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任麗娟

1 傍晚時刻的 “黑金版” 運河匯
蘑菇云設計工作室 SUPERCLOUD STUDIO
于2010 年在上海創立,是一家致力于創造有獨特辨識度及可持續性空間的設計事務所。專業從事建筑空間改造、室內設計、軟裝設計、家具設計、藝術策劃和相關執行工作,為業主全程提供專業全面的室內設計服務。多元跨界、具備未來感的創意解決方案一直是團隊專注和努力的方向。

徐迅君
蘑菇云設計工作室創始合伙人、主創設計師,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BIAD 學院室內設計碩士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建筑學室內設計方向學士。曾擔任美國NBBJ 資深室內設計師、上海馬達思班室內設計主管。

王瑩輝
蘑菇云設計工作室創始合伙人、主創設計師。內蒙古師大國際設計藝術學院學士學位。曾擔任上海MADA s.p.a.m.室內主管、集合設計(上海)室內主管、美國MRMADA 設計事務所高級設計師。

楊育青
蘑菇云設計工作室合伙人、項目主管。合肥工業大學室內設計學士。曾擔任馬來西亞群師設計高級設計師、上海平方國際建筑設計高級設計師。
類型: 工業遺存改造、城市更新、商業公共空間
地點: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塘南路120 號
業主:無錫華僑城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無錫地鐵置業、江蘇古運河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建設方:無錫兆禾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商業顧問:德建合景(上海)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面積:2400 m2(一號廠房)、3000 m2(三號廠房)
項目完成時間:2023.2
室內空間設計:蘑菇云設計工作室(徐迅君、張旭東、徐聰、張智斌、邵俐、楊勝會)
照明設計:麓米照明Lumia Lab(龐磊、鄭嘉豪)
一號廠房空間裝置+多媒體內容:協作派對
規劃與建筑設計:深圳華匯設計
景觀設計:Lab D+H 上海事務所
泛光設計:中國聯合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及室內標識設計:良相設計
材料: 水泥漆、金屬板、金屬網、軟膜天花、無機磨石、再生水泥板、亞克力板耐候鋼板、夾膠玻璃
攝影:劉明希、張超、岸木攝影IAM 、阿森(一畝片場)

1 運河匯鳥瞰視角
無錫地處長江以南,水網縱橫,京杭大運河自北向南穿城而過,東路支流為江南古運河。從有運河開始,無錫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設市、以河為生,形成了獨特的江南運河水鄉文化。作為近代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無錫也被譽為“百年工商城”,百余年的工業發展史,留下了各類工業建筑,這些老廠和老廠房,共同孕育了無錫堅守實業的城市基因。
無錫鋼廠(錫鋼集團)前身為無錫鋼鐵廠,始建于1958 年6 月,原址在無錫南門外的塘南路124 號,以生產特殊鋼為主業,在搬遷到靖江之前,一直是無錫舉足輕重的產業地標企業。對于本地人來說,尤其是出生于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無錫人,古運河畔的錫鋼承載著城市發展的重要記憶。
2007 年11 月,錫鋼簽約整體搬遷至長江北岸的泰州市靖江開發區。2019 年拍攝的現場照片中,遺存的廠房構架佇立在古運河旁的一片荒蕪中,依稀可勾勒出當年的工廠規模和體量。
2020 年起,無錫華僑城正式啟動了錫鋼工業遺存改造,以古運河為中軸、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為中心,原有一號以及三號廠房的主體部分被保留,產業老地標變身為文旅新地標— 無錫運河匯。
運河匯在新與舊、傳統與現代、過去與未來之間,打造了一份獨特的文化生活樣本,成為集文化、商務、零售、餐飲、休閑為一體的城市文化客廳。
蘑菇云團隊負責遺存部分一號及三號廠房的室內空間設計,輸出了多維度和多專業協作整合的空間提案,讓廢舊的工業遺產激發出更具開放性的使用場景和潛能,在這個城市級別的“文化山谷”中創造出屬于每個人的城市劇場。

4 一號廠房:電子運河在物理空間中的打穿和延伸
一號廠房是運河匯的“鋼鐵發動器”,承載了整個項目對外發布和接待的功能。招商、洽談、展示、發布會、藝術個展等都在這個平臺震撼呈現,為城市和藝術發聲,持續不斷地輸出創意和能量。
蘑菇云團隊和協作派對一起,用室內空間、裝置、多媒體等一系列手法,解構和重新定義了一號廠房的最終呈現。
空間設計團隊蘑菇云著重梳理了廠房內部的交通流線,用一組盤旋而上的鋼構樓梯,打穿和連接了不同樓層和桁車的路徑。桁車的盡端設置了可360°旋轉的“雙層表皮”LED 屏幕,動與靜的內容及場景可自由切換,賦予空間更多的開合組合及表現力。行人入口到水岸中軸流線也被一組地磚屏打通,和樓梯中間的豎向屏聯動,形成立體的可變空間媒介。
跨媒體創作團隊協作派對,負責了一號廠房的空間裝置及多媒體內容設計。因為整個建筑有“運河”這個主題,協作派對取了運河和水流的意向去構建室內的多媒體裝置,似徐徐引入運河之水,開鑿出一條建筑內部的“電子河流”— 兩個分別在水平和豎直方向上貫穿整個鋼廠天、地和中軸線的屏幕就此誕生。它們一個呈倒T 型,一個為長方形;一個貫穿了建筑地面的首尾,一個則是從地板升向天花板。虛擬的河水在地上流淌,又同時從地面逆流而上,在超現實感中流向天上。
三號廠房橫跨200 多米,集聚了一系列復雜多元的商業和公共活動生態組合。第一次來這兒的人會迷失在層層疊疊的尺度變化空間中,橫向水泥遮陽板濾出層層陣列式光影,人置身其中的超尺度感受,是運河匯集群建筑中最具辨識度的存在。
運河匯打造的是多元化的“文化山谷”城市更新理念,設計師將三號廠房視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城市劇場”。空間、道具、裝置、人物成為舞臺上的一員,公眾、城市、藝術、夢想,漸次鋪展開一段屬于三號廠房的城市劇場旅程。觀眾進入的路徑不是單向的,而是一個敞開、開放的探索過程。觀眾在“山谷”中漫游的同時,也走在去往不同劇場的路上。
設計師給廠房的人流交通部分作了進一步的升級,強化了觀眾在“小劇場間”間漫游的沉浸感。“城市劇場”入口的大臺階,縱貫“山谷”的城市步道,穿梭在劇場間的盤旋樓梯— 城市和劇場,文化和生活緊緊交融在一起。
照明設計團隊麓米照明在整體空間形式劇本的基礎上,從工業化元素的細部出發,用一系列線性和陣列的組合策略,連接了不同空間的氣氛起伏。

3 三號廠房:照明設計細部: 暖色燈管材料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