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帶弟,宋婀娜
(徐州市中醫院肛腸科,江蘇 徐州 221000)
肛周膿腫是指肛管直腸周圍間隙或軟組織發生急性化膿性感染,膿性滲出物積聚形成的膿腫,臨床常見癥狀為肛門周圍持續性疼痛和腫脹[1]。肛周腫脹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但因疾病特點與解剖位置等原因,術后易造成創面感染,且手術操作會引起一定程度的疼痛,術后需將敷料填塞于術區,故患者術后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如創口疼痛、創面水腫、尿潴留等[2]。中藥塌漬可使藥物經肌膚進入臟腑,通過疏通氣機、平衡陰陽,起到疏通腠理、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中藥熏洗常被用于肛周膿腫的治療中,患處可直接與藥物接觸,有利于創面吸收中藥成分,改善病變區域的血運,保持創面清潔,加快康復速度[3]。本研究就中藥塌漬聯合中藥熏洗對肛周膿腫患者術后并發癥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以2022 年4 月至2023 年4 月在我院肛腸科進行手術治療的98 例肛周膿腫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4 版)》中關于肛周膿腫的診斷標準;(2)已接受手術治療;(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障礙、認知障礙;(2)存在免疫功能障礙;(3)存在聽力異常、視力低下或言語障礙。隨機將患者分為常規護理組和中醫護理組,各49 例。常規護理組平均年齡(37·46±5·29)歲,其中男30 例,女19 例;中醫護理組平均年齡(37·83±5·61)歲,其中男31 例,女1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給予常規護理組常規護理,即術前實施健康宣教、完善相關檢查,術后給予心理疏導、病情觀察、飲食指導(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等)、生活指導(排便不可用力過猛等)、每日換藥及肛門清潔指導等常規護理服務。在此基礎上,給予中醫護理組中藥塌漬聯合中藥熏洗干預:自術后第1 d 開始,采用我院自擬的中藥塌漬方進行中藥塌漬,藥方組成:薄荷、蛇床子、乳香、苦參、沒藥、黃柏、白花蛇舌草、金錢草、五倍子、延胡索、地榆炭、白礬、地膚子、虎杖、白鮮皮、防風、金銀花各20 g,川貝母3 g。將這些中藥煎煮成湯劑,150 mL/袋。將紗布浸泡在中藥湯劑中,取出擰至不滴水,覆蓋在肛門傷口處,時間為15~20 min,頻次為每日一次。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不適反應需及時中止。自術后第1 d 開始,對患者進行中藥熏洗,熏洗方使用院內制劑熏洗劑一號(蘇藥制字Z04001626,包含:金錢草、黃柏、虎杖、蒼術等,200 mL/袋),熏洗時間為10 ~15 min/次,每日一次。中藥塌漬與中藥熏洗均持續7 d。
1·3·1 術后尿潴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尿潴留的情況,計算尿潴留發生率并予以組間比較。
1·3·2 護理效果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經護理患者術后疼痛輕微,未出現并發癥;有效:經護理患者術后出現一定程度的疼痛,未出現并發癥;無效:經護理患者術后疼痛強烈,出現并發癥。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3 術后疼痛程度 分別于術后1 d、3 d、7 d 運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的疼痛程度,VAS總分10分,7分及以上說明疼痛劇烈,4~6分說明疼痛較強烈,1~3分提示疼痛輕微,0 分提示無痛。
1·3·4 術后創面水腫程度 分別于術后1 d、3 d、7 d 對兩組患者的創面水腫程度進行評分,創面鄰近區域明顯隆突,皮膚顏色變化較大,記3 分;創面鄰近區域明顯隆突,皮膚顏色有變化,記2 分;創面鄰近區域稍微隆突,皮膚顏色改變不明顯,記1 分;創面鄰近區域未隆突,皮膚顏色無改變,記0 分。
1·3·5 患者好評率 術后7 d 采用醫院自制的好評率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的好評率,總分100 分,包括好評(90分以上)、中評(60 ~90 分)、差評(60 分以下)。好評率=(總例數-差評例數)/總例數×100%。
中醫護理組的術后尿潴留發生率為10·20%,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的30·61%,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尿潴留發生率的對比
中醫護理組的護理總有效率為95·92%,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的81·63%,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效果的對比[例(%)]
中醫護理組術后1 d、3 d、7 d 的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P<0·01。詳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7 d 內VAS 評分的對比(分,±s)

表3 兩組術后7 d 內VAS 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VAS 評分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常規護理組(n=49) 6.47±0.96 5.51±0.79 4.26±0.63中醫護理組(n=49) 5.58±0.82 4.42±0.68 3.15±0.57 t 值 4.935 7.320 9.146 P 值 <0.001 <0.001 <0.001
中醫護理組術后1 d、3 d、7 d 的創面水腫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P<0·01。中醫護理組的患者好評率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創面水腫評分及患者好評率的對比
肛周膿腫在臨床肛腸科較為常見,任何年齡均可發病,高發年齡段為20 ~60 歲,其中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4]。肛周膿腫主要表現為肛門周圍出現硬結或腫塊,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腫塊鄰近區域會出現紅腫、疼痛加劇等[5]。肛周膿腫一般需要采用手術治療,但術后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如創面水腫、創口疼痛、尿潴留等[6]。故加強肛周膿腫患者的術后管理,減輕疼痛程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常規護理主要是對患者采取基礎護理措施,能夠滿足其基本護理需求,使其術后創面疼痛、水腫等不適癥狀得到一定緩解。但常規護理缺乏針對性與主動性,導致護理效果一般。中藥塌漬主要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實施辨證論治,合理選擇藥物,以達到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目的。本研究所用的中藥塌漬治療方中,薄荷可疏散風熱、解毒透疹,蛇床子可燥濕祛風、殺蟲止癢,乳香可活血止痛、通經,苦參可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沒藥可消腫生肌、理氣止痛、活血祛瘀,黃柏可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白花蛇舌草可清熱解毒、利濕通淋,金錢草可利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五倍子可斂肺降火、澀腸止瀉、斂汗止血,延胡索可活血行氣、鎮靜止痛,地榆炭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斂瘡,白礬可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地膚子可清熱利濕、祛風止癢,虎杖可利濕退黃、散瘀止痛,白鮮皮可清熱燥濕、祛風止癢,防風可祛風解表、除濕止痛、止痙,金銀花可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止痢,川貝母可散結消癰。全方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解痙止痛、疏通氣血之功。中藥塌漬屬于臨床較為常用的中醫外治法,具有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等優點。中藥熏洗是中藥常用的外治法之一,通過加熱中藥湯劑,利用產生的熱蒸汽直接對患處進行熏蒸,能使中藥的有效成分經由創口被直接吸收,從而溫通肛周局部氣血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使局部抗病能力得到增強,改善及恢復局部功能,并維持創口清潔,減少刺激,加速創面的修復與愈合[7-8]。中藥熏洗還能松弛肛門括約肌,升高局部皮膚溫度,促使毛孔開放,擴張毛細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及創面炎癥的吸收。研究指出,中藥熏洗可使熱力及藥力直接作用于患處,從而達到疏通經絡、清熱解毒及消腫止痛的目的[9]。本研究所用的中藥熏洗方中,金錢草可利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黃柏可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虎杖可利濕退黃、散瘀止痛、清熱解毒,蒼術可燥濕健脾、祛風散寒。諸藥合用,共奏利尿通淋、解毒消腫、散瘀止痛之功。將中藥塌漬與中藥熏洗合用,可發揮協同互補作用,提高藥物療效,并減輕藥物毒副作用,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使氣血通暢,促進患者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醫護理組的術后尿潴留發生率為10·20%,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的30·61%,P<0·05。提示中醫護理組通過中藥塌漬聯合中藥熏洗有效降低了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分析原因為,常規護理組采用的常規護理模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但整體效果欠佳,而中醫護理組采用的中藥塌漬與中藥熏洗制劑均具有溫經通絡、消腫止痛、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減少術后尿潴留等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中,中醫護理組的護理總有效率為95·92%,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的81·63%,P<0·05。提示中藥塌漬聯合中藥熏洗能顯著提升患者的護理效果。分析原因為,中藥塌漬聯合中藥熏洗可發揮藥物協同互補作用,提高藥物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醫護理組術后1 d、3 d、7 d 的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P<0·01。提示中醫護理組通過中藥塌漬聯合中藥熏洗,能顯著緩解術后疼痛。分析原因為,中藥塌漬聯合中藥熏洗可有效發揮消腫止痛的作用,對緩解術后疼痛有確切效果。本研究中,中醫護理組術后1 d、3 d、7 d 的創面水腫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P<0·01;中醫護理組的患者好評率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提示中藥塌漬聯合中藥熏洗能有效減輕術后創面水腫,提升患者好評度。分析原因為,中藥塌漬聯合中藥熏洗具有解毒消腫、散瘀止痛的作用,故能有效減輕術后創面水腫。同時,由于中藥塌漬聯合中藥熏洗能有效減少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緩解術后疼痛并提升療效,故能明顯提升患者好評率。
綜上所述,中藥塌漬聯合中藥熏洗能有效降低肛周膿腫患者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減輕創面水腫,緩解術后疼痛,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