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
人間煙火盛處,正是心安吾鄉。春節漸近,散落在城市各處的鄉村大集,成為歡喜而熙攘的民間嘉年華。過去的光陰與當下的時光,鄉愁韻味和現代魅力在大集交匯,久違的風物與風情,在人頭攢動和車水馬龍的簇擁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色生香的展示。
大集文化
熟悉的鄉音、歡快的市聲、難忘的味道和樸實的趕集人,趕集如同當下回歸的“供銷社”,是一個很有年代感的詞。忘不掉的集市,記得住的鄉愁。
青島的鄉村大集通常是一條街,或是逢一四七、二五八或三六九開市,或是逢五逢十成集。相鄰鄉鎮的集市從時間上錯開,在減少競爭的同時確保有需求的人天天“有集可趕”。這樣的集市不僅具有經濟意義,還承載著文化和社會功能,同時往往是區域的“信息集散中心”。在青島,不乏傳承幾百年的鄉村大集。
大集是一種熱鬧,也是一種社交,它的樸素平凡成為一種溫暖的情懷和寄托?!摆s大集,買年貨”就像青島方言一樣,是青島草根文化的基因,也成為民間最隆重而歡動的迎新春儀式。在這里,實惠、熱鬧和喜慶是關鍵詞,久違的風土人情和鄉風古韻熱烈升騰。人們聚集于此,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購物行為,更是對歷史、對往事的一種回味與膜拜。那是一種仿佛帶著過往記憶的年味,充滿著喜悅,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小時候的味道。
進入農歷臘月,青島的大集較之平時更加琳瑯滿目,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也格外熙攘,尤其是春聯、福字、剪紙等賀新春的東西特別多。福字的寓意不言而喻,那些春聯和剪紙也都是一些充盈著美好祝福的話語和畫面。除了購物外,大集的娛樂休閑功能古而有之。以前大集上不僅有剃頭的攤子,還有變戲法、演雜耍和唱大戲的?,F在此類攤位依舊存在,呂劇、柳腔、茂腔等地方戲是娛樂的主力軍,而套環、搖搖車和簡易的旋轉木馬也算是大集的時代亮點。在這樣的氛圍中穿行購物,人們的心境自然是愉悅的、舒緩的。
人間煙火
蓬勃盎然的鄉村大集無疑是紅塵滾滾中的一抹治愈性清流。尤其當下,網購便利到無所不能,但哪有面對面狂購的妙處與快意。于青島這座時尚與古風皆有所長的城市而言,李村大集、泊里大集、王哥莊大集、沙子口大集、城陽大集、紅島大集、即墨大集、鰲山衛大集、水集大集等鄉村集市,可算是城市民俗文脈的靈魂所在,更是閱讀城市市井江湖的緣起。
果蔬糧食、雞鴨魚肉、服飾百貨、潮流好物、文創手作、鄉野特產、針頭線腦、花草樹木、古玩美石、家具家電、汽車摩托……交織成了一幅美麗富足的幸福圖景。大集的交易品種五花八門、包羅萬象,豐厚的琳瑯滿目感比任何的形容都強烈地撞擊著趕集人的視野。
這些大集貴在保持了原生態的山東民俗風貌,是一幅地道的膠東市井生活的浮世繪。據1872年版的《即墨縣志》記載,李村大集位于李村河灘,始建于1892年,距今約有130多年的歷史。李村大集為當時青島地區24鄉集之一;建國前,躋身山東省4大集市之一。即墨大集歷史悠久,一直以來被即墨市民看作“老即墨”的文化記憶。據1933年續修的《即墨縣志》記載:“即墨沙灘大集之繁盛,附近各縣殆無其匹,每逢古歷五、十之期,各鄉村來集交易者不下三萬余人。萊陽等縣亦多赴之,西關各商肆亦以此為貿易繁盛時期……”
聚攏來是煙火,攤開來是人間。農歷臘月是大集一年中最熱鬧和澎湃的時候,方圓幾十里的居民,甚至外地人都浩浩蕩蕩匯集于此。如今的大集猶如老樹開新花,不僅保留了原生態的賣品和接地氣的商業氛圍,所有賣品亦是與時俱進。只要超市有的,這里都有的賣。當然,超市里沒有的這里也有,像什么炕席、燭臺、草鍋蓋、蓋簾、笸籮等這些只有老輩人才熟悉的物品,這里照舊有貨,且質量百年不變,都是手手相傳的好手藝。甚至,有的家長還會帶著放寒假的小朋友,去大集見識這種蓬勃盎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遠比書本上和視頻里的情境更為直觀與風趣。
如果說日常的市場是愉悅系的,那么大集帶來的精神愉悅和視覺沖擊,則帶著精神洗禮般的治愈。難怪作家古龍曾說過,世上絕沒有人會在市場里自殺,“再心如死灰的人,一進這里,定然厄念全消,重新萌發對生活的熱愛”。
在青島的王哥莊、沙子口、鰲山衛等臨近海港的大集,魚市可謂是最有特色的一個板塊。帶著大海味道的魚市比其他區域更加擁擠、嘈雜,也更加生機盎然、肆意張揚。正如《閑情偶寄》里說:“食魚者首重在鮮,次則及肥,肥而且鮮,魚之能事畢矣。”相對粗獷的漁港碼頭,大集里的魚市自有一番活潑的煙火氣,除了本地的特產海鮮外,外地和域外的龍蝦、面包蟹等高端海鮮和叫不出名字的海鮮,亦有固定的回頭客。在魚市,許多海鮮可以深度精細加工,諸如將魚打成魚泥,現磨蝦醬,代客生剝蝦仁、海蠣子、扇貝、蛤蜊,幫客人陰干一鹵鮮的鲅魚和鱸魚。美食家蔡瀾先生來青島,就特地去了一趟魚市,“小販是一本本生動專業的烹飪書”。他的這句話,其實適用于任何大集。
大集小吃
進了農歷臘月門,趕集成為人們掃街的主戰場。有意思的是,不少人趕大集似乎并不在于購物的快活,他們更多向往的是露天大集的草根美食。一路逛,一路吃,成為大集購物的一大特色。
鄉村大集開始的時間通常比較早,很多人凌晨就從家里出發,來不及吃飯。另外,大集一般持續到下午,所以,大集上售賣的糖炒栗子,現制的點心、水餃、面條、爐包、鍋貼、油餅、餡餅、火燒、合餅等手工面食,成為大集的標配和活潑的攤位。
這些家常小吃很是常見,但每個美食攤主都有自己的“一招鮮”。他們流轉穿梭于各個大集,每個地方上都有自己的固定攤位。他們甚至還有自己固定的食客,這些食客趕集的目的很強,就是為了來品嘗他們的美食,而購物反倒成為陪襯的“氣氛組”。
短視頻平臺上密集出現的趕集Vlog,社交網站上不時刷屏的趕集日志,吸引越來越多人專程去趕集。有意思的是,這些大集小吃在視頻時代突然爆紅,成為美食網紅的流量所在。這些拍攝視頻的“播客”有本地的,亦有外地專門來“探店”的。在短視頻平臺的加持下,這些網紅所帶來的流量,在有效傳播中變現,成為大集另一個“留量”密碼。
很多美食家認為,特色小吃是每座城市最具有煙火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于青島這座與海洋關系緊密的城市而言,各色海鮮小吃魚貫而入大集,自有一批忠誠的擁躉者。
大集從早持續到午后,擺攤者和趕集者要解決早飯和午飯的生計問題,于是集市上就地取材的食材便成了大集上最新鮮而接地氣的小吃緣起。有些海鮮小吃原本服務于集市的第三產業,后來竟然喧賓奪主,吸引了很多食客專程舟車勞頓來吃一頓露天的小吃。
青島西海岸的泊里大集,魚獲頗豐,于是就派生出了一道異常鮮美的海鮮燴餅小吃。通常是食客依據各自喜好,從附近的海鮮攤位上購買蛤蜊、八帶、螃蟹、大蝦等清洗簡單且易熟的小海鮮,每種不必太多,只求多品種以各色鮮味互相抬升為佳。海鮮燴餅通常用新鮮的五花肉打底,將肉用蔥姜爆香至煸出豬油的香味,倒入水,然后依海鮮易熟的程度漸次加入,最后加入燴餅,胡椒提味,然后起鍋。此時,燴餅已經完全浸潤了海鮮的香味,五花肉與小海鮮的味道也彼此“相悅”,喝一口湯汁,鮮美到可以起飛。
(摘自《青島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