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鈺
〔無錫市惠山區老年病醫院(無錫市惠山區第二人民醫院)血透室,江蘇 無錫 214714〕
伴隨著現階段需要進行血液透析人數的不斷增長,血透室在臨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2]。血透室作為一個工作內容和專業操作較復雜的科室,涉及的知識層面較多,對專業技術的要求也較高[3-4],在血透室護理工作中表現出的風險性也較高。血透室護理中的各類不安全因素將會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故對不安全因素開展分析并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本研究旨在分析血透室護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預防措施,以在未來的臨床工作中更好地降低安全風險。現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選擇2021 年1 月至2023 年8 月在我院血透室接受治療的60 位血透患者,將2021 年1 月至2022年6 月未采取預防措施護理的30 例患者列為參照組,將2022 年7 月至2023 年8 月采取了預防措施護理的30例患者列為試驗組。參照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5 ~75 歲,平均(45·15±6·25)歲;體重40 ~75 kg,平均(56·69±5·53)kg;腎病病程1~10年,平均(5·55±1·52)年。試驗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26 ~75 歲,平均(45·25±6·18)歲;體重41~74 kg,平均(56·65±5·49)kg;腎病病程1~10年,平均(5·62±1·49)年。納入標準:(1)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2)患者年齡25 ~75 歲;(3)接受血液透析時間超過半年;(4)患者處于疾病穩定期;(5)患者意識清晰,可正常溝通;(6)患者愿意參與本次研究;(7)醫院倫理委員會已許可開展本研究。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嚴重感染;(2)患者存在腎臟、肝臟等重要臟器的病變;(3)患者存在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4)患者處于妊娠期、哺乳期。
參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未開展預防措施護理,方法是:保持血透室空氣流通,溫度、濕度適宜,室內整潔,明確患者特點,評估患者疾病狀態,遵醫囑開展血透室常規護理。
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開展預防措施護理,具體操作:(1)環境不安全因素預防措施:合理布置血透室,區分清潔區以及污染區;定期開展血透室細菌學檢測工作,定期進行消毒操作;合理增加通風頻率,控制空氣污染;對一次性醫療物品進行嚴格管控,設置單獨區域放置;充分預防感染現象的發生。(2)設備不安全因素預防措施:定期檢測血透室設備,及時發現設備故障、線路老化等問題,及時開展相應處理;定期培訓設備操作醫務人員,提高設備使用效率和安全性。(3)管理不安全因素預防措施:制定并嚴格實施血透室總體管理規章制度、監督制度、培訓制度、儀器設備操作管理制度等;建立風險控制小組,監督護理工作;定期召開討論會,總結血透室實施工作中出現的不安全因素,討論預防措施,不斷完善預防方案;積極培訓護理人員,提高護理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4)護理人員不安全因素預防措施:重視護理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通過主題培訓會議、新員工帶教指導等提高人員理論知識儲備,鍛煉專業技能操作能力,培養高度的責任意識和細節化的服務態度,并定期開展考核,減少因工作人員自身原因導致的風險事件。(5)患者不安全因素預防措施:護理人員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詳細介紹血液透析疾病知識、相關注意事項、醫囑要求及患者配合的重要性;護理人員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傾聽患者主訴,及時發現患者不良心態,通過音樂療法、心理疏導法等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認同感,提高患者血透治療的依從性和配合度,減少患者自主脫針或出血等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1)不安全事件發生情況:于護理期間記錄兩組患者發生出血、凝血、溶血、感染、跌倒、針頭異常、管路異常等不安全事件的情況,并計算不安全事件發生率。(2)護理滿意度:護理1 個月后參考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評估護理滿意度,由患者及家屬填報評價,劃分為不滿意、比較滿意、十分滿意,總滿意率=(總例數-不滿意例數)/總例數×100%。(3)不安全因素:參考自擬血透室護理不安全因素調查問卷將不安全因素分為環境因素、護理人員因素、患者因素、管理因素、設備因素,分發給60 例參與研究患者及10 位科室護理人員共計70 位人員填寫自身認為對血透室安全最有影響的因素。
本研究使用SPSS 23·0 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為3·33%,低于參照組患者的20·00%(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不安全事件發生率[例(%)]
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為96·67%,高于參照組患者的80·00%(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例(%)]
不安全因素選擇比例由高到低分別為:護理人員因素、管理因素、設備因素、患者因素、環境因素,見表3。

表3 不安全因素分析[例(%)]
針對血液中毒、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等患者群體給予血液透析治療可有效幫助患者清除血液毒素、減輕腎臟負擔,進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延長患者生存期[6-7]。但血液透析對各項治療條件要求較嚴格,且涉及的治療儀器設備較為繁雜,引發不良事件的概率較大[8]。故在血透室護理工作中應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研究結果顯示,血透室護理中不安全因素選擇比例由高到低分別為:護理人員因素、管理因素、設備因素、患者因素、環境因素。具體不安全因素內容分析:(1)護理人員因素:護理人員若存在護理經驗較不足、操作技能較欠缺、理論知識儲備較薄弱、責任意識、安全防范意識與法律意識較欠缺等問題,將無法及時識別風險并開展安全預防措施,易造成血透室不良事件發生[9]。(2)管理因素:血透室護理工作強度較大、節奏較快,工作分配若不均勻,護理人員易因工作強度和壓力過大而出現工作失誤。加之若血透室安全管理制度、護理工作監督制度、培訓制度未落實,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良事件發生概率[10]。(3)設備因素:血透室與其他常規科室相比精密儀器較多,電路、水路較為復雜,發生水災或火災的風險更高。加之血透室設備器械等操作難度較大,護理人員若專業技能水平有限,容易增加器械故障發生風險,增加安全隱患,并影響患者治療效果[11]。(4)患者因素:主要表現為遵醫行為及配合度較差,可能會出現自行拔針等不安全行為,影響預期的血透治療效果。(5)環境因素:血透室環境布局不合理,患者發生撞傷、跌傷甚至墜落的概率將大幅提高,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醫患矛盾[12-14]。
在本研究中,參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未開展預防措施護理,而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開展了預防措施護理,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為3·33%,低于參照組患者的20·00%(P<0·05);提示在血透室護理工作中針對護理人員、管理、設備、患者、環境等因素實施預防措施護理能有效降低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概率,更好地確保透析治療的安全性。本研究還顯示,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為96·67%,高于參照組患者的80·00%(P<0·05),提示預防措施護理能幫助優化護理服務,深化護理內涵,促使護理工作得到患者及家屬的認可,提升護理工作滿意率。
綜上所述,血透室護理中不安全因素主要體現在護理人員因素、管理因素、設備因素、患者因素、環境因素等方面,應針對以上因素開展預防措施護理,進一步降低血透室不安全事件發生風險,優化護理服務,提高護理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