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海外形象是河南省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軟實力”,也是河南省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與高質量創新發展的內在要求。國際傳播的平臺化趨勢進一步凸顯了社交媒體的情感屬性,為跨文化共情傳播與河南海外形象建構的緊密結合提供了新的路徑。跨文化共情傳播基于美學、心理學、傳播學以及語言學等跨學科理論支撐,具有生理驅動與社會構建雙重動力機制和清晰的認知—態度—行為作用路徑,但在實施中政府須在海外形象傳播的頂層設計和精準共情策略的實施上下功夫,避免出現過度共情與反向共情的現象。
【關鍵詞】河南海外形象;跨文化共情傳播;動力機制;影響路徑
區域形象是地區“軟實力”的重要構成要素,是推進地區內涵式發展、提升地區價值和增強地區競爭力的核心要義[1]。2020年12月,在《中共河南省委關于制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全面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建設開放強省成為河南省“十四五”發展目標之一。近幾年,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和鄭州國家中心城市雙重建設的促進下,河南越來越受到全國和全世界的關注,河南的海外形象也越來越成為影響河南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開放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對河南海外形象實然狀況進行調查分析,探尋有效提升河南海外形象建構路徑的研究,既具有現實緊迫性又具有深遠戰略意義。
一、河南海外形象傳播的現狀與困局
(一)河南形象的多維性與海外受眾認知的復雜性
首先,河南形象具有鮮明的多維性。任何一個個人或機構的形象都是由多個被感知對象構成的多維立體結構。河南作為一個地域概念,包含著眾多的個人群體和機構團體,內部涉及政黨機關、政府機構、社會組織、社區民眾等多重主體的認知系統,外部表現為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個層面不同維度的認知對象。河南形象的不同維度之間各有側重,且存在表層認知和深層認知的層級差異,但整體上各維度之間又緊密關聯,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河南形象的復雜系統。但是,我們在河南形象的外宣實踐中發現,對河南作為農業大省、產糧大省的形象報道較多,而對其科技、教育發展的報道相對較少;對河南作為中華文化發祥地的傳統文化外宣較多,而對其今日飛速發展之成就傳播較少,導致河南形象片面地在海外傳播。
其次,海外不同受眾對河南形象的認知具有顯著差異性。不同個體由于自身的認知能力、過往經歷、個人特質以及環境接觸等眾多因素的差異,其對某一事物或機構的形象感知也會產生巨大差異。季乃禮[2](2016)以國家形象為例,通過宏觀層面的分析認為,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對華感知的程度和方向性不同,發展中國家更容易對中國形成正面認知;徐劍等[3](2011)從傳播學媒介接觸視角分析認為不同的信息接觸模式、接觸內容以及人際接觸經歷都會影響個體對機構形象的認識,此類研究同樣適用于河南形象的海外傳播。除了媒介接觸的影響因素之外,海外受眾的個人意識形態、政治立場、價值觀念等心理因素也會對其河南形象的感知產生差異化影響。
(二)國際傳播“平臺化”與“多元賦權”趨勢的機遇與挑戰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媒介傳播帶來了巨大變革。在這一趨勢下,河南形象的多維性與海外受眾認知的復雜性進一步得到了凸顯,這對河南形象的海外傳播既是一個機遇,又是一個挑戰。一方面,“平臺化”的傳播方式不僅能夠更加精準化和分眾化地直達傳播受眾,減少了受眾對傳統機構媒體的“刻意避開”,而且還能夠讓傳播者和受眾進行實時互動與交流,從而增強傳播的可信度,提高傳播效率;但另一方面,“多元賦權”使得“平臺化”的傳播主體為了提升自己傳播平臺的知名度,會選取河南形象內涵的某一方面,對某一特定海外群體進行傳播,從而形成多個孤立的傳播群體,導致海外受眾未能接收到完整、系統的河南形象,影響對河南形象的整體認知。
二、跨文化共情傳播:河南海外形象有效提升的建構路徑
(一)跨文化共情傳播的理論溯源與發展
跨文化共情傳播是基于“共情”理念提出的。共情(empathy)是指一種對他人可能正在經歷的事件的日常感受,也是一種根植于人類基因中與生俱來的理解和分享他人感情的個體能力[4]。關于共情產生的原理與作用,神經學家從生物學視角出發,經過長時間研究發現“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是人類能夠產生共情體驗的神經基礎;心理學家從外在表征和內在機制上研究共情對于個人社交與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新聞傳播學界是最近幾年才將共情納入傳播研究的。首先,從共情的形成與表達來看,共情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交流、溝通、傳播的過程,脫離了交流與溝通,就難以識別對方的心理情緒。在成功識別的基礎上,共情一方需要根據情景,基于自身經歷做出反應,這又是一個傳播過程。其次,從傳播的過程性與互動性來看,“共情的實質是主體在識別并理解他人情感后產生情感共鳴,并將此情感共鳴及時反饋于對方的過程,事實上共情是傳受雙方對彼此心理和情感的理解與反饋,具有較強的互動性”[5];又進一步將共情概念進行了擴展,指出共情不再局限于個體與個體之間,也可以是個體對群體情緒的情感反應,或者反之。如此,就使得共情發展為共情傳播成為一種應然。
傳播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進行的,共情可以發生在同一文化情境的“文化內”傳播活動中,同樣也可以發生“文化間”、跨文化傳播活動中,當后者發生時,就是跨文化共情傳播,河南海外形象傳播即是此種。李成家、彭祝斌[6]將跨文化共情傳播定義為:“傳播者在跨文化傳播中巧妙地培養和運用共情,力求傳播的信息內容獲得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他者受眾的同向解讀與情感共鳴,進而引發‘他者的行動反饋。”
(二)跨文化共情傳播的動力機制與作用路徑
跨文化共情傳播的動力源于人的生理情感本能和社會發展需求,其動力機制可分為生理驅動機制與社會構建機制。首先,跨文化共情傳播具有較強生理驅動性。共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本能,人性中除了自私的本性外,還具有對他人不幸遭遇而產生的憐憫與同情,對別人的拼搏成功而產生敬佩與欣賞,這種本性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關心別人的命運,感受別人的幸福,同情別人的痛苦。人類的共情是可以超越文化溝壑的,既可以愛“文化內”的他人,也能夠愛異質文化的“他者”。其次,跨文化共情傳播具有較強的社會構建性。人類已進入“地球村”時代,彼此的利益與命運休戚相關。人類的發展需要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種族內各群體共同開展合作,彼此共享情感,彼此相互支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共情是消除個體差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動力。因為,共同體是基于情感與記憶等自然意志而形成的一種有機實體,其中同向情感是共同體中人們得以維系團結的核心元素[7]。共情能夠有效化解共同體內由突發事件誘發并由互聯網無邊界性擴大的“怨恨”,幫助搭建彼此溝通的橋梁。輿論引導者首先主動發起共情傳播,將傳受雙方的敵對狀態緩和、減弱,與傳播對象產生情感經驗一體感。共情具有雙向效果,傳播者的主動共情會引發受眾的同感,達成共識之后,就會做出同向的情感反應,并付諸實際行動。
跨文化共情傳播的效果凸顯需依賴認知—態度—行為的作用路徑。首先,機構媒體或平臺媒體在傳播目標的指導下確定跨文化傳播受眾,通過選用合適的共情策略,使傳播受眾對傳播內容在認知上能夠接受,實現“共識傳播”。[8]其次,通過主動帶入受眾情感情緒狀態,使受眾在情感和態度上與傳播主體達成同頻共振,實現傳受雙方的同向共情。再次,傳播主體應及時與受眾進行共情互動,促使受眾將認知與態度上的共情最終落實到行動共情的反饋上,實現高效跨文化共情傳播,完整的跨文化共情傳播模式。
(三)跨文化共情傳播助推河南海外形象提升
跨文化共情傳播可以有效彌補河南海外形象“他者化”建構。任何由具有主觀認知能力的個人所組成的群體、區域或國家等形象的客觀呈現都是形象主體與形象感知者之間博弈的結果。當形象主體缺乏構建自身形象意識或能力的情況下,主體形象就會遭遇“被建構”的尷尬。而在“被建構”過程中,“他者”難免會對主體形象片面解讀或歪曲傳播,造成主體形象對外傳播的負面影響。跨文化共情傳播可以增強河南海外形象傳播的意識與“自塑”能力,主動構建河南海外形象傳播話語體系,弱化或減少負面的“他塑”河南海外形象。近年來,河南省推出的“老家河南”系列宣傳片、“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以及“翻譯河南”工程項目等均是河南形象塑造的主動作為,也收到了可觀效果,但在河南海外形象建構上還需繼續加大力度。
跨文化共情傳播能夠更好地傳承河南悠久歷史,向海外講述河南歷史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河南的海外形象傳播與建構可以從河南作為中華文化發祥地這一歷史溯源開始,“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悠久歷史與燦爛文明是每一個地區或國家都引以為豪的一種文化形式,也是跨文化傳播中傳受雙方彼此尊重、文化交流的起點。對于有意了解中國發展歷史的海外受眾來講,河南海外形象傳播者通過共通性的敘事表達與共享性的情感敘事策略向其講述河南歷史與中原優秀傳統文化,使其了解作為漢字起源的河南、中國姓氏發源地的河南、華夏文明源頭的河南以及中華文化母體與主干的河南等,能夠較快實現共識傳播,建立起彼此的共情點,有利于積極建構悠久、原創、包容、開放的河南海外形象。
跨文化共情傳播能夠更好展現河南當今發展成就,向海外講述河南發展故事。近幾年,基于不斷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倡議、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河南自由貿易區建設、鄭州和洛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等一系列重大國家區域戰略實踐,河南正在大力打造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借力空中、陸路、網上三條絲綢之路,由內陸腹地逐漸走向開放前沿,努力實現著“買全球、賣全球”戰略目標。利用跨文化共情傳播中的內容共情與方式共情等傳播策略,選擇河南發展中的標志性大事件,如鄭州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功設立、鄭歐班列大力提升“一帶一路”融入水平、“翻譯河南”工程項目、“少林文化走出去”和“北美訓演基地布蘭森大劇院”等項目被列入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名錄等,采用新聞報道市民化、視頻拍攝小切口化、網絡直播規范化等一些跨文化語境中“他者”習慣或喜歡、并易于引發共情傳播的重要媒介形式,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現高質量發展中的河南形象。
三、河南海外形象跨文化共情傳播中的“共情適度”原則
跨文化共情傳播實質上是傳播者對受眾的一種情緒引領,通過情感認同促使行為上的積極反饋,實現正面形象的建構,這是理想中的跨文化共情傳播。然而,人類情感種類繁多,影響共情的因素復雜,共情內容不加控制或共情策略運用不當極易產生過度共情或反向共情的現象,會嚴重背離跨文化傳播初衷。過度共情是指運用過量的情感內容和過于感性的共情策略使河南海外形象的建構失去理性價值,表現出娛樂化的傾向。反向共情是指在跨文化共情傳播中由于受眾對某種共情內容或共情方式產生排斥、反感或逆反心理,從而激發了受眾相反的情感體驗,產生了負面共情,背離了傳播者的初衷。以上兩種現象在河南海外形象傳播中要盡量避免,一方面要從頂層設計上建立一個立體化、多維度的河南形象海外傳播平臺,統籌協同各個形象傳播載體,做好頂層規劃和管理;另一方面,實施精準共情策略提升河南海外形象傳播的輿論環境,通過對受眾群體的大數據分析,精準選擇海外傳播內容,利用精準傳播平臺、采用精準情感類型、使用精準傳播技術,有效提升河南海外形象。
四、結語
河南海外形象提升是進入“十四五”時期河南實施創新、開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國際傳播的平臺化趨勢進一步凸顯了社交媒體的情感屬性,使得共情傳播成為可能,也為共情傳播與河南國際形象建構提供了新的路徑。河南海外形象的跨文化共情傳播有著充分的理論依據、強大的動力機制與清晰的作用路徑,但在具體實施中要避免過度共情與反向共情。對此,政府須在海外形象傳播的頂層設計和精準共情策略的實施上雙管齊下,既充分發揮共情的情感凝聚力,又保證河南形象國際傳播的理性價值,逐步提升河南海外形象,增強河南省高質量可持續性發展的“軟實力”。
[基金項目:2022年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外語學科研究性教學與教師研究性教學能力提升機制研究”(2022SYJXLX046);河南省教育廳2024年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背景下鄭州國際化語言景觀研究”(2024-ZDJH-695)]
參考文獻:
[1]黨蘭玲,閆亞平.新時代河南形象傳播話語體系建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1(12):96-98.
[2]季乃禮.國家形象理論研究述評[J].政治學研究,2016(1):104-113+128.
[3]徐劍,劉康,韓瑞霞,曹永榮.媒介接觸下的國家形象構建:基于美國人對華態度的實證調研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18(6):17-24+108-109.
[4]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5):59-76+127.
[5]李成家,彭祝斌.論跨文化共情傳播:基于國際互助抗疫的探索[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5):65-69.
[6]李成家,彭祝斌.論跨文化共情傳播:基于國際互助抗疫的探索[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5):65-69.
[7]崔維維.國家形象的共情傳播及其引發機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1):58-64.
[8]趙建國.論共情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6):47-52.
作者簡介:孫建華,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鄭州 450003)。
編校:王 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