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薇
新課程標準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尤其是創新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和化學學科特點,摒棄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通過多樣化的化學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他們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此外,在傳統的大班額授課制度下,為了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取得進步,教師還需要摒棄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模式,實施分層教學,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這樣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
一、分層教學模式的分析
現階段初中化學分層包括兩種模式,分別是班內分層教學與分層走班教學。
(一)班內分層教學
班內分層教學是指在班級教學中將學生分組,并分別進行教學。教師需要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和課堂表現的基礎上,將水平相當的學生分配到同一組中。班級中實施的分層教學模式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步驟:確定差異,分類分組,設定目標,因材施教,分類考核,發展性評價。在這種模式下教學是動態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進行適當的調整。盡管課堂中的分層教學增加了教師的日常工作量,需要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但它有利于教師的管理和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分層走班教學
分層走班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個年級中保留行政班,然后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基礎進行分層,將同一層次的學生組成一個班級。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班級進行學習,以期獲得最佳的發展。分層走班教學模式只在班級中針對一個層次的學生實施教學,將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分班的主要依據。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只是在上化學課時按照劃分后的班級上課,上課結束后則回到原來的行政班級,不會打破之前的行政班的組織結構。與班內分層相比,這種分班教學模式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但不太利于教師的管理。
基于學校教學的實際條件,筆者認為使用班級分層教學模式更加適合。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習慣、知識基礎和課后表現等因素,有層次地進行分組,然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備課、授課、作業和評價的分層教學。
二、新課改背景下初中化學分層教學的實施
(一)化學備課時實施分層
在化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運用不僅限于課堂上,還應該在課前的備課中使用。學生的分層是進行分層教學的基礎,而分層備課則是實施分層教學的橋梁,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A層次的學生基礎知識扎實,B層次的學生基礎知識中等,C層次的學生基礎知識薄弱。教師可以分別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旨在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提升。
在備課階段,教學目標的制定是最關鍵的環節。基于分層教學的原則,教師不能像教案一樣制定一個統一的教學目標,而是需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以確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起到導向作用。因此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必須能夠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首先,可以設定化學課堂的總體教學目標,例如對于C層次的學生,要求他們通過化學課堂能夠深入、全面地理解化學知識,并能夠靈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對于B層次的學生,要求他們通過學習能夠熟練掌握基本知識并能夠運用;對于A層次的學生,要求他們能夠掌握基礎的知識,解答簡單的問題。
以《質量守恒定律》一課為例,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角度詳細介紹如何設計分層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背誦質量守恒定律;(2)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3)從微觀角度解釋守恒定律的本質;(4)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一些化學現象;(5)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答簡單的化學計算題;(6)通過質量守恒定律實驗的操作,理解實驗要點。對于A層次的學生只需要達到上面的(2)(3)(5)即可,B層次的學生則需要達到上面的(4)(2)(3)(5)即可,C層次的學生則要全部達到。
2.過程與方法:(1)初步探究化學實驗活動;(2)通過自主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掌握研究化學問題的基本思路;(3)能夠說出化學反應與質量守恒定律的本質,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4)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逐漸形成嚴謹治學的態度。對于A層次的學生則要求其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端正的學習態度,只要達成上面(4)的目標即可;對于B層次的學生則要能夠通過實驗實踐活動鍛煉嚴謹的思維能力,所以在A層基礎上還要達成上面(1)和(3)的目標;對于C層次的學生則要能夠掌握一些化學問題的解答思路,即上面目標全都要達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2)通過合作實踐與交流培養學生善于思考,樂于合作的科學精神;(3)透過現象看本質,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化學課堂中所有學生都能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所以不用進行分層。
(二)化學課堂中實施分層教學
教師需要巧妙地將分層備課的內容滲透到教學環節中,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提供適合的例題和隨堂練習等。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化學活動中,在知識的海洋中歡快地探索和學習。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在課堂上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并提供適當的支持和指導,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充分發展和取得進步。
在化學課堂中提出問題,為學生設置問題情境,能夠引發其積極思考和與他人的交互,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圍繞知識要點進行,并注重分層提問,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有梯度、難度不一的問題。如針對A層次的學生設計簡單的問題,以基礎的問題啟發他們,激發其求知欲望;對于B層次的學生則以知識掌握與運用為主,提出問題適中,以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為主,讓學生獲得學習的喜悅;對于C層次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難度,引導其靈活運用知識解答,這類問題能夠有效鍛煉其思維能力。例如《有關化學式的計算》一課中,課堂導入環節教師提出問題“請你說一說氧氣和硫酸各自表示的意義”。請A層次的學生說出氧氣的意義,然后請B層次的學生說出硫酸的意義,最后由C層次的學生做補充回答即可。
當教授完一個知識點之后,教師就要為學生展示例題,讓其能夠在學會應用的同時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如果一節課中沒有例題的引導,學生就不會有運用知識點的機會,很容易遺忘。所以教師要精心選擇經典例題,讓其不但有代表性,還要有層次性。如設計的簡單對于C層次的學生難以起到擴展提升的效果,設計問題太難又會讓B和A層次的學生感到晦澀難懂,降低繼續學習的興趣,難以起到鞏固知識的效果。所以在選擇例題的時候教師不要只挑選一道,而是從易到難選的不同難度的問題進行講解,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達到鞏固新知,強化提升的效果。例如《有關化學式的計算》一課中,教師在講解組成各元素的質量比后,設置例題,請計算CO2和H2SO4中各元素的質量比。在講解前,可以讓A層次的學生查找O和H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求CO2中各元素的質量比;B層次的學生求H2SO4中各元素的質量比;C層次的學生自主求CO2和H2SO4中各元素的質量比,并精準說出解題思路。
課堂練習是在課堂快要結束時,學生自主進行的訓練。與例題一樣,課堂練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和運用知識,完成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在教師與學生一同完成例題之后,學生可以進行獨立的練習,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思考解題方法。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需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和實踐應用,將知識點轉化為解題能力。教師應該做好監督和輔助,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并及時進行糾正和指導。此外,教師還需要挑選符合學生學情的練習題,確保所有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可以設計三種難度不同的習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層次進行練習。如果有時間,學生可以嘗試做一些上一層次的題目。在課堂練習這一環節中重點是啟發學生的思維,鍛煉化學思維能力。在《有關化學式的計算》一課中的課堂練習中,可以提出問題:“在18g水中含有多少克氫元素?”對于A層次的學生,只需要計算氫元素的質量分數即可。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分析:“在我們知道氫元素的質量分數和水的質量時,要怎樣求氫元素的質量呢?”指名B層次的學生回答后,再由C層次的學生進行補充。這道題有多種解法,所以在一名學生解答出題目后,可以讓其他學生繼續思考是否有其他方法。直到兩種方法都被解答出來,最后讓所有層次的學生整理例題,并做好筆記。
(三)化學課后作業中實施分層教學
課后作業是課中學習的補充與延伸。備課與上課時面對所有學生進行分層,課后作業的分層更具針對性,教師能夠真正依據不同學生的層次設計適合的作業內容。例如對于A層次的學生設計的作業要包含基礎概念背誦與經典例題的辨析;面向B和C層次的學生則以鞏固新知為輔,創新應用為主,所以設計難度中等偏上的作業內容。如果發現學生能夠輕松完成本層次的作業,那么不妨再做一做更高層次的作業,不斷突破自己。例如《有關化學式的計算》一課的課后作業,分為三層,A層,1.“H2SO4”表示的意義有:(1)表示物質? ? ;(2)表示該物質是1個? ? ;(3)表示該物質由? ? 、? ? ? 、? ?組成;(4)表示該物質的每個分子中含有? ? ? 個? 、? 個? 、? 個? 。2.抄寫有關化學式計算的前三個公式。3.計算O2,N2,CO,HCl四種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B層和C層,1.求H2SO4,KClO3的相對分子質量、各元素質量比和各元素質量分數。2.人在吸煙時會吸入很多有害氣體,氧化物就是其中一種,其包含的氧元素與另一種元素的質量比為4:3,這種氣體是(? )A、CO;B、NO;C、CO2;D、SO2。選做題,1.硫酸銨曾經是使用比較廣泛的化肥,但是容易造成土壤板結,所以現在多是使用肥性更高的尿素代替硫酸銨。請計算尿素[CO(NH2)2]和[(NH4)2SO4]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多少噸硫酸銨中氮含量與1噸尿素的氮含量相同?
(四)化學評價中實施分層評價
教學評價直接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效以及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學生優化學習策略和教師完善教學過程的重要參考依據。在分層教學過程中做好評價的分層可以提升分層教學的效果,使對學生的評價內容更加全面,評價方法更加多樣化。在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表現,以積極的評價為主。對于知識水平較高的C層次學生,可以采用競爭性評價手段,肯定他們學習成果的同時,與同等水平的同學進行比較,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幫助他們在化學學習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對于知識水平中等的B層次學生,可以采用激勵性評價手段,先肯定他們已經取得的學習成績,然后客觀地指出問題和不足之處,鼓勵他們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功。對于知識水平一般的A層次學生,教師應該多給予表揚和鼓勵,尋找他們學習過程中的亮點,例如表揚他們認真完成作業、專心聽課等,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信心。例如在一次化學測試中,一名被老師認定為A層次的學生得了30分,而C層次的學生得了36分。盡管C層次的學生分數更高,但是A層次的學生卻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因此,教師在表揚C層次學生分數較高的同時,也應該表揚C層次學生取得的進步,不能偏袒一方而忽視另一方。
三、結論
化學作為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對所有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分層教學法的運用則探索出適應新課改要求的化學教學模式,為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新課改背景下實施分層教學還能推動教育公平: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進行差異化教學,避免了一刀切的教學方式。這樣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動力,推動教育公平。新課改背景下實施分層教學還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分層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經驗。通過研究分層教學的實施情況和效果,可以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的方向和方法,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