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紅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五千年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寶貴財富。在幼兒園開展傳統文化活動,有助于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幼兒的文化認同感。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區直第二幼兒園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通過傳統文化節日、二十四節氣、文學作品等,家園協力搭建各類學習傳統文化的平臺,讓幼兒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沁潤中健康成長。
探尋文學作品里的傳統文化。我們以傳承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為目的,結合省編教材和傳統節日、習俗相關的經典故事、古詩詞,整理形成了園本教材,通過晨間的“一詩一書一畫”、午間的“傳統故事廣播站”等活動,把古詩詞、經典故事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同時我們在園區公眾號“文化自信 點亮童年”板塊,定期推送“講傳統故事,頌傳統文化”“輕吟淺唱,傳承經典”兩個欄目,讓幼兒在吟誦優秀經典古詩、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中,品味經典,悅享童年。春天來了,幼兒會說“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進餐時有人掉了飯粒,幼兒會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看見同伴起爭執,幼兒會說“融四歲,能讓梨”……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自然之美、詩詞之美,學會了包容、禮讓、節約。
探尋節氣里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從節氣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歷史、習俗等。我園將傳統文化內化為園本課程,在一日生活中滲透相應的傳統文化教育。例如在冬至,各個班級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教師組織幼兒閱讀傳統節氣繪本《冬至》,讓幼兒自主選擇區域來表現自己了解的冬至。同時,號召家長參與傳統文化教育,和幼兒一起包餃子、共讀故事等,讓幼兒對傳統文化有更多的感知和體驗。
探尋節日里的傳統文化。節日文化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探尋節日里的傳統文化,是我們對節日文化內涵的逐層展示,也是我們心靈參與其中的審美體驗。5月下旬,我們在端午節與“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開展了以“古風童韻·當六一遇上端午”為主題的體驗式系列活動,幼兒用自己的方式擁抱節日里的傳統文化。在休息室,幼兒一邊喝茶一邊跟教師學習茶禮,了解傳統品茶文化;在云瑾書苑,幼兒誦唐詩、吟宋詞,走進國學經典;在漢食閣,幼兒與教師一同包粽子、系彩繩,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探尋環境里的傳統文化。環境是無言的教師,它既是教師教育幼兒的載體,又是幼兒表達自我、展示自我的途徑。教師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需要、興趣,選取合適的題材,引導幼兒感知體驗、初步認識、豐富理解、拓展提升,將隱性的傳統文化融入五大領域。在這一過程中,以幼兒記錄的“游戲故事”、活動中創作的作品為主要載體,合理規劃墻面環境。教師將幼兒作品張貼在教室墻面,讓傳統文化觸手可及。
探尋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第一,提供“中國傳統服飾”漢服體驗區,了解服飾文化。幼兒著漢服,習漢禮,走進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領略《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魅力;走進王羲之故居、孔廟,了解家鄉人文歷史淵源;開展“著漢服T臺秀”活動,展現不一樣的傳統“時代感”。第二,非遺文化進校園。為了讓幼兒親身體驗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我們邀請非遺傳承人開展“巧手捏面塑,非遺潤童心”活動,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體驗捏面塑。
家園攜手,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家長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實施方法的認知程度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幼兒園通過家長沙龍、訪談、跟崗等活動改變家長教育方式,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家庭教育中。家長主動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自發地通過家長課堂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傳遞給幼兒,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幼小的心靈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