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幼兒園質量監測結果的運用是促進保教質量提升、以評促建的重要環節。為科學運用監測結果,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教工幼教集團金城幼兒園從監測結果解讀、聯動改進、評估跟進、園本課程自我評估構建等維度著手,提升監測適切性,助力教師形成常態化自我評估生態樣式。
深入報告解讀,內化診斷意識
建立“層級反饋”機制。幼兒園職工角色不同,報告的側重點也不同。面向教師,結合指標對緊急、重要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及改進建議反饋。面向管理團隊,通過專項會議,從學習環境、一日生活、學習活動三方面進行反饋,幫助其對幼兒園形成全面了解,并從數據中發現問題、梳理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路徑。
歸納共性問題,繪制問題導圖清單。依據報告呈現問題,將日常教育教學經驗和監測數據相結合,歸納共性問題群,尋找關鍵問題。我們將共性問題歸納為觀念、管理、能力三個方面,以此提供相應整改思路和建議措施,供幼兒園對照導圖開展新一輪自查整改。
基于監測結果,提升保教質量
共建學習社群,打造學習共同體。第一,教師層面對三方面得分進行比較、分析,將某些得分非常突出、具有獨特教育特色的教師納入講師團,充分發揮教師個人專長。鼓勵教師記錄優秀做法,整理成冊供閱讀學習。
第二,讓三方面得分較高的班級與得分較低的班級“師徒結對”,通過“一對一”等形式進行精準幫扶,采用項目交流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答疑解惑,有效滿足不同班級的需求。鼓勵班級間參觀互訪,不僅有助于經驗的分享,還可以為不同類型的班級提供指導。
第三,幼兒園層面。客觀了解幼兒園的發展狀況,健全幼兒園自主反思、自主評估機制。對問題進行再調研和分析,挖掘數據關鍵因素,研發相關指引,提供解決策略。建立學習小組、流動主題工作坊,建立緊密的學習關系,激發智慧火花。
基于問題群的教研培一體化。第一,將教研培訓工作與監測數據背后呈現的真問題緊密結合,打造混合教研機制。教師在意識觀念、政策理論等方面共同研發培訓課程,包括邀請講師、選定培訓對象、設計課時,形成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技術與經驗相互貫通、監測與教學相互支撐的局面。以監測數據為突破口,監測結果為問題研究提供信息基礎,為結果分析提供研究方向。接下來,將共性問題作為教研的主題,指導教師依據個性問題開展小微課題,形成優質的問題研究模式。
第二,對多輪監測數據增減情況進行分析比較,全面了解監測數據的變化趨勢,對持續呈現“負增長”或“無變化”的數據指標,開展專項研究。深入分析其潛在原因,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指導班級制訂改進計劃。
第三,監測結果推動園本課程自我評估的探索。基于監測對質量提升的適切性原則,探索園本“自主活動課程”的自我評估。前期采用問卷調查、圓桌會議等形式,了解教師對園本課程自我評估的困惑與挑戰,中期采用行動研究的方式,將監測工具中蘊含自主內涵的指標進行分解。
優化保教生態,取得階段成效
首先,我們緊扣解決問題這個關鍵點,立足于診斷,著眼于改進,研發了系列教學指引、問題導圖并配套管理及操作細則,力爭借力監測結果優化保教生態,強化了保教質量提升的方向性、路徑性、策略性引領。
其次,我們樹立了循證教研的意識,從“主觀判斷”轉變為“數據支持”通過與教師共同“觀察—反思—調整”的路徑解決問題,推動了園本教研培訓從碎片化轉向系統化,教研邁向“走出經驗、歸納經驗、超越經驗”的目標。
最后,多輪監測結果的跟進式調研,推動了園所內部自我評價。教師以監測工具為抓手,進行自我評價,提升了解決問題、自我反思與評價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