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小勇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提供了科學指引,為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行動指南,也為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表達,是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頁。文藝繁榮是文化昌盛的重要標志,也是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23頁。習近平文化思想更是將文化的作用提高到民族復興與社會發展的高度,明確了文化強國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歷史時期,文藝應與時俱進,“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頁。。而文藝之所以能夠繁榮,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久彌新。如何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為今用、西為中用、吸收轉化、推陳出新,是一個有待突破的關鍵問題。
五千年中華文明給全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始終位居世界強國之列。在科技方面,中國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近代化的開端。在文化方面,隋唐時中外交往空前頻繁,周邊國家大多仿效中國的各項制度,中國文化圈也在這時形成。在交通方面,中國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連接了亞歐各國,促進了各地的交流。在經濟方面,雖然封建經濟的特點是自給自足,但中國古代對世界經濟同樣產生了積極影響,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水稻種植的傳播,極大地促進了其他地區農業的發展,養活了更多的人口。在對外交往方面,鄭和下西洋時倡導“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為亞非國家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準則,對后世影響深遠。以上這些都表明,中華文明有力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和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
五千年連綿不斷的中華文化及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不斷推進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作用。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豐厚養分。作為人類歷史中唯一上千年未曾中斷的文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有自,而且能夠不斷吐故納新,實現自我革新,表現出無比堅韌的生命力,是人民群眾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凝結的智慧結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了許多既符合中華民族歷史實踐又符合當前和未來文化發展需求的寶貴內涵:既包含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等執政觀,也涵蓋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民族文化觀,更囊括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價值觀。五千年的文明創造為藝術創作和生產集聚了充足的物質材料;五千年的歷史故事為藝術內涵和意趣積淀了豐富的加工素材;五千年的倫理道德為藝術審美和價值賦予了高尚的品質性靈;五千年的中華文脈為藝術傳承和創新灌注了強勁的發展動力。時至今日,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寶貴成分依舊是滋養文藝繁榮的重要養分。
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筑了文化主體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第9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在于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這是深入中國人內心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自信來源,構成了中國人區別于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鏡鑒,與人民群眾所共享的傳統價值觀相互融通,必將為文化建設和發展帶來一番新的廣闊空間。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新征程文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闡釋、時代轉化、時代運用,是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1. 要做到把握方向,堅守立場。“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頁。在推動文藝繁榮的過程中,只有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新時代文藝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不斷解決當前文藝領域“有高原無高峰”等一系列發展問題,才能不斷突破已有的邊界,形成更多的文藝發展成果。在推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方向,另一方面要牢牢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在文藝創作和生產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厚資源,充分發揮文藝作品的宣傳教育功能,把弘揚社會正氣、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作為文藝創作和生產的價值追尋。
2. 要做到人民本位,雙效統一。“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9頁。在推動文藝繁榮的過程中,要深刻認識到人民才是社會主義文藝的真正創作者、表現者、服務者、供養者和評判者。這就要求我們在文藝創作和生產中必須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傾聽人民群眾的愿望,尊重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創作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及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例如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展卷人”的視角窺見傳世畫作的創作過程,通過刻畫“織絹人”“磨石人”“制筆人”等生動、立體的工匠形象,鉤沉索隱潛藏于《千里江山圖》之中的人民力量與人文內涵。該作品在習近平總書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同上,第46頁。的指引下,實現“人民山水”的價值追求,歌頌中國人民的執著精神與智慧創造,摘得第十七屆文華獎等一系列獎項和榮譽。作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文藝創作者應當時刻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自覺“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自覺“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頁。
3. 要做到守正創新,匠心傳承。“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0頁。治國理政當如是,文藝創作亦當如是。要通過推動文藝繁榮,在全社會點燃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強大引擎,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斷增強,以滿腔熱忱努力實現文藝創作和生產的新突破,拓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新廣度和新深度,凝結社會主義文藝的新成果。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在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不走樣的基礎上勇敢創新、大膽實踐。繼《只此青綠》后,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與四川省眉山市委宣傳部、眉山市歌舞劇院聯合創作推出現代舞詩劇《詩憶東坡》,與重慶市大足區圍繞大足石刻進行主題舞劇創作,與河北省曲陽縣共同策劃以北宋白釉孩兒枕為基點的舞劇《孩兒枕》,讓文物“活起來”,以“文化+非遺”“文化+時尚”“文化+科技”等多種形式探索創新舞臺藝術創作模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3]參見張妮:《景小勇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打造文化IP,向世界展示中國人的精氣神》,2023年7月17日,https://new.qq.com/rain/a/20230717A00INC00。沒有高質量的創新,就沒有高品質的文藝作品。要實現文藝繁榮的目標,就要求我們把文藝匠心傾注到文藝創作和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中。唯有深沉專注、踏實敬業,堅決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濫造,才能實現守正創新、匠心傳承,不斷推動文藝繁榮。
4. 要做到交流互鑒,講好故事。酒香也怕巷子深,貨好還要勤吆喝。“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頁。,既是黨和國家交付文藝工作者的時代重任,也是每一個文藝工作者應當肩負的使命職責。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淀和凝結了璀璨奪目的偉大文明,又在黨領導下的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創造和催生了輝煌矚目的偉大文化,成為了全人類文明進步事業的重要構成。一方面,這一偉大成就必須而且應當以文藝交流的形式向全世界傳播好、講述好、展現好。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也需要吸納和汲取全世界、全人類的文明智慧,強健中華文化體魄。這既要把全世界優秀文藝工作者和優秀文藝成果請進國門,更要推動中國的優秀文藝工作者和優秀文藝成果走出國門,實現文藝創作和生產的雙向交流、互相借鑒。在這一過程中,廣大文藝工作者不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藝創作和生產本領,更要努力提升掌握全世界優秀文藝成果的本領,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如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自建團之初就承擔著展示中華文化、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的職責使命,從《白毛女》到《荷花舞》《孔雀舞》,再到如今的《只此青綠》,通過一部部精品力作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獨有的神韻和風采,發揮了“文化使節”的獨特作用,成為了中華民族亮麗的“文化名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將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藝術家們的回信精神為指引,積極探索藝術生產的新規律、新模式,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1.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文化引領和價值導向。文藝工作者應以古為鑒,繼承發揚中華文化底蘊;師古不泥,轉化文藝表現形式,賡續中華文化精髓,創造符合時代價值觀念、與世界舞臺相接洽的優秀作品,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相反,如果陷入西方中心論,一味鼓吹西方文化,以西方審美標準作為價值標尺,將國外獎項視為作品最高榮譽,輕視、忽略、貶低中國本土文化,那將是毫無前途可言的。
2. 聚焦表達中國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1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其中包括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既體現在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奮斗業績中,體現在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中,反映在我國文學家藝術家的杰出創造活動中,其核心是愛國主義。時代精神則是以偉大建黨精神奠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其核心是改革創新。與此同時,社會普遍層面的道德建設和家風教育事關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也是中國精神的重要體現和組成部分,也應該成為中國文藝創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此,文藝創作的素材來源主要體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方面,具體支撐是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歷史、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正在進行的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
3. 展現中華審美風范。中華美學精神沉淀著厚重的生命情感,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隱含著中和含蓄的形式要求,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蘊藏著立象盡意的情境追求,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中華美學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中華文化中的色彩、形狀、符號、文字、典籍、工藝、建筑以及特定的意象、題材、人物、形象標志等,都凝結著中華美學精神而形神統一、極具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是藝術創作和藝術創新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文藝創作中,我們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中華審美取向為本位,立足中華文明,提煉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注重文藝表現形式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4. 創新文藝傳播機制。社會的進步與觀念的更新,拓寬了文藝服務對象、創作方式、依存機制的內涵與外延,而文藝作品的傳播媒介和途徑,以及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由此,文藝作品的傳播要打破原有的時空局限和接受模式,主動和現代科技融合、和互聯網融合。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把握受眾的需求、喜好、欣賞習慣和接受方式,不斷進行創新實驗,以提高作品的傳播能力和影響力。通過融媒體和相關途徑建立文藝作品傳播的體制機制框架,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及受眾個人的優勢,提升文藝作品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生產消費的集約化程度。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積極適應市場化發展趨勢,在文創及IP周邊衍生授權、空間場景開發、品牌合作推廣、數字創新、內容改編延展等方面布局發展。如設計推出《只此青綠》133款文創及衍生產品、七萬余份數字藏品,銷售超11萬件,線下銷售額超550萬元,實現對民族品牌的文化賦能與文化品牌的市場化發展,帶動各行業共同探索跨界融合及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之路。
5. 促進文藝交流共享。文藝作為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是推進世界和平發展和人文交流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藝術的創作創新規律;另一方面,也要主動適應文明交流互鑒的規律,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作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一條長遠途徑。“堅持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樣的理念,讓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交相輝映,編織出斑斕絢麗的圖畫,共同消除現實生活中的文化壁壘,共同抵制妨礙人類心靈互動的觀念紕繆,共同打破阻礙人類交往的精神隔閡,讓各種文明和諧共存,讓人人享有文化滋養。”[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34頁。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互鑒互享擘畫了戰略藍圖,充分展現出文藝作品對推進文明交流互鑒的獨特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