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義生 姚樂旗
繼中篇小說《漫水》榮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后,作家王躍文再次深情回望家鄉,推出了最新力作——長篇小說《家山》。該部作品于2022年12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甫一問世便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評論家李敬澤認為《家山》重返時間深處和歷史深處的時候,也一定包含著對這個時代新的關切、新的認識角度、新的眼光。[1]參見何晨:《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詩 王躍文最新長篇小說〈家山〉面世》,《文藝報》2023年1月11日,第4版。的確,在“話語講述的年代”,《家山》以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大事件為時空背景,顯然屬于一部歷史小說;但是,我們絕不可輕視作家“講述話語的年代”,王躍文用“醞釀30年,構思10年,寫作5年”[1]張艾寧、李晶:《王躍文談〈家山〉創作:十年打磨,日日掩泣》,《出版人》2023年第2期,第36頁。來概述《家山》的寫作過程及其所凝聚的心血,而小說從構思寫作到最終出版,也正是國家大力倡導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時段,很明顯它又是新時代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的現代化視野來考量沙灣村的歷史文本。此外,從文學出版的角度而言,《家山》作為中國作家協會推出的“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中第一批入選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側面顯示了《家山》與新時代鄉村振興主題相契合。因此,本文從“鄉土現代性”的研究視角出發,考察《家山》中的“鄉村建設”書寫,深入剖析小說對中國現代歷史上鄉村現代化建設的史詩性呈現背后,所表征出的對此舉措隱含的中國經驗的歸納、總結和反思,繼而發掘出王躍文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的探賾與理性思辨。
近代以來,鄉土世界作為自然村舍的傳統存在形態和自為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主動或被動地納入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遭遇著不斷的變動和重組。[2]參見姚樂旗、彭文忠:《21世紀鄉村小說創業書寫的敘事模式》,《云南社會科學》2023年第4期,第168頁。伴隨中華民族的苦難、鄉村經濟破壞的日益加重和西學東漸的不斷深入,中國知識分子在開眼看世界的過程中不斷覺醒、在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的時代使命感召下,他們日漸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社會的鄉土性和主動改造鄉村社會的必要性,以救濟鄉村、建設鄉村、復興鄉村為目標,前赴后繼地投入到鄉村建設中去。從1904年的“翟城實驗”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陶行知等為代表發起的鄉村建設運動,再到革命根據地建設、土地改革運動,近現代的中國鄉村經歷了深刻變革,也累積了諸多富有中國特色的鄉村現代化建設經驗。雖然有學者論析了民國時期的鄉村建設思潮與當時鄉土文學書寫范型之間的聯系[3]參見黃?。骸睹駠鴷r期鄉村建設思潮與鄉土文學書寫范型》,《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19年第1期,第2頁。,但在“啟蒙”與“革命”雙重變奏的社會思潮影響下,除解放區文學以外,在現代文學史上,真正有較大反響且直接反映20世紀上半葉鄉村建設活動的鄉土小說寥寥無幾。而如葉圣陶的《倪煥之》、柔石的《二月》和師陀的《果園城記》等即使涉及此內容,但也都帶有濃厚的沉郁基調。當代小說中雖在各個時期都有及時回應同時期的鄉村建設活動,如80年代的《平凡的世界》《古船》,90年代的《分享艱難》《年前年后》《九月還鄉》,新世紀以來的《湖光山色》《麥河》《金谷銀山》等,但受言說語境的影響,當代鄉土小說中的歷史敘事也鮮少正面表現中國現代歷史上的鄉村建設,而主要聚焦于“革命”“戰爭”“苦難”“家族”等主題。
可以說,《家山》是百年文學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觀照中國現代歷史上鄉村現代化建設的力作。王躍文為準確還原20世紀上半葉中國傳統鄉土社會歷經的現代性變遷,搜集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方志,鉆研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基層管理制度、水利、教育等,還多次深入田野,實地走訪勘察。他在《家山》中,既以大量的歷史細節記錄了時代革命潮汐對沙灣村陳舊而穩定的生存方式的改造,也描敘了現代知識分子在西方工業文明影響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鄉村重建愿望。
費孝通認為傳統中國鄉村社會的治理模式是“皇權—紳權”并軌的“雙軌政治”,即上層有中央政府,下層有以士紳階層作為管事的自治團體[1]參見費孝通:《中國士紳》,趙旭東、秦志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第68頁。,鄉紳階層在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國家治理體系中是鄉村社會的核心力量。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種超穩定的傳統鄉村秩序結構發生突變,鄉村的話事權出現了轉移。《家山》巧妙地以沙灣村農民協會興起的改變映射和概括了鄉村治理格局的變化。“沙灣是很趕時興的,宣統元年就辦過農會,為頭的是揚高的老爹遠達”[2]王躍文:《家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22年,第11頁。,此時的農會是清政府效法西方,為發展農業而成立的,由士紳階層主導,但“宣統皇帝搞的農會后來成了造他自己反的人”[3]同上,第7頁。。在大革命時期,揚高被推選為農會委員,這一時期的農會則為維系國民革命政府基層政治服務。國共合作發動的大革命,使遠逸、遠達和佑德公等鄉紳退出鄉村政治的舞臺中心,他們作為舊輩所捍衛的世代相承、習以為常的“老規款”也逐漸被破除。佑德公說:“沙灣農會只辦了兩件事,就是準許婦女進祠堂燒香拜祖宗,還說不準女子包尖尖腳?!盵4]王躍文:《家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22年,第73頁。作為國民革命政府的基層組織,農會還承擔著改造習慣勢力、宣傳新思想的任務。在“桃香打官司”的故事中,沙灣村和舒家坪因宗族械斗釀成慘案,桃香擔心丈夫被抵命而走進祠堂開會,后被八抬大轎抬進縣政府打官司?!班l約老爺”桃香能有如此機會和待遇也側面說明了國民革命運動對沙灣村沉疴痼疾的沖決。但鄉下積重難返的包腳觀念,雖上有政策明令禁止,下有像貞一一樣的“新青年”奮力宣傳女子包腳的危害,仍收效甚微。于是縣長派農會召集放腳女子代表,在大街上開“洗腳會”,才革除沙灣村的包腳陋習。王躍文通過農會這一中介性角色勾勒出圍繞在沙灣村周圍的各方力量,繪制了一幅生動的沙灣全景圖,清晰地展現了沙灣村在時代裹挾下的歷史性蛻變,同時也顯示了現代國家權力及其意識形態向傳統鄉土社會的深入以及鄉村宗法權威的式微。
在20世紀初變法維新的時代變革中,清末科舉制度被廢除、新學興起,女性獲得受教育權,讀書人有了留學海外的機會。知識階層“學而優則仕”的直接且明確的前途被阻斷,邁入“告別士紳傳統、尋找新的空間和新的身份、由此探索全新的知識分子道路的歷程”[1]袁紅濤、王光東:《“教育”小說與知識階層的現代轉型——以〈倪煥之〉為中心》,《山東社會科學》2022年第12期,第87頁。。新式知識分子面對內憂外患的民族危難,發出啟蒙的“吶喊”,并積極利用所學投身到“自強”“求富”的救國之路中去?!都疑健防锏男率街R分子不僅在推動民眾接受新思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還以不畏艱難的實干精神致力于鄉村建設。小說中的沙灣村受儒家文化浸淫頗深,有著“耕讀傳家”的傳統。在時代大潮的影響下,舊式鄉紳雖然對新學異常陌生,但在對子女接受新式教育上卻并不十分古板。邵夫、貞一、齊峰等都曾在新式學堂讀書,揚甫、揚圪、揚卿三兄弟還曾留學海外,他們勇擔時代大任,或在政府當差、或加入革命、或救死扶傷……而其中人生選擇最為特殊的要數揚卿。他曾在東洋學習水利專業,但因哥哥們都在外地,所以學成歸來后,只好在家侍奉父母。而當鄉村建設需要他時,他毫不猶豫發揮所學,在縣長李明達的鼓勵下,致力設計、建造紅花溪水庫。揚卿常竹杖芒鞋,躬身在山間田野測量數據,嘔心瀝血繪制地形圖和制定水庫建造方案,并且淡泊名利,不拿縣政府一個銅毫子。最終,紅花溪水庫在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社會動亂等艱難條件下順利建成,使多個村寨的萬余畝田地能夠自流灌溉,變為良田。小說中揚卿這一人物既有新式知識分子開闊的胸襟、運用現代科技改造鄉村的才干,還閃爍著散淡灑脫的名士風范,在品性修養和行事作風上,與王躍文擅寫的理想知識分子官員形象譜系交相輝映,體現了其“從傳統文化中尋求中國人的精神滋養”[2]王躍文:《梅溪湖答客問》,《王躍文文學回憶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0頁。的詩學追求。
除了殫精竭慮為建造紅花溪水庫奔走,揚卿還聯合邵夫、齊峰在沙灣村廢私塾、立新學。在他們看來,科舉制度廢除后,已無設立私塾的必要,在沙灣村開辦新式學堂是順應時勢的應有之義。這些新式知識分子已意識到“踹了古家的薄子”和“救救孩子”的重要性,“救亡圖存之唯一方法惟有灌入兒童腦筋俾適于現代新國民之修養”[3]王躍文:《家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22年,第256頁。,倡導新式教育不單是為了變革陳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最終目的是啟發鄉民理性的覺醒,幫助其脫離愚昧人生,構建現代人格。這是鄉村現代化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更是身處深重災難的民族出路之所在。在揚卿、齊峰和外來的史瑞萍等教師的努力下,從私塾單一的國學教學改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現代式教學,推動了沙灣村民眾精神的改造,培養了如朱克文、修岳、有信等一批具有現代價值理念、能夠切實推動沙灣村現代化建設的“新人”。在鄉村教育方面,沙灣村或許受到當時鄉村建設運動的影響,不僅有別開生面的義務教育,還開展過平民教育和國防教育。但是教識字的成人夜校只維持了不到兩個月,雖然國防教育由具有愛國意識的軍官邵夫親自動員開展,組織過軍事訓練,但等打仗真正需要征兵時,沙灣村立刻陷入混亂,不少村民想方設法推諉,怕自己或孩子上前線。這兩項教育的無疾而終與事倍功半表明了價值觀念的變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歷史合力的結果,同時也說明新式知識分子的改良主義在中國軍閥割據的基本國情下、在新舊交替的時代變局中的軟弱性和不徹底性。無論是新式知識分子利用現代知識改造水利發展農業、發展鄉村學校教育的成功,還是開展理想主義式的平民夜校和國防教育的失敗,這些都是中國鄉村現代化進程在具體實踐中所累積的寶貴經驗。
王躍文憑借鞭辟入里的歷史眼光和知識分子立場,通過沙灣村的鄉村建設映射出20世紀上半葉中國鄉村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經驗,這種經驗形態不僅僅指成就,也包括教訓,還包括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歷程中的一切特殊經歷。[1]參見李培林:《“中國經驗”的內涵和基本要點》,《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11月10日,第3版。新式知識分子熱烈而赤誠地探索鄉村發展的出路,顯現了中華民族在兵連禍結的亂世之中同心御敵、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但是,總體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也基本宣告了民國時期沙灣村鄉村建設的破產。
在對民國鄉村建設破產的反省與批判中,王躍文顯然接續了現代以來鄉土小說的書寫傳統。一方面,《家山》繼承了“五四”以來以魯迅為師的鄉土批判書寫,對沙灣村鄉村建設的失敗進行了淪肌浹髓的全方位總結,對“上不體恤,下不健全。佐治牴牾,胥吏刁頑。鄉紳土劣,民眾愚蠻”[2]王躍文:《家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22年,第192頁。的社會現狀予以深切剖析,嚴厲批判封建禮教和宗法制度的愚昧落后,冷峻深沉地痛斥農民的不覺悟,對民族的“根性”文化進行了透徹反省;但是,王躍文區別于“魯迅傳統”之處在于以知識分子的啟蒙視角“俯視”鄉村的同時,能夠平等地站在農民的立場上,以清晰的自省意識反向思考新式知識分子對農民階級核心利益訴求的忽略。另一方面,《家山》又繼承了以茅盾、丁玲、周立波、趙樹理、柳青等立足政治意識形態的鄉土“史詩”書寫傳統,批判國民政府的專橫跋扈和腐敗無能以及新式知識分子的“幼稚病”,從而揭示出中國現代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解放、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邏輯。在對歷史趨勢的表現中,王躍文跳出了“主題先行”而致小說內容“失真”的窠臼,沒有按照出身、貧富、身份等給人物打上固化的“標簽”,而是從合乎歷史邏輯和人性的角度建構人物,對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也沒有進行臉譜化甚至妖魔化的刻畫。王躍文之所以能夠很好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地揚棄百年來鄉土小說的書寫陋習,得益于他一直堅守的“文學必須真實地反映生活,文學必須對現實和歷史問題作出思考,文學必須擔負起社會責任”[1]王躍文:《現實主義文學的困窘》,《人民政協報》2012年8月27日,轉引自龍永干:《王躍文和他的世界》,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21年,第64頁。的文學觀念。
正如康德所言:“通過一場革命或許很可以實現推翻個人專制以及貪婪心和權勢欲的壓迫,但卻絕不能實現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盵2][德]康德:《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24頁?!都疑健烦?“五四”新文學之精神,以啟蒙視角深刻洞察了封建禮教、宗法制度在傳統鄉土社會中根深蒂固、戕害人性的“吃人”面目和對現代文明的拒斥?,F代文明在沙灣村如此難以扎根生長,既表露了封建勢力的強大,也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在對封建禮教的批判中,《家山》主要通過沙灣村屢禁不止的包腳陋習來反映對女性的迫害。雖然清政府就曾下令禁止女子包腳,但是民間尤其是鄉村,女子包腳的風氣到辛亥革命勝利后都仍未剎住。“鄉約老爺”桃香盡管敢于突破“老規款”進祠堂開會,并發揮自己“四六八句”的語言優勢贏得官司,但封建禮教腐朽落后的觀念已寄植于她的靈魂深處,她不僅常常對自己的一雙大腳感到羞恥和痛恨,還強迫女兒月桂包腳,造成了女兒的腳殘疾,也間接導致了女兒的婚姻悲劇和出家。在對封建宗法制度的批判中,小說開篇就以沙灣村和舒家坪的宗族械斗揭露了宗法制度的殘忍和愚昧。小說中揚高這一人物集中體現了小農意識的自私、狹隘。國民革命政府成立后,作為沙灣村農會的執行委員,揚高身上并沒有多少現代意識,落后的宗族觀念十分強烈。他在家族利益前罔顧是非,帶頭參與宗族械斗,擔心“文武雙全”的朱家超過陳家,反對朱克文回鄉任教,戰時征兵想方設法不讓陳家子弟上前線打仗。辛亥革命以后,現代民主政治并沒有徹底解放舊中國,封建禮教和宗法制度仍作為重要的生存標尺作用于鄉村社會,這既是辛亥革命的失敗,也是民國鄉村建設的失敗。
《家山》賡續 “五四”新文學的“國民性批判”主題,表現了在封建思想觀念長期浸染下農民的麻木、愚昧和短視等劣根性,力透紙背地探討了傳統鄉土社會小農經濟所致使的農村和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鄉村土地私有制的根源性因素。對于封建統治的被推翻、民主政體的建立和新式知識分子不遺余力的啟蒙,多數沙灣村民眾不以為然,鄉村社會基礎板結固化。這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長年累月地鮮少與外界溝通聯系的小生產者已很難剪斷千百年來小農意識的臍帶,他們對社會民主變革十分麻木。青天白日旗已在城里掛了十幾年,他們總是把“總統”喊作“皇帝”,把“縣政府”喊作“縣衙門”,對女子包腳禁令置若罔聞,最后是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觀念恐嚇下、怕在大庭廣眾之中被縣長洗腳才不敢再包腳,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包腳給女性帶來的束縛和殘害。除了對現代文明態度上的冷漠,這些愚昧、短視的農民也沒有“自新”意識,他們接受、衡量變革和行事的準則是從實利主義出發,如放公聽說新政府不招武舉人,氣得掰斷梭鏢把子、在屋里罵娘,悔不該領頭組織農會,朱達望也認為“農會又不發油米,又不發光洋”[1]王躍文:《家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22年,第15頁。。在看不到教識字的夜校和參軍有短期的實際利益回報時,沙灣村民眾立馬退學,并想方設法地逃兵役。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村長陳修根本應是一意修道成仙、無心于俗世的道士,但是他最大的愛好和人生追求卻是存光洋、銅錢和置地。王躍文可謂把傳統中國農民的劣根性和封建觀念的頑固性刻畫得入木三分。但是《家山》對農民的批判并不是單向度的,它也切中要害地體察到了新式知識分子及國民政府所倡導的啟蒙和鄉村建設與底層農民之間的“雙向隔膜”,一方面是愚昧落后的沙灣村農民對立足于改造“鄉”的現代性變革的不認同,另一方面則是新式知識分子及國民政府對他們之于“土”,即對質樸合理的生產生活需求的忽視。所以,朱達望會認為沒有切實改善他們生活的農會沒什么用;本為紓困寬農的“賦從租出”新稅收政策,在佑德公看來減租不減賦是缺乏鄉村生活經驗的幼稚“書呆子”才想出來的。這種“雙向隔膜”引發的錯位對話,可以說是民國鄉村建設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看到了推翻千百年來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對農民階級的壓迫是農民真正獲得解放的物質前提。
總體來說,新式知識分子和國民政府自上而下的啟蒙和鄉村建設,既沒有正確把握國情,看到走改良主義道路是注定要失敗的,也沒有很好地發動群眾參與其中,其所提出的鄉村重建方案更沒有充分地把農民的核心利益放在首位。相反,國家權力向鄉村的不斷滲入,使鄉村社會的自治傳統遭受破壞,很大程度上惡化了國家與農民之間的關系。這些歷史教訓無疑也是20世紀上半葉鄉村現代化建設“中國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都疑健孵r活地表現了國民政府“猛于虎”的苛政,通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歷史邏輯闡釋了國民政府為何傾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何能建立的原因。一方面,國民政府腐敗無能。如縣團防局長馬宗仁為害一方,他怕強盜搶劫,把家中的金銀細軟足足裝了18個鐵桶沉入池塘,后來打撈時見少一個鐵桶,就懷疑誣陷在他家池塘邊賣油糍粑的馬老三,把馬老三折磨致死。更為荒唐的是,馬宗仁引起公憤被殺后,又吸鴉片又賭博的馬朝云接任了縣團防局長;縣政府推行“賦從租出”的新稅收政策,本意想要減輕佃戶的生存壓力,但是大量的賦稅被直接攤派到田主身上,鄉紳們的利益被觸犯,于是遭到鄉紳階層的聯合抵制;沙灣村戰時征壯丁,樂輸委員向遠豐對揚高表示只要賄賂他兩萬法幣就可以免去修岳的兵役。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專橫殘暴,視民眾如草芥。如歷任縣長多數都把“鏟共”作為縣政府第一要務,國民黨不僅殺害共產黨人,還要株連親屬。沙灣村“紅屬”不得不躲到涼水界避難,沒來得及躲的直接被放火燒死;國民黨軍隊不把壯丁當人、生活苛刻,五疤子受不了逃回沙灣村;紅花溪水庫修好后,百姓負擔已經很重,縣政府還要開征水利附捐。而中國共產黨則一心為民,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用佑德公兩籮筐炭,給他一塊光洋,還給抗日家屬發優待證。國民黨罄竹難書的罪惡,也使為人民謀幸福的共產黨越來越得民心。國民黨軍官邵夫轉投共產黨,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共產黨員齊峰在沙灣村振臂一呼,組織成立自衛隊。無道的國民黨政權被推翻,我們從民國鄉村歷史巨變中可以找到其深刻的歷史邏輯。
學者譚桂林指出:“《家山》所寫30年世變,其中之開闔曲微、人情世態,都是作者嘔心瀝血的鄉土想象。雖然作者一再聲稱寫的就是自己的家山,但作者對所寫的沙灣生活,既沒有沈從文式的親歷,也沒有周立波式的親為……歸根到底不過是作者自我的一部心靈史。”[1]譚桂林:《百年變局中的民心之向——評〈家山〉中鄉土想象與歷史敘事的詩學重構》,《中國文學研究》2023年第2期,第205頁。《家山》以史料鉤沉和現實原型為基礎的文學想象,“及物性”和“現場感”俱足,從它對中國現代歷史上傳統鄉土社會變革與重建的史詩性書寫,以及它對民國鄉村建設破產擘肌分理的反省與批判中,不難看出其中蘊含著王躍文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火種和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來推動鄉村現代化建設的歷史觀。
《家山》的超越之處就在于,它繼承鄉土批判和鄉土“史詩”書寫傳統,基于“民族志”敘事,對中國現代鄉村社會的歷史變遷和圍繞在傳統鄉土社會各方力量的評價只是小說的一條明線,小說的暗線則是通過探討鄉村建設的得失成敗,特別是“鄉賢”和“民間”不可忽視的價值,總結中國現代歷史上鄉村建設的中國經驗,為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展開理性思辨與尋路。在《家山》的主體故事之外,還流淌著一條貫穿文本始終的“潛流”?!都疑健焚s續以沈從文為代表的對農耕文明追憶、留戀的鄉土小說書寫范型,致力于發掘沙灣村的風景美、風俗美和風情美,通過探討“鄉賢”和“民間”這二者不可忽視的社會價值,從多元現代性的視野出發,肯定優秀的傳統鄉賢文化和鄉村素樸美德,以及異彩紛呈的地方文化和民間文化,對西方中心主義所倡導的現代化方案的補充、糾偏和反撥,表達了對中國社會長期以來以西方現代化為仿效對象的現代性焦慮,以及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的出路、鄉村社會如何實現“詩意棲居”的探賾,這是中國現代歷史上鄉村建設“中國經驗”的重要內容。
以色列社會學家艾森斯塔特說:“現代性的歷程,最好看作是現代性的多元文化方案、獨特的現代制度模式以及現代社會的不同自我構想不斷發展、形成、構造和重構的一個故事——有關多元現代性的一個故事?!盵1][以]S.N.艾森斯塔特:《反思現代性》,曠新年、王愛松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第14頁。不同國情、不同文化的差異性、特殊性決定了現代化道路必然存在多種模式和多樣的可能性。雖然,自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的鴉片戰爭伊始,中國就走上了探索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但是在西方工業文明的強勢統攝下,中國鄉土文化的“在地性”特質被貶抑和排斥,頻頻遭遇各種勢力的質詢,逐漸淪為西方文明的他者。而改革開放后,一方面,在城鎮化的召喚下,“向城求生”的打工潮使鄉村人口大量地涌向城鎮,鄉村“田土撂荒”“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文化對鄉村文明產生嚴重沖擊。由是,規模巨大的農村人口、顯著的城鄉差距、物質上的脫貧和精神上的滑坡、自然生態的退化,亟需以中國式現代化來破解百余年來鄉村現代化建設的困境。
王躍文清醒地批判了傳統儒家文化的愚昧、落后和狹隘,但他并沒有全盤否定傳統文化?!都疑健防锏挠拥鹿巧碁炒逵锌诮员泥l賢,他不僅威望高,而且美名遠揚。歷屆新上任的縣長都要登門拜訪他,為了政策能夠順利推行,還要打上他的旗號。他堅守儒家“仁、義、禮、智、信”的人生信條,通曉人情事理,陳、舒兩家宗族械斗慘案發生后,他主動從中調和;他崇德向善,樂捐好施,允許村民到自家山上砍柴,收養孤兒有喜,資助他成家立業;他接受新思想,送女兒貞一上新式學校;他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沙灣村籌辦農會、新式學堂時主動出錢出力,支持邵夫、貞一及其丈夫馳騁抗日戰場;他組織沙灣村“紅屬”去涼水界避難、帶頭資助抗日軍人家屬被村民喊作“活菩薩”。逸公也是沙灣村受人敬重的鄉賢。他是清末舉人,做知縣時廉潔奉公,體恤鄉民;他是典型的舊式知識分子,卻能寬容接納時代的先聲,送三個兒子留學東洋;他為避免堂兄弟反目成仇,慷慨送半幢窨子屋給達公;他臨終時正值抗日戰爭艱難時期,其“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遺言也著實令人動容。揚卿則是新鄉賢的代表,雖然有些孤傲,常閉關在家中閣樓,但當鄉村建設需要時,他積極利用所學的水利知識建造紅花溪水庫,在沙灣村開辦新式學堂。《家山》沒有延續啟蒙文學和左翼文學對舊鄉紳負面臉譜化的書寫,也有意打破新舊勢力絕對區隔沖突的敘事模式,真實地還原傳統鄉村的文明形態,通過兩代鄉賢對沙灣村鄉村建設的代際傳承,揭示出鄉賢文化對鄉村社會和諧穩定和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鄉賢文化之所以在鄉村建設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是因為中國鄉村的“熟人社會”特征及其由此積淀的鄉村文化傳統、血緣親情文化和鄉村醇厚素樸道德力量的支撐。鄉村社會以傳統鄉土文化和血緣親情為紐帶而成為有機整體,是鄉賢們維系鄉情、反哺鄉親的精神原動力。在現代鄉土社會的“樣本”沙灣村,盡管村里有“紅屬”,但是村民之間并沒有互相舉報、構陷;在面臨國民黨“剿共”和1947年萬溪江水災時,沙灣村村民在佑德公等鄉賢的帶領下同心同德、共度時艱。這也極強地印證了傳統的鄉賢文化和鄉村醇厚素樸的道德對鄉村治理的積極效用,揭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得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民族奧秘,顯露了王躍文“從民間、從草根尋求中國傳統道德的火種”[1]王躍文:《梅溪湖答客問》,《王躍文文學回憶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0頁。,來抵御外來不良文化腐蝕鄉村社會的企望。
近代鄉土小說作家對“風景的發現”,使文學中作為陌生化的審美客體而存在的人情風物不再只是調節敘事節奏、烘托敘事氛圍的“閑筆”和“情語”的陪襯,進而演化成一種可以能動地表達現代思想的敘事裝置。通過再現故鄉具有“土氣息泥滋味”的“風景畫”“風俗畫”和“風情畫”,作家們紛紛建構起屬于自己的“精神原鄉”,或傳遞現代文明理念、或隱現漂泊的鄉愁、或張揚鄉土文化的異質性魅力、或無奈喟嘆家園的失落……《家山》中極具湖湘地域色彩的“風景”描寫,既是用靜水流深的日常生活敘事來平衡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敘事,舒緩小說敘事節奏的重要表現形式,又張揚著王躍文醉心綠水青山的生態文明意識,散發著他離鄉后文化尋根與生命尋根的沖動,承載著他濃郁的鄉土情結和鄉愁鄉戀情緒;它還作為一種獨立的話語場域,寄寓著王躍文對現代社會科學崇拜的理性思辨與擔憂,對感性狀態下的鄉土世界的主動賦魅和賞愛,充滿了對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在民間”的浪漫矚望。
《家山》的開篇就是一段對洋溢著生機盎然、寧靜悠遠的田園情調的自然風景和鄉俗的描寫:沙灣村四面環山,西邊是青青的豹子嶺,各種野物山上盡有;東邊是齊天界,重巒疊嶂,沒入云天;萬溪江的水從南邊的山上流下;北邊的山在更遠的地方,人在沙灣只望得見遠村的樹。[2]參見王躍文:《家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22年,第1頁。也正因溆浦多山的地貌,古時便是偏居一隅的蠻荒之地,生存條件較惡劣,所以沙灣村也形成了“尚武”的彪悍民風,武舉考試未廢除前年輕男子多會打功?!都疑健吩敿殧⑹隽松碁炒迤嫒ざ嘣?、斑斕多姿的民俗事相。如在農業民俗上,沙灣村每年舞龍燈,祈求風調雨順;食俗上,沙灣村坐落于湘西,喜食臘肉、糍粑、辣椒等,整個正月村民們都要在桌子中央擺一碗木雕的魚;在民俗信仰上,村上的老樟樹、五云寺黑水公公都是沙灣村民眾崇拜的神靈;在婚姻儀禮上,沙灣村以公雞代替未能親自到場成親的新郎官,還有搖花轎、哭嫁等婚俗;在民間藝術上,沙灣村每逢春節必連天上演辰河高腔目連戲;而在民間語言上,如悶子(謎語)、抬阿娘(娶親)、揸火(烤火)等方言多半也是古語,既富有鄉土氣息又形象有趣。在科學主義的擴張和霸權下,這些新鮮活潑、意味深遠的地方文化和民間文化常被打上“落后”的烙印,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它們被指認為是不符合現代文明規范,需要被剔除、改造,甚至加以批判的內容。王躍文以逸公之口,表達了對“科學”迷信的質疑:“你們講的德先生、賽先生都是好先生。但是,人過日子不要凡事都問科學。舞龍燈就沒有蟲災,公公從小就不相信。但是,過年舞龍燈熱熱鬧鬧的,又有什么不好呢?你們不是很喜歡嗎?”[1]王躍文:《家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22年,第344頁。王躍文作為“60后”作家,完整經歷了當代中國從前工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后工業社會的歷史巨變。他知曉鄉村要發展,必須對現代文明敞開懷抱,但他反對以“科學”之名,大肆否定、打壓、排擠地方文化和民間文化自在的生存空間。他理解到鄉村除了以農業生產承擔社會分工外,還承擔著鄉村文明傳承發展的重要功能,如果以西方中心主義的現代化來改造中國鄉村,則會造成中國鄉土文化根脈斷裂的嚴重后果。
梁漱溟曾說過:“所謂中國近百年史,也可以說是一部鄉村破壞史?!盵2]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1頁?!都疑健返纳铄渲幵谟谒粌H講述了中國現代鄉村建設的歷史故事,而且從當下視角出發,站在新時代鄉村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節點上,反思西方中心主義所鼓吹的一元現代性及其科學崇拜思潮下的工具理性對中國鄉土社會的否定和破壞,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重新審視傳統鄉賢文化和鄉村醇厚的道德力量,以及地方文化、民間文化對于涵育文明鄉風、構筑鄉村共同體和永續鄉土文化活力等的巨大價值,豐富和擴殖了現代性的內涵。小說對中國現代歷史上鄉村巨變的歷史描摹和現代化的“自反性”思考,以及對中國現代歷史上鄉村建設“中國經驗”的總結,在新時代鄉村振興這一議題上形成深度契合的對話關系,構成了《家山》的復調敘事結構。
《家山》將時代風云際會寓于尋常百姓的日常煙火中,含蓄蘊藉、舒緩有致地以沙灣村小小一隅講述了20世紀上半葉傳統鄉土社會波譎云詭的現代性變遷,展現了在近代“科學”“民主”的時代跫音下,平凡的新式知識分子昂揚奮發的實干精神和之于家鄉、之于國家、之于民族的拳拳之心;也以冷峻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反思民國鄉村建設的沉重緩滯和民心漸失;特別是從沙灣村的歷史巨變中國民黨的失敗教訓和共產黨的成功經驗里歸納、總結出鄉村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經驗”:鄉村與國家是一體兩面,沒有國家的主權獨立、和平的社會環境、清廉的政府及有效的鄉村治理體系,絕不會有鄉村的現代化;不廢除鄉村土地私有制這個根本制度,租佃關系在社會財富分配上就是一個死結,小農思想意識就無法根除,永遠不會有鄉村的現代化;現代科學教育是鄉村培育新人才、形塑新觀念、以科技推動發展的重要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活性因子如“鄉賢文化”“民間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建設的根脈。只有正確把握中國經驗,中國鄉村才有可能步入健康的現代化之路。
從微觀層面而言,《家山》是王躍文鄉土敘事的雙重轉向,即從官場敘事轉向鄉土寫作、從田園牧歌轉向鄉村的重大議題,這是他寫作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從中觀層面而言,《家山》以鮮有作家言及的中國現代歷史上的鄉村建設為表現對象,綜合繼承并創新運用百年來鄉土小說的三種傳統的敘事范型,取得了不凡的藝術成就,是鄉土文學史上又一重要收獲;從宏觀層面而言,王躍文對多元現代性的思考和對中國現代鄉村建設的探賾,無疑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有著極大的啟示和借鑒意義。所以,《家山》可以稱得上是一部“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順應時代大勢,認清時代主題,緊跟時代步伐,承擔時代使命”[1]夏義生:《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時代性論述的思考》,《文藝論壇》2022年第4期,第5頁。,講好中國故事,總結中國經驗,為人類現代文明貢獻中國方案的中國當代文學的攀登高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