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羽 圖/朱慧奇提供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講師朱慧奇
如今的環境保護,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保護外在干凈樣貌,而是要結合未來的發展和國家對資源的利用率提出保護的方法。面對當下環境問題的嚴峻形勢,國家在多年前就開始呼吁保護環境,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說法,這在實踐之前需要大量的知識作為支撐。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需要傳道解惑并用自己的畢生所學造福國家。
2011 年本科畢業于南京河海大學的水文水資源學院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朱慧奇,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院深造,在2012 年順利獲得碩士學位。
大學期間,朱慧奇經常外出參觀每一座城市的景觀設計,了解景觀背后的歷史,同時完成了以一些項目為基礎的設計類學習。她了解了每一個景觀從設計到施工再到落成,需要長達一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這些經歷是朱慧奇在書本上、在校園里體會不到的,只有自己親自去調研、學習,才能深知其中面臨的種種問題。研究生期間,國外的設計與國內的設計南轅北轍,她明白自己需要學習大量知識,也需要更多實踐。在校期間積極參加實踐活動,積累的大量專業基礎知識讓她在實踐時能游刃有余地運用所學內容與實踐相結合。
研究生畢業后,朱慧奇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選擇了她一直熱愛的教育事業,不僅能夠給學生傳授知識,也能夠專研于環境與發展,為國家的環境發展獻一份力。她開始在南開大學濱海學院環境設計專業任教,與自己的學生打成一片,帶領他們在這個領域上越走越遠。在大學她所帶的課程有植物與園林設計、景觀規劃與設計、景觀生態學/土地規劃設計、生態景觀規劃與設計、生態環境評估指標體系等。每一節課她都認真對待,講解基礎的專業知識,結合自己的所學所看讓學生感受每一處環境的“奧妙”。在教學方法上采用項目式、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式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綜合實踐能力,實現課堂教學與未來工作崗位間的 “短距離接軌”,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她還鼓勵學生多去參觀國內外著名的景觀園林設計,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鑒賞它,帶著問題去思考。近年來,不少環境設計學科專業的專業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導致一些研究方向提出的是無根之疑問。因此專業學科素質的培養更為迫切和重要。朱慧奇用自己的方法教導學生怎么去學習這門專業,熱愛自己挑選的專業,并用一生去專研它。
朱慧奇多年學習和從事城市設計、生態景觀規劃與設計、景觀生態學、城市雨洪管理、低影響開發、海綿城市設計等授課領域。她與學生教學相長,不斷提升數據處理、數學建模和時空分析的能力,并且熟練操作ArcGIS、Photoshop、CAD、Sketchup、Lumion 等軟件。這是作為環境與設計專業必備的技能,她嚴格要求學生要熟練掌握這些軟件,不能讓軟件的使用影響了自己的效率。
作為一名講師,朱慧奇認真教學,在閑暇時間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并且還參與國家多個關于環境設計和治理的項目。她發表的《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應用》、《基于生態水利的海綿城市設計原則》和《海綿城市理論的城市水環境修復研究》等有關海綿城市營造的前沿性論文刊登在國內知名學術期刊上,此外還發表了有關神經網絡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Application of Chaos Ant Colony Neural Network in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和《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ealth quality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分別被IEEE 與SCI 收錄。每一座城市發展至今,都有因最初工業化的發展不注意環境治理造成的環境問題,所以在朱慧奇的學術論文中,基于問題,提出了相關見解以及解決的方案。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每一篇學術論文的背后都是大量的資料閱讀、長時間的實地走訪,才能根據現實提出自己的見解,為專業治理環境的人提供解決方案。
作為一名環境發展專業的資深人士,朱慧奇受邀參與多項與環境相關的項目。如無錫宜興渚山盆地地址考察、玄武湖水污染評價、上海蘇州河污染治理現狀調查、常州市武進區卜戈鎮規劃、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規劃等。每一個項目,前期都要先了解項目的背景意義,然后進行網絡調研查閱相關資料,如當地的歷史人文特征,存在的問題、氣候條件、當地建筑環境特質等。接著要清晰地了解項目主題,并結合場地情況,做有針對性的的調研,例如位置關系、交通關系、功能性用地特征等。其中,場地調查需關注的要點有:場地資料的獲得方式,場地分析的作用,為立意提供主題線索,為功能確定提供依據,為植物設計提供參考、設計結合自然,珍惜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因地借景,充分利用場地內外景觀要素、感受場地所處空間,發現場地資源,并加以利用等。
在得到大量關于場地的文字、數據、圖像等基礎調研資料之后,需要依據項目主題進行資料整合,將得到的最終數據通過圖像化進一步提煉和整理,依此提出主要設計問題,具體結合場地的限制條件與發展潛力,再進行中期及后期的設計。朱慧奇團隊尊重并延續場所精神,重視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認識和理解場地特征的一個基本目的之一,在歷史的發展變化過程中,保持和延續場所精神。她很榮幸自己能夠參與到每一個項目當中,并以自己畢生的所學用到這樣重要的項目當中,為國家的環境治理獻一份力,這也是她一直潛心鉆研的意義。
朱慧奇認為學校是一個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的培養,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研究工作并以身作則,學生也需要認真鉆研,力求學問。作為師者,傳道解惑也,作為工匠,設計并打造實用與環保一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