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莉
(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血液科,河北 廊坊 065201)
淋巴瘤是一類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彌漫性大B 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最為常見。DLBCL 的治療方法包括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等。然而,在某些高風險或復發/難治性DLBCL 患者中,傳統的治療方法可能無法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旨在探究造血干細胞移植術聯合利妥昔單抗治療DLBCL 的臨床效果,通過回顧性分析和長期隨訪,評估患者的生存率、疾病緩解情況以及預后情況等,詳細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20 年1 月至5 月間收治的DLBCL 患者20 例,納入對照組。另選取我院2020 年6 月至12 月間收治的DLBCL患者20例,納入觀察組。納入標準:(1)年齡介于18 ~75 歲之間;(2)符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淋巴瘤診療指南解讀之彌漫性大B 細胞淋巴瘤的規范治療》[1]中關于DLBCL 的診斷標準;(3)臨床資料完整,無治療禁忌證;(4)適宜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排除標準:(1)DLBCL 以外類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2)存在其他嚴重疾病或感染,如嚴重的心、肝、肺等器官疾病;(3)對利妥昔單抗過敏或對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有禁忌證;(4)病歷資料缺失。對照組年齡均值(32·74±8·04)歲,病程均值(1·36±0·19)年,其中女9 例,男11 例。觀察組年齡均值(32·64±8·04)歲,病程均值(1·35±0·14)年,其中女10 例,男10 例。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編號:202001011。
給予對照組放化療+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給予觀察組放化療+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利妥昔單抗治療。常規放化療:本研究在開展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前,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配型等情況進行預處理,實施強化化療,化療方案選擇CTX+VP16+Ara-C(CAV)、Bu+Flu+ATG,同時預處理期間加入全身照射治療,通過化療和放療殺死或抑制體內的癌細胞,從而減輕或消除腫瘤負荷,提高干細胞采集效果,為移植后的造血干細胞提供更好的環境。造血干細胞移植術:(1)提取干細胞:選擇自體干細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SCT)作為造血干細胞移植源,使用胞促素促進干細胞增殖,使其釋放到外周血中,通過髓穿或外周血采集患者自身的干細胞。(2)造血干細胞的準備:干細胞的準備通常包括清洗、檢測、冷凍保存等環節。(3)免疫抑制或去除:在接受干細胞移植之前,患者通常需要接受一段時間的免疫抑制或去除治療,以減少排異反應的發生風險。(4)輸注干細胞:輸注準備好的干細胞,通過靜脈輸注將干細胞注入患者體內。(5)移植后的隨訪:移植后,患者需要接受定期監測和隨訪,以評估治療效果并監測淋巴瘤的復發風險,包括定期對患者進行血生化檢查和影像學檢查、預防和處理感染、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移植后并發癥。利妥昔單抗:術后應用利妥昔單抗注射液(美羅華,生產廠家:F·Hoffman-la羅氏有限公司;批準文號:S20080045),以減少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應和GVHD 的發生。無菌條件下抽取利妥昔單抗,置于無菌、無致熱源的0·9%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使利妥昔單抗的濃度達到1 mg/mL,以375 mg/m2的劑量靜脈滴注,21 d 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給藥4 次。
1·3·1 白細胞介素-12(IL-12)、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表達情況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3 個月、6 個月采集患者的外周靜脈血,對血液標本進行離心處理,使用Ficoll濃度梯度離心法使血液分層,收集上層血漿,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漿中TGF-β、IL-12 的表達水平,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的說明書進行。TGF-β 參考范圍:100 ~15 000 pg/mL,IL-12 參考范圍:20 ~50 pg/mL。
1·3·2 臨床療效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及進展(PD)。CR:經治療患者無淋巴瘤殘留,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完全消失,且體內無新的淋巴瘤病灶出現,免疫組化或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淋巴瘤特征性標志物檢測呈陰性;PR:經治療患者的淋巴瘤病灶縮小至少50%,但仍然存在殘余淋巴瘤病灶,免疫組化或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或弱陽性;SD:經治療患者的淋巴瘤病灶大小變化不明顯,免疫組化檢測或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PD:經治療患者的淋巴瘤病灶增大,或出現新的淋巴瘤病灶,免疫組化或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緩解率(RR)=(CR例數+PR例數)/總例數×100%;疾病控制率(DCR)=(CR 例數+PR例數+SD 例數)/總例數×100%。
1·3·3 預后及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的預后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預后指標包括病情復發率及2 年總生存率。
1·3·4 生活質量 以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OL-LC)評估,指標包括軀體功能、物質生活狀態、社會功能,評估時間為治療前后,總分100 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兩組治療前的TGF-β、IL-12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 個月及6 個月,觀察組的TGF-β 較對照組低,IL-12 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TGF-β、IL-12 水平的對比(±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TGF-β、IL-12 水平的對比(±s)
組別 TGF-β(pg/mL) IL-12(ng/L)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 治療后6 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 治療后6 個月觀察組(n=20) 265.58±50.65 148.54±30.98 134.68±26.57 25.77±10.49 38.16±5.52 48.12±5.32對照組(n=20) 265.62±50.73 175.01±30.94 159.71±26.54 25.73±10.56 32.93±5.56 42.55±5.23 t 值 0.003 2.704 2.981 0.012 2.985 3.339 P 值 0.998 0.010 0.003 0.991 0.005 0.002
觀察組的RR、DCR 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的對比[例(%)]
治療后,觀察組的病情復發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對照組低,2 年總生存率更高(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預后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對比[例(%)]
兩組治療前的QOL-LC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QOL-LC 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QOL-LC 評分的對比(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QOL-LC 評分的對比(分,±s)
QOL-LC 評分軀體功能 物質生活狀態 社會功能 總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20) 20.33±3.51 25.37±2.81 22.68±3.61 26.57±2.38 22.54±2.54 25.97±2.08 78.69±7.33 89.71±9.32對照組(n=20) 20.30±3.50 23.02±2.82 22.64±3.68 24.21±2.93 22.50±2.98 23.71±2.33 79.65±7.21 82.03±9.12 t 值 0.027 2.640 0.035 2.796 0.046 3.236 0.418 2.634 P 值 0.979 0.012 0.973 0.008 0.964 0.003 0.679 0.012組別
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是臨床治療DLBCL 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行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前,患者需要接受高劑量化療,使淋巴瘤細胞被有效抑制或消滅[2]。這種高劑量化療可以清除患者體內的惡性淋巴細胞,從而為干細胞移植提供“空位”。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前,還可以采用免疫抑制劑或放療等措施來抑制患者的自身免疫反應,減小移植物被宿主免疫系統排斥的可能性[3]。移植后的造血干細胞會重新分化為各類血細胞,并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統。造血干細胞移植后,新的免疫系統能夠主動識別和攻擊殘留的淋巴瘤細胞,以達到治療淋巴瘤的目的。研究指出,通過干細胞移植,新的造血干細胞內蘊含的免疫細胞(如T 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等)能夠針對淋巴瘤細胞展開攻擊,并引發移植物抗腫瘤效應,從而消滅或抑制淋巴瘤細胞的生長,通過這些機制,有助于清除患者體內殘留的淋巴瘤細胞,預防疾病復發,提高治療效果[4]。利妥昔單抗是一種針對淋巴瘤細胞表面CD20 抗原的抗體,可結合并抑制CD20 陽性淋巴瘤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從而增強化療的效果。利妥昔單抗的使用已被證明可以改善淋巴瘤患者的預后。在一些臨床試驗[5]中,相較于單純化療,采用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治療淋巴瘤后,患者在總體生存率和無疾病進展生存率等方面均表現出更好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TGF-β、IL-12較對照組更優(P<0·05);觀察組的RR、DCR 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病情復發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2 年總生存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QOL-LC 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可見,造血干細胞移植術聯合利妥昔單抗治療DLBCL 效果顯著,能通過免疫調節、增強免疫應答、抑制腫瘤生長等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TGF-β、IL-12 水平,控制病情進展,提升生活質量,且治療的安全性高,極具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