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羽天 王 濤 朱利光 馮慶成
學徒制是指在在近代以前徒弟跟隨師父在工作地共同勞動,在勞動過程中經過師父的指導完成專業知識的流傳,這是一種情景性很高的學習方式。在知網數據庫中以關鍵詞“現代學徒制”進行搜索,以二十一世紀至2023 年8 月15 日為時間段,現代學徒制的相關文獻約1.27 萬篇,其中博士論文9 篇,碩士論文178 篇,CSSCI 核心146 篇,北大核心912 篇,學術期刊1.05 萬篇,會議論文147 篇。自二十一世紀初到2009 年的這幾年里,共計44 條。2010 年到2014 年,總共有325 篇文獻,呈現明細上升趨勢。2015 年和2019 年期間發文量陡然上升,2019 年到達頂點,發文量高達1982 篇,體現了期間研究的迅速發展趨勢,現代學徒制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點。2020 年和2023 年發文量成明顯下降趨勢,2023 年僅為232 篇文章刊發,呈現近8 年最低點,如圖1 所示。

圖1 發文量趨勢(來源:作者自繪)
數據顯示出我國對于現代學徒制的研究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十年內是很少有研究者涉獵相關方向的研究,在2011 年之后研究者對相關方面的研究開始增多,在2014 年國家總理李克強指出了現代學徒制的內涵與要義并且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之后,研究者對于現代學徒制的研究開始增多,研究內容更加深入[1]。
國內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研究者大多集中于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中,2014 年天津大學田勇博士的論文《基于有效目標的中國建筑教育培養模式的研究》,對建筑教育培養建筑教育的思路、方法、西方建筑教育歷史沿革進行了梳理,并中國近代建筑教育進行了回顧,從宏觀的角度探討了教育模式、培養目標等問題。從社會維度、建筑維度、技術維度這3 個方面對教育資源、設計資源、材料技術提出了深入淺出的建議與長遠規劃[2]。
2020 年吳美瓊等在《住宅與房地產》期刊發表了《“訂單班”到“現代學徒制班”的診改之路探索—以高職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為例》一文,文章列舉了現代學徒制班的申請、運行、招生、課程建設、校企合作等案例,總結了“訂單班”到“現代學徒制班”的診改之路[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李建中碩士畢業論文《高職建筑類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設置研究》,作者在文章梳理了國內建筑類人才培養的4 種模式:訂單式、2+1 式、雙證書、項目中心培養,分析了我國建筑類專業發展、就業等現狀,提出了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如表1 所示。同時,總結了國外建筑類專業“雙元制”“MES”“TAFE”“三明治”“產學合作”“CBE”等人才培養模式如表2 所示,同時還對比了國內建筑專業外發展的優劣勢,并提出了建議與展望[4]。

表1 國內建筑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表2 國外建筑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國外對于現代學徒制的研究比較深刻的分別是德國、英國和澳大利亞這3 個國家。他們對于現代學徒制的研究方向大多圍繞對于現有的學徒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式的人才培養這2 個方面。
德國的“雙元制”是一種學校和企業共同合作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培養的任務由企業和學校一起負責。學生在學校作為一個學生的身份的同時,也是作為企業的員工。學校負責傳授理論知識,而企業則是負責在實訓中傳遞給學生以經驗[5]。
英國是歐美等發達國家中教育模式較為先進的國家,英國的現代學徒制則是使用“三明治”的方式,就是學徒在學校學習專業的理論,再由企業在實際操作中進行實際教學。這樣可有效的將實踐與學習相結合。在“三明治”的操作模式下,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大幅度的提高專業性的知識,其專業水平也能夠得到有效提高。這一模式為英國提供了許多的專業性人才,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能力,保障了學校的就業率[6]。目前而言,世界上的現代學徒制都有著政府、行業、企業等相關方面的廣泛支持,其操作方式也越發的成熟和規范化,也獲得了社會面的廣泛重視。
建筑裝飾行業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由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化分工的需要,從建筑行業中分離出來的新型的行業。經過近20 余年的高速發展,已成為一個從業人數眾多、產業從業人員收入較高、產業關聯度較高、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的行業。
在計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時期,在我國沒有專門的建筑裝飾工程產業,其相關業務,例如成本核算等一系列產業是被歸納至建筑業的規范當中被進行核算。這是結合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按勞分配普惠住房而確定的[7]。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對外界的開放程度較低,人們多注重建筑的實用性,用于全球范圍內的商務和辦公設備的大型公用建筑大多“重使用功能,輕裝飾裝潢”的情況。另外,城鎮居民住房實行實物分配制度,普通居民得到的只有房屋的使用權,并不擁有產權,在這樣的體制和分配制度下,建筑裝飾工程這一專業是沒有辦法得到形成并且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再加上當時工資水平低,企業裝修保障性住房居民經濟發展標準的支付潛力也很弱,這使得被包含在建筑業中無法分化是必然的。
1980 年之后,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個人收入的提高,人們的審美要求得到提高,人們在對自己住宅的裝飾裝配之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對裝飾裝修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住宅裝飾裝修行業應運而生。1984 年9 月,經歷我國建設部的批準同意下,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成立,這標志著我國的建筑裝飾行業的正式誕生。在我們國家,建筑裝飾行業和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前景已經達到了十分迅猛,并且勢頭有很大的發展。其主要體現在1994 年到2000 年,這6 年內建筑裝飾行業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進入“十五”期間,建筑裝飾行業依舊保持著高速、穩定的發展情景。到2004 年時,建筑裝飾行業的產值已經近9000 億元的產業規模[8]。
中國改革開放20 多年,我們國家建筑裝飾行業在借鑒和吸收國外建筑裝飾行業的設計理念和管理水平的同時,也在努力學習西方的相關專業理念和基礎知識。在滿足我們國家建筑裝飾行業的需要的過程中,其行業的規模也正在逐步的發展和擴大。到2004 年初,建筑裝飾行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約25 萬家,從業人員1500 萬。此外,從事規模較大的公共建筑裝飾裝修工程的生產型企業5 萬多家,其中以生產型企業為主的房建4000 家,占上下游企業數量的20%以上。產業鏈上的企業,從業人員約600 萬人,占行業從業人員總數的40%,工程設計和施工質量控制人員普遍超過70 萬人;從事一般住宅裝修的生產型企業近2 萬家,占行業的40%。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總數不足80%,行業從業人員近900 萬人,占全行業準從業人員總數的60%。此外,一般有30 萬室內裝飾設計師、施工質量控制及相關管理人員約70 萬人。2004 年至今,建筑裝飾工程行業的發展勢頭依舊在保持著高速發展[9]。
傳統學徒制是我國人才培養的傳統方式,是在古代長期延續和盛行的一種選擇性較強的教育模式,在我們國家古代職業教育發展史上占有中心地位。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培養的是與工作體系構建密切有所關聯關系的高技能、實用型高級人才,為我們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工匠大師。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經歷了長子傳承制、名師傳授制、行會市場監督制的發展過程。自從人類社會經歷了工業革命之后,雖然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育模式逐漸占據社會上的職業教育模式主體,但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個體和規模相對較小的傳統學徒制教育并未消失。
傳統人才培養方式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工藝傳承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從一些特殊行業來看,它甚至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唯一形式[10]。可為當前現代學徒制試點的發展提供參考,具備較高的市場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
近10 年,面對我們國家教育院校勞動力成本上升和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雙重反作用力的現狀,要求職業學校教育的學生應具備較好的專業自主研究和創新能力。職業學校培養的高級管理人才,既要滿足制造企業技術比較崗位的要求,又要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具體要求。為進一步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國家在相關政策法規中出臺了補救措施。職業學校要在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指導下,積極探索素質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思維創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開展較好的專業教學體系改革,使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相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最大特點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深化。“現代學徒制”是職業學校在工學結合背景下,為培養優秀的職業型技術人才的過程中摸索出的一套良好理論制度。職業學校針對市場需求和專業設置相應的專業課,用以培養職業素養強,工作經驗豐富的人才。
企業對于人才的培養方式主要包括:第1,內部培訓。一些工作技能的傳授可以交給內部人員進行傳授。對于專業的技術型人才而言,他們往往在專業技術方面具有很多長處,在管理方面,如果企業預算允許,一般會對這類人才進行領導和管理能力的培訓,為企業培養出一批工作經驗豐富的核心干部。第2,外部培訓。企業會邀請一些專業的培訓老師,給需要提升自身能力的員工進行知識和技能培訓。第3,在線培訓。企業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對員工進行在線的培訓,讓員工隨時隨地可以參與。
建筑裝飾工程技術一門是實踐性高、應用型強、變化性快的專業體系,現代學徒制通過傳統師徒制、校企合作、企業教育3 個方面有效的促進專業教育的發展,推薦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師資整體素質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提高與建筑業市場的方向應保持緊密,防止教學滯后于市場需求。同時,也對專業的課程結構、硬件設施、校政企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