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任麗娟

1 馬燒餐廳弧形吧臺
淀川建筑事務所DCDSAA
是專業性的設計機構,致力于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研究及實施。對材料的研究與善用,是建筑、室內及景觀設計創新的重要途徑,從而平衡建筑、室內與自然的關系,也是對歷史、文化、自然和光的尊重,更加現代化、多元化、商業化、對創新更加具有獨特性和開放性。

王皓
創意總監,DCDSAA 淀川建筑事務所、 DCDSTUDIO 淀川設計事務所創始人兼總設計師,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建筑系,以“意境東方,匠心美學”的設計品牌理念,創作出一套具有東方文化底蘊與現代國際內涵相結合的語境,完成并發表了諸多匠心獨運的設計作品。

2 筒倉平面設計圖
項目地點:上海云間糧倉
項目業主:馬燒炙酒樂團隊
建筑面積:266 m2
設計公司:淀川建筑事務所DCDSAA
設計范圍:建筑改造、室內設計、軟裝設計
主持建筑師:王皓
設計團隊:袁鄭亮、唐超、徐大明
設計時間:2023.5
建成時間:2023.8
施工單位:上海愛易坊工程裝飾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上海馳加照明
家具定制:杭州住工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主要材料:石材、鋼板、木飾面、玻璃、金屬、肌理漆
項目攝影:吳清山
內容策劃:意料文化

1 餐廳及筒倉外觀
在美食的江湖中,一餐一食均值得精心準備,而籌備一間承載美食至味及文化記憶的創意餐廳,更需要挖掘美食背后的場景內涵。
淀川建筑事務所DCDSAA 接到馬燒創意餐廳經營者的委托,對松江云間糧倉的筒倉進行設計改造,將原本廢棄的糧食倉儲用房投入餐廳運營。設計伊始,了解餐廳的前世今生則有助于場景編輯的豐富性及完整度。
“我喜歡廢墟,因為它留下的雖然不是完整的設計,但卻有明晰的思想,裸露的構造和它的精神。”
——安藤忠雄
松江云間糧倉占地136 畝,有60 余棟倉儲建筑,于20 世紀50 年代年建立,云間糧倉文化創意園區前生是上世紀的松江糧食倉庫及工廠,承載了特殊的工業歷史記憶,歷經了繁盛到衰落,如今,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遵循修舊如舊的更新改造,園區重新成為了城市活力新據點。
餐廳位于云間糧倉高24 m、直徑5.5 m 八大筒倉的底層,八大糧倉赫然矗立在園區中心位置,筒壁的麥田守望者巨型涂鴉蘊含松江大米航天育種主題。這處占據3 間筒倉的創意餐廳,呈現城市更新下的美食江湖一隅。
場景作為一道無法取代的“佐味”,使得美食的韻味多了文化的層次感。業主對于餐廳的構想始于情懷、落到經營,在設計之初對餐廳設計提出了兩點主要訴求:一方面希望回應糧倉外觀的麥田守望者涂鴉主題,作為一種群體記憶的保留,另一方面也對于客人就餐體驗及座位率提出了平衡需求。
在此基礎上,設計針對經營者的顯性訴求以及場地天然屬性進行策略回應。在解讀場所精神的內生動力上,設計者并非因循守舊的騰挪使用原始素材,而是在尺度與空間,材料與氛圍上進行扣題的編輯、整合、保留、介入。
尺度是決定空間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在馬燒餐廳整個設計中,包含了立面、卡座區、筒倉、吧臺以及餐廚區,盡管外觀辨識度最為顯著,設計者仍選擇從內到外進行推敲重構。筒倉是糧食倉儲的內核,內部空間還保留了漏斗狀的米倉出口,作為記憶留存的結構,也作為布局以及燈光布置的尺度支撐。
外擺部分被包納成為室內的一部分,設置7處卡座,靠窗布置。筒倉中分別設置吧臺區、散座區以及大小包間,吧臺區餐桌呈弧線型,圍出客人行走、就餐以及布餐區。吧臺區連接大包間以及散座區,在筒倉之間的過渡空間也被充分設計,作為小包間、洗手臺、衛生間以及裝飾陳設,整體空間區隔分明,形成了連貫且獨立的流線。
外觀采用連續的窄開窗方式,內部就餐可適當的感受到被照拂,外部視角則產生向內探究的好奇心,吸引人們前來就餐打卡。較收攏的開窗尺度,更加利于內外客人擁有各自的獨立性,外部等候區還設置了露營座椅,將等候的時間轉換為休憩的愉悅。
不破不立。筒倉口原本破損嚴重,不甚美觀,設計師對筒倉的外觀進行剝離打磨,裸露原始狀態,并以獨特肌理漆覆蓋原表面,使之呈現既粗糲又細膩的質感。
在筒倉內就餐的確是獨具一格的體驗。流線型燈光搭配半弧形門窗,裸露筒倉搭配舒適桌椅,工業氣息搭配創意餐食,在不經意間,思緒、視覺以及味蕾均獲得了多層次的沖擊。
門窗的開洞方式,與外觀呈現設計語言的一致性,弧形語言的柔模糊了工業中的剛硬,調性從而發生了柔和的偏移,使得就餐空間更具有親和力。在門窗、地面、墻體以及筒倉等邊緣位置,設計師特地為燈線預留位置,光線從邊緣處滲透而出,以線條去強調筒倉的立體空間,具有科技未來的微妙氛圍。
在一期一會的就餐中,美食在獨特的場景中得以提味,盡管一餐與親友相聚的時光短暫,美食場景記憶卻能夠在往后不斷翻涌,而這也是設計師希望能夠體現的空間要義之一。

1 餐廳燈光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