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勇,徐 波,陳 偉,杜薛平
(啟東市中醫院骨傷科,江蘇 南通 226200)
橈骨遠端骨折為骨科常見骨折類型,在前臂骨折中的占比約為72%,多為直接、間接暴力導致,骨折后腕關節功能可受到明顯影響[1]。腕關節靈活性與功能狀態對患者生活質量有顯著影響,如橈骨遠端骨折治療不當,可并發骨關節炎、關節僵硬等,嚴重影響關節功能,故臨床應加以重視[2]。該病治療可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等方案,但老年患者常合并骨質疏松、骨量減少、骨強度降低,且手術可能導致二次損傷,故可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以減少患者損傷[3]。但治療后患者常伴隨關節疼痛與活動受限,骨折愈合時間較長。中醫認為,骨折病機為氣血瘀滯、瘀阻脈絡,故可采用益氣活血之方輔助治療[4]。基于此,本院自擬肢傷1 號方,以2020 年8 月至2022 年10 月收治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106 例為對象,探討了該方聯合手法復位治療的效果。
選擇本院2020 年8 月至2022 年10 月收治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106 例。納入標準:(1)滿足橈骨遠端骨折診斷標準[5];(2)年齡60 歲及以上;(3)屬于閉合性骨折;(4)臨床資料完整;(5)知情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屬于開放性骨折或合并其他嚴重骨折;(2)存在保守治療禁忌證者;(3)近期予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者;(4)合并惡性腫瘤者;(5)既往有精神病史者。以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手法復位組(n=53)和肢傷1 號組(n=53)。手法復位組53 例,男24 例,女29 例;年齡60 ~91 歲,平均(72·23±6·40)歲。肢傷1 號組53 例,男23 例,女30 例;年齡60 ~90 歲,平均(72·58±6·16)歲。兩組基礎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手法復位組給予手法復位治療。所有受試者術前常規閱片,明確骨折分型、移位情況以及是否壓縮等,除去患肢配飾,常規局麻。患者取平臥位或坐位,肘關節屈曲90°,手臂旋前,手心朝下。助手握住患者肘關節,術者雙手拇指按在背側骨折線位置,另四指則放在大小魚際,持續、均勻牽引10 min,結合骨折移位情況,反折約30°,拇指順著骨折移位的反方向開展頂壓復位。復位完成后,予X 線透視,掌傾角、尺偏角分別減少9°、3°以下,橈骨縮短小于5 mm,骨折移位<2 mm,提示達到功能復位標準,即可進行石膏外固定。伸直型骨折將手腕固定為掌屈尺偏位,固定3 周后改為功能位,再予石膏固定3 周。屈曲型則予功能位固定6 周。
肢傷1 號組則在手法復位組基礎上聯合肢傷1 號方加減干預。基本方:桃仁10 g、紅花6 g、當歸10 g、赤芍10 g、生地黃10 g、川芎12 g、乳香6 g、沒藥6 g、防風12 g、黃柏6 g、三七粉3 g、降香6 g、地鱉蟲10 g、甘草6 g。另結合患者病情加減,氣虛甚加黃芪30 g;血瘀化熱加丹參15 g,血瘀重加三七粉5 g。每日1 劑,水煎取汁300 mL,早晚溫服。持續用藥8 周。
(1)臨床療效。臨床治愈:無腫痛、畸形等,對位良好,X 線提示連續骨痂生成,活動受限小于15°;顯效:無腫痛與畸形,對位良好,有連續骨痂,活動受限15 ~30°;有效:輕微畸形,骨折對位尚可,有骨痂生成,活動受限31 ~45°;無效:伴局部疼痛,畸形愈合,活動受限>45°。總有效率=臨床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2)關節活動度。于治療前與治療8 周,使用量角器測量腕關節旋前、旋后、背伸、掌屈、橈偏活動度,并進行對比。(3)骨代謝指標。于治療前、治療8 周采血并分離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骨鈣素(Bone Gla Protein,BGP)、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4)并發癥發生率。統計兩組軟組織感染、關節僵硬、骨不連等并發癥的總發生率,并進行比較。
肢傷1 號組總有效率高于手法復位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腕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肢傷1 號組腕關節旋前、旋后、背伸、掌屈、橈偏活動度均大于手法復位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腕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表2 兩組腕關節活動度比較(°,±s)
掌屈 橈偏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42.35±6.21 47.56±6.84 10.57±3.67 13.26±3.46 42.06±6.17 51.22±6.92 10.65±3.75 15.31±3.53 0.241 2.739 0.111 3.019 0.810 0.007 0.912 0.003組別 例數 旋前 旋后 背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手法復位組 53 76.25±5.47 82.14±4.59 81.31±6.74 85.20±6.22 41.07±3.97 47.86±4.26肢傷1號組 53 75.83±5.59 88.45±5.20 81.14±6.45 89.17±6.35 41.48±4.15 51.34±5.13 t 值 0.391 6.623 0.133 3.252 0.520 3.799 P 值 0.697 0.000 0.895 0.002 0.604 0.000
治療前兩組BGP、AL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肢傷1 號組BGP、ALP 水平均高于手法復位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BGP(μg/L) ALP(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手法復位組 53 3.11±0.57 3.64±0.65 86.95±10.24 101.57±16.31肢傷1 號組 53 3.04±0.54 4.27±0.71 87.14±10.42 126.44±17.27 t 值 0.649 4.765 0.095 7.622 P 值 0.518 0.000 0.925 0.000
肢傷1 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手法復位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橈骨遠端骨折為臨床常見骨折,如治療不當存在畸形愈合風險,對患者生活與工作有明顯不利影響。對本病患者,臨床可予手法復位外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等方式治療,目前臨床仍以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為主要治療方案[6]。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對手腕功能要求較低,只需功能復位即可滿足需求,故只要掌握手法復位要點,并強化外固定管理,功能恢復的難度不大[7]。但治療后容易出現復位丟失、關節活動受限等問題。中醫認為,骨折為骨斷筋傷,氣血失其道,血溢脈外,并積聚在肌膚,可導致局部腫脹[8]。《金匱要略》指出,血不利則為水;《圣濟總錄》中指出,氣血瘀滯疼痛,所傷不得完,所折不得續。基于此可認為,骨折后氣血瘀滯,應活血化瘀,以促進骨折愈合。
在自擬肢傷1 號方中,當歸能活血補血,兼具祛瘀之功;川芎能活血止痛、行氣開郁;地黃可養陰生津、清熱涼血;桃仁活血祛瘀;紅花活血通經、化瘀止痛;赤芍則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乳香、沒藥則可活血止痛、消腫生肌;防風疏風解表、清熱止血;黃柏能清熱燥濕、解毒瀉火;三七粉可活血止血、化瘀定痛;降香能活血理氣、化瘀止痛;地鱉蟲則能破血逐瘀、續筋接骨;配合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藥性,諸藥共使,能活血化瘀、止痛生筋[9-10]。通過加減用藥,則能提高臨床用藥針對性。且該方中多種藥物如桃仁、紅花等能夠改善凝血功能,抑制血栓形成,并加快骨折位置血管新生,可調節鈣磷代謝,提高骨折修復細胞因子水平,進而為骨折的愈合創造良好條件[11]。
本次研究中,肢傷1 號組總有效率高于手法復位組(P<0·05),可見聯用肢傷1 號方能提高骨折治療效果。治療后肢傷1 號組腕關節旋前、旋后、背伸、掌屈、橈偏活動度均大于手法復位組(P<0·05),可見該方能促進腕關節活動度的改善。BGP 為成骨細胞、增生軟骨細胞等合成的蛋白質,能調節骨骼代謝,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維持骨正常礦化;ALP 主要來源于肝臟與骨組織,可參與人體成骨過程,骨折患者因骨質損傷,BGP、ALP 表達明顯下調。本次治療后肢傷1 號組BGP、ALP 水平均高于手法復位組(P<0·05),說明該方可改善骨代謝狀態,有利于新骨生成。原因考慮為,桃仁能改善血流動力學,有利于斷端受氣血濡養,紅花則能促進骨折位置血管新生,聯用能刺激骨代謝指標的表達,地黃能縮短凝血時間,減少再出血,當歸則能促進血紅蛋白、紅細胞生成,這對于促進骨折愈合也有明顯價值[12]。肢傷1 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手法復位組(P<0·05),提示該方能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采用肢傷1 號方加減聯合手法復位治療能提高療效,可提高腕關節活動度,改善骨代謝狀態,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