之成為宜居、具有美學價值的場所,以滿足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渴望與需求。這種設計旨在打造具有生態、文化和休閑功能的多元化空間,為城市居民提供宜人的休憩場所和交流互動的社交空間。
城市園林設計不僅關注植被的種植與布局,還致力于在城市中創造一種生態系統,融合景觀、生態和人文特色,最終將城市空間轉化為一個充滿生機、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的場所。
2.2 海綿城市理念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海綿城市理念與城市園林設計的融合,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且創新的設計方向。該理念強調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全方位保護與改進。
第一,綠色基礎設施的運用。通過植被覆蓋、濕地設計以及透水鋪裝等,海綿城市理念被融入城市園林設計,既美化了城市景觀,又強化了城市的水文循環功能,減緩了雨水流速,降低了城市發生洪澇災害的風險。
第二,雨水收集與再利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雨水收集系統,不僅是為了排放雨水,還為了利用雨水灌溉綠地和充實景觀水體。這種循環利用的方法,不僅節約了寶貴的淡水資源,還提升了雨水的綜合利用率[2]。
第三,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提升。通過精心的城市園林設計,積極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例如引進不同種類的植物、鳥類和昆蟲,從而增強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適應性。
2.3 案例分析
本研究重點關注兩個代表性的海綿城市園林設計案例:新加坡的“花園城市”和中國的“海綿城市示范項目”。這些案例展示了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和成效。
2.3.1 “花園城市”新加坡
新加坡作為一個人口高密度城市,通過“花園城市”的規劃與設計,巧妙融合了海綿城市理念與城市園林設計。
第一,水系規劃與管理。新加坡通過河流、湖泊和人工水體構筑的水系網絡,結合精心設計的水利系統,實現了雨水的收集與利用。例如新加坡ABC水計劃[3]除了改造國家水體排放功能和供水到溪流、河流和湖泊之外,還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閑娛樂空間。同時提出一個新的水敏性城市設計方法(也被稱為ABC在新加坡水域設計的亮點)來管理可持續雨水的應用。
第二,多功能綠地。新加坡通過建設公園、綠化帶和高植被覆蓋率的建筑等多功能綠地,增強了城市生態韌性。這些公園和綠地不僅為市民提供了休閑空間,還具備雨水滲透和凈化功能,起到節約水資源的作用。
2.3.2 中國的“海綿城市示范項目”
中國在多個城市推行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其中以深圳和上海等城市的實踐最具代表性。
第一,創新性規劃。中國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在城市規劃上更加注重創新,采用多元化手段,如地面綠化、屋頂綠化、雨水花園和濕地等,應對城市化加快帶來的水資源和環境問題。
第二,實施與效果。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在城市中心區域實施,展示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深圳實現了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同時通過濕地和雨水花園凈化雨水,有效緩解了城市內澇問題。
第三,社會效益。除了環境效益,這些項目也帶來了社會效益,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提高了城市綠色空間的利用率,打造了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場所,同時減少了城市內澇災害風險。
3 方法論
3.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結合大量的文獻回顧和深入的案例分析,以確保對海綿城市理念與城市園林設計的全面了解。
第一,文獻回顧。初始階段,對海綿城市理念和城市園林設計領域的大量文獻進行回顧,涵蓋學術期刊、政府工作報告和專業書籍等多種資源,以確保對該領域內最新、最全面的信息有深入了解。
第二,案例分析。重點探討新加坡的“花園城市”和中國的“海綿城市示范項目”等代表性案例。通過搜集這些案例的詳細設計資料、實際實施方案以及成效數據,進行系統的比較和全面的評估,旨在獲取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園林設計領域中的具體應用和實際效果。
3.2 數據收集和分析
第一,數據收集過程。采用多種不同的數據收集方法,包括文獻檢索、專家訪談以及實地調研。通過文獻檢索收集大量理論性和實踐性資料,專家訪談則為研究提供了來自該領域專業人士的觀點和案例細節,實地調研則收集了新加坡和中國示范項目的實際數據和觀察結果。
第二,數據分析方法。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系統性和多層次分析。綜合運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手段,通過對文獻資料和案例數據的整理、歸納和比較研究,進行深入的內容分析。同時,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部分定量數據進行統計描述和分析,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可靠性。
4 結果與討論
4.1 研究結果
本研究通過深入分析新加坡“花園城市”及中國“海綿城市示范項目”,收集了大量數據,從而得出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應用效果及其社會影響。“花園城市”新加坡展示了先進的水系規劃與管理方法,通過獨特的水利系統實現雨水的高效收集與利用。而中國的示范項目主要在城市中心地區實施,體現了創新規劃與實施策略,有效緩解了城市內澇問題。
4.2 討論與分析
對收集到的數據與現有的理論和研究成果進行細致的對比分析,揭示了海綿城市理念在實際城市園林設計中應用的優勢、局限性以及可能產生的潛在影響。
特別強調兩個案例在設計理念、實施策略和效果上的差異。新加坡通過其高度規劃的水系和多功能綠地的融合,強調城市生態韌性的提升。相比之下,中國的示范項目更注重特定區域的創新實踐和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5 研究發現及展望
5.1 總結研究發現
本研究深入剖析海綿城市理念在現代城市園林設計領域的運用及其影響。通過精細的案例分析和全面的文獻綜述,得出如下幾項重要發現。
第一,海綿城市理念的重要性和多功能性。海綿城市理念應用于城市園林設計,能夠發揮其對水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以及自然災害減緩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其多功能性和生態友好性,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的思路和實踐方法。
第二,設計理念和實施策略的差異。通過比較分析“花園城市”新加坡和中國“海綿城市示范項目”,發現在應用落實海綿城市理念時,不同城市展現出明顯的設計理念和實施策略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技術和設計上,還反映了不同城市對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不同需求和重視程度。
5.2 研究展望
未來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拓展和深化。
第一,擴大案例范圍,深入實地調研: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選擇更多不同類型、不同地域的海綿城市園林設計案例進行研究,并加強實地調研。這樣能夠獲得更多實際數據,為研究提供更多支持和可靠的依據。
第二,跨學科研究合作:開展跨學科的合作研究,整合城市規劃、生態學、建筑學等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探討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綜合應用和影響。
6 結語
本文從國內外研究現狀入手,探討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園林設計中應用的效果及其社會影響,同時也揭示海綿城市理念在實際城市園林設計中應用的優勢、局限性以及可能產生的潛在影響。本研究僅選取了部分代表性案例進行分析,未涵蓋其他可能具有重要意義的案例。同時,數據收集過程中可能存在某些案例資料獲取不完整或信息不足的情況,對分析結果的準確性有一定影響。
綜合而言,本研究為探索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應用提供了一定的啟示。未來的深入研究將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價值和效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創新性和可行性建議。
參考文獻:
[1] 李景景.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觀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3(11):40-42.
[2] 程龍濤.海綿城市的可實施性與設計應用[J].低碳世界,2023,13(7):88-90.
[3] 李莎莎.可持續雨水管理之新加坡ABC水計劃及啟示[J].城市與減災,2022(5):73-78.
作者簡介:劉同芝(1999—),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徐琳博(1999—),男,江蘇連云港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設計學家居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