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蓮 梁曉丹
案例
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認識到自主進餐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自主進餐時,孩子們需要在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中享受用餐的過程。我會播放輕音樂,讓孩子們放松心情,一邊聆聽音樂一邊進餐,同時,孩子們在自主進餐環節是可以輕聲交流的。但有的時候,也會出現一些令人困惑的“小插曲”。比如榮榮每次取餐回到位置后,會興高采烈地跟旁邊的幼兒分享:“你看,我的碗里有很多‘蝴蝶,我看看你的有沒有?!焙⒆觽兙蜁嗷ケ容^自己碗里的蝴蝶面。旁邊的幼兒說:“我也有,我的是綠色的?!逼渌變郝牭胶?,也加入了討論:“我的是白色的?!薄拔业亩?,你的少?!薄拔以诩乙渤赃^這個面,這個面特別好吃。”……就這樣,話匣子打開了,孩子們越聊越興奮,早就將輕聲交流的要求拋在腦后了,聲音越來越大。類似的情況每天都在上演,而且愈演愈烈。
《論語·鄉黨》中提出,食不語,寢不言。在進餐時說話會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從而影響進餐的時間。同時,吃飯時說話會導致飯菜不能充分咀嚼,進入腸胃中不易消化。而且在吃飯的時候,食物會順著咽喉進入食道,如果這時說話,會增加食物進入氣管的可能性,很容易嗆到。孩子們在進餐時聊天,很難控制自己的音量,有時候聊到一些爭論性的問題時,也會越來越激動,會出現嘴里的食物還沒咽下就開始聊天的情況。但進餐環節不說話,顯然也是不現實的。在輕松愉悅的自主進餐環節,成人也會相互交流,但成人會控制自己的音量,會先將食物咽下再交流。針對這一情況,我們開展了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讓孩子了解到進餐環節激動或大笑存在的危險性,在進餐環節,我們和幼兒做出約定,進餐時想要聊天,要先把嘴巴里面的飯菜咽下去再輕聲交流,并控制自己的音量,但效果不顯著。
那么,根據實際情況,幼兒自主進餐時該不該聊天?如何把控進餐交流的問題?
(廣東省深圳市松崗街道中心幼兒園藝展分園 梁曉丹)
關于幼兒進餐時“該不該聊天”的話題,早在2000年前后就有討論。一位國內學者在哈佛大學留學時去了美國波士頓幼兒園做研究,再回到國內北京的一些幼兒園實習觀察,發現中外幼兒園在中午進餐規則上有很大差異。
國外的幼兒園每到飯點,幼兒滿懷期待地打開媽媽做好的便當,教師也把自己帶來的午飯打開,和幼兒坐在一起邊聊邊吃,幼兒會時不時吐槽便當的味道,教師和幼兒都很放松;國內的幼兒園教師更多會監視著幼兒吃飯,不斷提醒吃飯時不許說話,把吃飯當作一項工作和任務,沒有體驗到午餐帶來的休閑。
這個討論持續到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變化還是明顯的。案例中的教師已經關注到幼兒進餐的氛圍,讓幼兒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自主進餐,一邊自主進餐一邊輕聲交流。但因進餐過程中幼兒交流聲音和行為的失當,教師重新對幼兒自主進餐時該不該聊天產生困惑。就像案例中描述的,幼兒自主進餐時“可以輕聲聊天”與“不可以聊天”的規則各有利弊,存在兩面性,這導致教師對規則選擇的兩難。對此,需要對這兩種進餐規則進行價值澄清,明晰規則背后的兒童觀和教育觀,通過價值判斷使進餐規則更符合幼兒的日常,更具合理性。
“不可以聊天”的教育學規訓
筆者的學生曾經對4所幼兒園的50位教師做過“為什么幼兒進餐不可以說話”的調查,擔心出現吃飯嗆著的比例高達44%,怕吃飯時間太長占32%,擔心影響其他幼兒進餐占22%,認為會給教師管理帶來麻煩的占2%。幼兒進餐“不可以聊天”規則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理由:第一是安全考慮,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容易噎著或嗆著;第二是飲食健康,吃飯時聊天會導致飯菜咀嚼不充分,進入腸胃中不易消化;第三是習慣培養,受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影響,進餐時“食不語”往往被當作幼兒園的紀律和常規;第四是管理問題,吃飯聊天影響幼兒園時間管理。這些理由支持了“幼兒進餐時不可以聊天”規則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在幼兒園進餐環節經??梢月牭浇處煹挠栐挘骸罢l又在吃飯時聊天了?”“吃飯能保持安靜些嗎?”“現在小嘴巴是用來吃飯,不是用來講話的?!薄暗葧燥埑缘每斓男∨笥血剟钜粡埿≠N紙?!薄谶@種情況下,幼兒偶爾趁教師不注意時竊竊私語,就會受到教師“吃飯不許說話”的警告。
這種做法有點類似于“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它忽視了幼兒本人對進餐時不可以聊天的實際感受。教師把幼兒進餐局限在“對幼兒負責”的教育學立場的規訓。教育學立場的幼兒進餐,往往從教育者的視角,關注幼兒進餐的規則教育,教師一遍又一遍地強調進餐時應該遵守的規則:安靜就餐、不許說話、光盤……然后用獎勵或懲罰的方式規約幼兒的進餐行為,幼兒在教師的監督下保持一種緊張的狀態完成進餐任務。進餐環節變成了一項制度化的活動。在制度化的進餐活動中,教師強調的是幼兒良好常規和用餐禮儀的訓練,幼兒被迫遵守“進餐不可以聊天”的規則,師幼之間缺乏感情交流,同伴之間交流被阻隔,進餐活動變成制度化生活中單調而乏味的工作任務,背離了日常生活應有的斑斕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家人進餐時埋頭吃飯,各不說話,那么家庭氣氛一定會很壓抑,家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也有缺失;反之一家人在飯桌上有說有笑,交流飯菜的味道,聊聊各自身邊發生的新鮮事,那么一頓飯不僅僅是一頓飯,它促進了家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家庭氛圍會很溫馨。幼兒園日常的進餐,是幼兒半日活動結束后放松休憩的自在時光,除了滿足幼兒的生理需要,也是滋養幼兒生活情感和生活情趣的食育時光。它需要研究者和幼兒園教師用跨學科的視角進行規則優化。
“可以輕聲聊天”的跨學科優化
筆者的學生曾經就“中午進餐可不可以聊天”訪談過幼兒,被訪談的幼兒都說:“不可以。”繼續問:“為什么不可以?”幼兒回答:“老師說的,如果吃飯聊天會被批評,小貼紙就沒有了?!痹僮穯栍變海骸叭绻M餐時可以輕聲聊天,你覺得怎么樣?”幼兒回答:“很開心。”
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自主進餐時“可以輕聲聊天”滿足了交往和表達的需求。在集體用餐時,幼兒除了吃飯,有想跟教師和同伴交流對食物喜好的欲求。就像案例中“你看,我的碗里有很多‘蝴蝶,我看看你的有沒有?!薄拔乙灿校业氖蔷G色的?!薄變鹤谝黄?,在和食物、同伴的互動中展開交流,分享生活經驗。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說話聲從小聲到大聲,甚至影響了吃飯,但這個過程恰恰為幼兒合理把控吃飯時聊天的音量,建立適宜的進餐聊天規則提供了契機。幼兒在具體的進餐情境中不斷“試誤”,通過自我解釋修正和完善規則,共同建構一種基于內心認同且自覺執行的公共規則。進餐規則從統一、強制走向幼兒的真實生活與切身體驗,規則的形成是幼兒、同伴、教師和進餐活動動態交互作用的結果。
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自主進餐時聽聽音樂,跟同伴輕聲聊天,不僅可以保持愉快的情緒、增進食欲,還能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進餐環節理應是幼兒放松心情、享受美食、愉悅生活的時光,教師既要構建舒適、整潔、優美的物理環境,又要營造溫馨、自在、放松、愜意的心理環境。在身心愉悅的環境中,幼兒彼此聊聊對美食的感受,實現幼兒與食物、身體與環境的相互調節和適應。
從生物學的視角來看,細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教師要克制“用小貼紙獎勵吃飯吃得快的小朋友”的催促行為,讓幼兒吃飯時可以輕聲聊天,不是狼吞虎咽地爭取吃飯第一名,而是打開味蕾,品味舌尖上的美食。由于幼兒的胃容量、飯量和飲食習慣存在個體差異,教師通過傾聽幼兒吃飯時的聊天,可以了解幼兒的身體反應、食量、食速等進餐狀態,基于幼兒自身的身體節律,讓幼兒做主和大膽表達。教師要避免強制規定幼兒的進食量和進食種類。如果教師以自己的意志評估和把控幼兒的進餐,一方面可能加重幼兒腸胃消化負擔,降低幼兒食欲;另一方面會引發幼兒對食物的負面情緒,影響師幼關系,破壞幼兒對食物的體驗。
合理化規則建立需要秉持的立場
不管是“幼兒自主進餐不可以聊天”還是“幼兒自主進餐可以輕聲聊天”,任何行為規則的養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幼兒對規則有一個“感知—理解—接受—執行—堅持—反復”的過程。案例中提出“進餐時想要聊天,要先把嘴巴里面的飯菜咽下去再輕聲交流,并控制自己的音量,但效果不顯著”,正是這一特點的反映。幼兒自主進餐合理化規則的建立需要教師秉持以下兩個立場。
首先,長期主義的立場。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弱,行為規范的養成具有長期性、反復性的特點。即便幼兒養成了進餐時不聊天或輕聲聊天的好習慣,但生活是鮮活的,幼兒面對的情境是不確定的,有時情景很容易引發幼兒出現行為的反復。就像案例中幼兒因為特定情境忘記規則,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幼兒需要在不斷適應各種情境的過程中理解“進餐時多大的音量是適宜的”“怎樣做可以使吃飯和聊天兩不誤”,逐漸調整、內化進餐行為規則。幼兒行為規則的建立是個小步遞進的過程,需要教師秉持長期主義的立場。
其次,雙向奔赴的立場。怎樣的進餐規則是真正適宜幼兒的?幼兒自主進餐合理化規則的建立需要雙向視角,雙向奔赴。教師從幼兒視角審思并調整既有進餐規則,幼兒在教師引導下養成符合日常的進餐禮儀。幼兒進餐規則需要走出傳統單一的教育學立場的規訓。幼兒處在口語發展關鍵期,口語表達能力增強,社會交往需求強烈,意志力薄弱,絕對安靜的規則有違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梢曰隈R賽克方法傾聽幼兒的聲音,尊重幼兒的身心訴求和個體差異。幼兒自主進餐環節需要回歸日常生活本來的樣子,以保障他們的生活世界不被教育世界過度“殖民化”。
讀編往來
近期,兒童在公共空間吵鬧等熱門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的關注。以往,我在看到類似話題時,會對家長的不作為感到不適。讀完《教育家》2024年1月第3期《從誤解到理解:邁向兒童友好的家校社協同育人之道》一文后,我從理性的角度對類似現象進行了思考和分析。
當面對兒童不符合成人標準的行為時,除了確實“熊”的行為需要批評,還有哪些情況需要理解?我們是否思考過,還可以做些什么?
文中就提出了很好的解決之道,通過“完善兒童友好的保障體系”等方式,營造兒童友好的成長環境。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責任。我們不只負責幼兒園的教育工作,還是家庭和社會之間的重要紐帶。首先,要具備敏銳的兒童觀,真正走進兒童的世界,了解兒童眼中的世界。其次,要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攜手家長共同建立對兒童的尊重、引導兒童形成良好生活習慣和自我管理的意識。再次,要積極為兒童發聲,尋求一個尊重兒童天性與成人權益得到保障的平衡之策。
希望在家校社的友愛關系紐帶之中,每一個兒童都能夠被理解、被尊重、被平等對待。(北京市順義區高麗營第二幼兒園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