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亞杰,韓若東
(亳州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安徽 亳州 236800)
腦出血即“腦溢血”,是自身原因所致腦血管自發性破裂,其發生率在腦血管疾病中僅次于缺血性腦卒中,起病突然,進展迅速,致死致殘率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其多由高血壓、糖尿病或凝血障礙性疾病所致,可導致腦血管破裂,血液流出,損傷腦組織神經功能,也有患者因不良生活方式、情緒過激或氣候改變而發病。手術為其主要治療方式,可清除血腫,緩解腦組織壓迫,降低顱內壓,降低患者死亡與殘疾風險[2]。但患者腦血管功能難以在術后迅速恢復,加上疾病本身消耗和手術影響,可降低患者吸收和消化營養物質的能力,導致營養不良。為此需重視患者術后干預,以改善腦功能和營養狀態。康復訓練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幫助殘疾者恢復自理能力,維持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腸內營養支持是經胃腸道提供營養物質和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式,其途徑包括口服和經導管輸入兩種。重癥腦出血患者術后盡早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可促進患者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改善營養狀態[3]。但僅進行康復訓練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疾病所致腦血管功能障礙的改善作用不明顯。針灸為中醫外治方案,可同時發揮針刺和灸治的作用,對特定穴位予以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4]。本文主要是分析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療法結合針灸、康復訓練對重癥腦出血患者腦血管功能、營養狀況的影響。
本研究納入100 例重癥腦出血患者,其診治時間為2021 年3 月至2023 年3 月,均行手術治療,根據干預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50 例)和觀察組(50 例)。對照組:28 例男性,22 例女性;年齡48 ~85 歲,均值(66·78±4·12)歲;發病至入院間隔時間30 min ~5 h,均 值(2·72±0·44)h;受 教 育 年 限5 ~12 年,均 值(9·06±1·18)年。觀察組:30 例男性,20 例女性;年齡50 ~84 歲,均值(66·92±4·27)歲;發病至入院間隔時間40 min ~5 h,均值(2·78±0·42)h;受教育年限6 ~10 年,均值(8·68±1·02)年。納入標準∶(1)為確診患者[5];(2)年齡48 ~85 歲;(3)生命體征穩定,可主動配合研究;(4)資料完整,可為研究提供數據支持。排除標準:(1)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者;(2)其他類型腦血管疾病患者;(3)精神疾病患者;(4)其他研究參與者。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對比價值。
觀察組接受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康復訓練聯合針灸,方案如下。早期腸內營養支持:(1)病情評估:判定患者有無營養不良狀態,并對其嚴重程度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營養狀態制定營養支持方案;(2)留置胃管,胃管長度以超出發際到劍突的距離5 ~10 cm 為佳,置入胃管后予外固定;(3)經鼻飼進行營養支持,為患者使用能全力腸內營養混懸液,每日攝入熱量應以患者體重為依據計算,劑量為每日20 ~30 kcal/kg,初始用量為每日500 mL,采用不間斷方式進行營養支持;(4)關注患者接受營養支持后的胃腸道狀態,若無不適感,可按照每日增加100 ~125 mL 的方式增加用量,適當添加牛奶、稀飯等,注意保持胃管通暢;(5)鼻飼完成后,指導患者保持低半臥位30 min,確保營養物質被充分吸收,不可翻身或進行其他劇烈運動,以免誤吸。康復訓練:(1)指導并協助患者正確擺放體位,重點保護患側肢體,以降低關節變形與攣縮風險;(2)患者處于穩定期時,應臥床休息,按照由被動到主動的原則訓練,鼓勵患者每隔3 h 翻身一次,休息時優先選擇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向家屬示范按摩肢體的方式,適當按摩患肢,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肌力恢復;(3)患者主動運動時,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由健側帶動患側,同時注意保護患側肢體,避免二次損傷,指導患者自行平移身體與翻身;(4)對于表現良好者,應適時予以鼓勵與支持,指導患者獨立穿衣、洗漱等;(5)對患者進行語言訓練,注意與咽腭閉合訓練配合,待癥狀緩解后可開始對患者進行舌部訓練和吞咽功能訓練,指導患者按照字、詞、句的順序表達,或是通過唱歌與吹口哨等方式進行訓練;(6)整個訓練過程需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待一項能力熟練掌握后再開始下一項,整個訓練過程長達4 周。針灸方案如下:針灸時頭針取智三針、四神聰;上肢取穴合谷、外關、曲池、手三里;下肢取穴昆侖、陽陵泉、解溪、足三里、環跳;口眼歪斜者取穴水溝、下關、地倉和四白。針灸前先清洗并消毒穴位周圍皮膚,采用平補平瀉法刺入,每處穴位得氣后留針30 min,同時使用灸柱在距離上述穴位2~3 cm的位置進行灸治,每次15 ~20 min;針灸連續5 d 后停止2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4 個療程。
對照組僅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聯合康復訓練,具體操作與觀察組一致。
1·3·1 兩組腦血管功能對比 使用超聲經顱多普勒血流分析儀(生產廠家:深圳市德力凱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證編號:粵械注準20172071640,型號規格:EMS-9F)檢測干預4 周后腦血管平均流速、腦血管平均流量、血管外周阻力、動態阻力。
1·3·2 兩組營養狀況對比結果 抽取患者干預4 周后空腹靜脈血5 mL,以3000 r/min 的速度進行離心處理,5 min 后分離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生產廠家:桂林優利特醫療電子有限公司,注冊證編號:桂械注準20172220142,型號規格:URIT-8021A)測定白蛋白(免疫比濁法)、轉鐵蛋白(膠體金免疫層析法)和前清蛋白(免疫比濁法)水平。
1·3·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比較兩組繼發性再出血、神經功能障礙、顱內感染和電解質紊亂發生率。
1·3·4 兩組胃腸功能對比 患者胃腸功能根據急性胃腸功能損傷(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6]分級判定,一過性原因已知的胃腸道功能障礙為Ⅰ級;胃腸道無法自行消化與吸收,處于胃腸功能障礙階段為Ⅱ級;胃功能衰竭嚴重,干預處理后仍無法緩解為Ⅲ級;胃功能衰竭伴隨遠端器官衰竭,可有死亡風險為Ⅳ級。
1·3·5 血腫體積 干預4 周后經Definition AS40 層螺旋CT體積測量軟件檢測血腫體積。
數據經軟件SPSS 25·0 錄入后處理,計數資料表示、檢驗用百分數(%)和χ2,計量資料滿足正態分布特征,以±s和t表示、檢驗,胃腸功能為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P<0·05 提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腦血管平均流速、腦血管平均流量更高,血管外周阻力、動態阻力更低,組間對比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干預后兩組腦血管功能(±s)

表1 比較干預后兩組腦血管功能(±s)
組別 例數 腦血管平均流速(cm/s) 腦血管平均流量(mL/s) 血管外周阻力(kPa·s) 動態阻力(kPa·s)對照組 50 14.56±1.24 12.18±1.12 1236.44±121.18 331.56±22.78觀察組 50 16.18±1.12 14.32±1.56 957.26±80.32 272.15±10.16 t 值 6.856 7.880 13.579 16.842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白蛋白、轉鐵蛋白和前清蛋白水平更高,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干預后兩組患者營養狀況對比(±s)

表2 干預后兩組患者營養狀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白蛋白(g/L) 轉鐵蛋白(g/L) 前清蛋白(mg/L)對照組 50 35.72±2.14 1.32±0.28 145.24±12.18觀察組 50 40.18±2.32 1.76±0.24 172.20±10.42 t 值 9.992 8.437 11.893 P 值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出現并發癥的概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干預后對照組和觀察組胃腸功能等級對比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4。

表4 干預后胃腸功能等級[例(%)]
干預后,觀察組血腫體積為(0·96±0·12)cm3,小于對照組的(2·80±0·64)cm3,組間差異明顯(t=19·981,P=0·000)。
重癥腦出血往往急性發作,進展迅速,多見于中老年群體,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甚至對生命安全構成威脅。盡管迅速發展的醫療技術在挽救患者生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患者仍會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患者病情嚴重,多有吞咽功能障礙,無法經口進食,不能正常輸送營養物質,可影響機體營養狀態,需重視營養支持。腦出血術后康復與中樞神經系統可塑性相關,也受腦組織和血管狀態的影響,因此應加強重癥腦出血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干預,以改善腦血管功能。
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經鼻飼方式向患者提供營養物質,該方式與正常生理循環一致,既利于胃腸道蠕動,也可保護胃黏膜,改善營養狀態[7]。中醫學將此病歸至“中風”“偏枯”等范疇,認為疾病發生發展與氣血瘀滯相關[8]。目前,臨床多在重癥腦卒中患者術后穩定期進行康復訓練,以改善患者肢體功能,但該方式僅有輔助作用,無法根治氣虛痰瘀癥狀,需與中醫特色方案聯合。針灸為中醫外治方案,可在特定穴位上同時發揮針刺和艾灸的作用,可有扶正祛邪、鎮痛理氣、舒筋通絡、醒腦開竅之效。
上述對比顯示,觀察組腦血管功能優于對照組,各項營養指標水平更高,主要是因為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營養液中富含豐富的營養物質,特別是其中的免疫球蛋白,對機體營養結構有改善作用,可促進胃腸激素分泌,改善營養狀態。康復訓練可促進患者受損身體機能的恢復,緩解或改善功能障礙;在此基礎上選擇特定穴位予以針灸,可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主要是因為穴位上有多種感受器,可對多種刺激產生反應,激活神經纖維發出信號,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在此基礎上發揮全身性調節作用,可起到疾病治療作用[9-10]。此外,針灸方案的應用,可促進腦組織血液循環,提高細胞吸收能力,也可改善機體內分泌狀態,增強機體吸收利用營養物質的能力,改善營養狀態作用明顯。觀察組胃腸功能優于對照組,主要是因為術后早期營養支持可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滿足代謝需求,也可使腸道獲得休息,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針灸足三里對便秘和腹瀉癥狀均有緩解作用,從生理解剖上看,該穴位位于腿部胃經,但胃經循行較長,可用于胸腹部疾病的治療,也可調節脾胃功能。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血腫體積更小,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對該結果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可知: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和康復訓練基礎上實施針灸方案,可發揮協同作用,對術后腦組織殘留血腫有吸收作用,可縮減血腫體積,在清除病灶的基礎上減少腦出血所致臨床癥狀,有效預防并發癥。
綜上所述,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療法結合針灸、康復訓練對重癥腦出血患者的腦血管功能和營養狀況有改善作用,可縮減血腫體積,預防并發癥,也可改善患者胃腸功能,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