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金融體系形態如何,只要能夠有效提高金融效率、控制金融風險,就是好的金融模式。如果在效率與風險兩個方面都還存在問題,那就說明改革的措施或實施存在問題。
就中國的金融改革而言,過去歐美金融模式確實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照,但中國的“務實”改革從來就沒有簡單地照搬照抄過現成的模式。這里所說的“務實”,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可行,二是有效。任何金融改革政策都得順應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照搬照抄不會有好的結果。同時,盡量在給定的政策空間內選擇最能解決問題的方案,講求實效。按照這樣的要求做出的政策選擇,從理論上看不一定十分完美,常常還可能引發一些新的問題,但它們卻能夠實實在在地提高金融效率,維持金融穩定,有效地推動經濟發展。迄今為止中國金融改革所取得的突出成績以及出現的一些新困難,都與這個“務實”的改革策略有關。
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翰·希克斯在其著作《經濟史理論》中提出了“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的著名論斷。他認為工業革命既需要技術創新,也需要金融革命。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但蒸汽機技術在工業革命爆發前幾十年就已經成熟了,只是技術創新需要等待金融革命,才能演變為工業革命,技術與產業之間需要金融這個橋梁。英格蘭銀行的創立(1694年)、公債的發行和穩固、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建立(1773年)以及其他金融業的變革,為工業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事實上,英格蘭銀行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籌集資金購買國債。英國國債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可以追溯到1215年6月15日英王約翰在大封建領主、教士、騎士和城市市民的壓力下被迫簽署的《自由大憲章》,其主要內容是保障封建貴族和教會的特權,限制王權。比如非經貴族會議決定,不得征收額外稅金,因此,如果政府有支出需要,只能到市場上籌集資金,這恰好促成了英國金融市場的發展。
英國學者李約瑟曾提出一個疑問:“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之問”。后來有不少學者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有的認為這是“高水平陷阱”的結果,即當時中國的農業已經非常發達,沒有壓力與動力去追求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有的提出這跟中國長期實行的科舉制度有關,因為科舉考試只考文史能力,不考科技知識,在整個社會形成了重文輕理的風氣。但很少有學者從金融的角度解讀“李約瑟之問”。與英國比較,中國的皇權既廣泛又強大,“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如果朝廷需要資源,可以直接征集。因此,在20世紀初以前,我國的金融體系一直很不發達。沒有一個有效的金融部門的支持,自然不可能發生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