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建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作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一并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如何以黨建工作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是基層工作的重要課題。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指出,基層治理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礎性工程,要加快推進基層治理平臺建設,加強基層協商,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優質服務和精細管理。
為夯實社會治理基層基礎,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構建黨組織領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格局,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以黨建引領網格化服務為重點,著力打造網格化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仙林經驗”,助力區域治理效能得到明顯提升。
仙林街道由仙林農牧場改制拆遷而來,成立于2004 年,是棲霞區委區政府所在地,仙林大學城核心區。轄區面積32.67 平方公里,有12 所高校,40 個小區,2668 個駐街單位,28 萬常住人口,“一個街道就是一座城”。大量改制拆遷遺留矛盾、“壓縮餅干”式發展帶來了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矛盾新老交織、資源先天不足。2010 年以來,仙林街道積極適應城市發展新形勢、基層治理新任務、居民群眾新需求,聚焦黨員干部懶散、居民群眾松散、社會資源分散等難題,解放思想、真抓實干、不斷創新,探索形成了以“網格連心、服務為先、多元聯動、協同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網格化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仙林模式”,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突發事件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堅持和發展了新時代“楓橋經驗”。
完善“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網格化管理體系。仙林街道網格治理縱橫交錯、深度融合,在不增加編制、不改變職級的基礎上,整合重構機構職能,把29 個內設科室整合為“七部一局一中心”,分別與社區責任捆綁、工作共擔,雙向溝通協調、共同發力,實現推動各項工作“一盤棋”。近300 名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全部擔任網格負責人,把“五個建設”梳理歸納為區域黨建聯動、群眾工作聯做、平安法治聯創等網格“十聯”工作,全面發揮街道黨工委治理“龍頭”作用,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鏈條,將黨組織設置嵌入網格,黨員干部也由“條線專才”變成了“網格通才”,形成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審批服務一窗口、綜合執法一隊伍、基層治理一網格、指揮調度一中心“1+4”治理模式,以嚴密的組織體系支撐基層治理體系。
推行“四萬走訪、源頭管控”主動化服務方式。仙林街道通過提供“進萬家門、訪萬家情,送萬家暖、結萬家親”服務,動態掌握需求,跟蹤提供服務,對苗頭性問題早發現、早處置,努力踐行廣開渠道收集信息,就地就快處理問題、定期回訪跟蹤管理、健全完善工作機制等環環相扣的“四步法”化解矛盾;圍繞居民最關心的難題列清單,實行“多形式”群眾自治,發揮社區、網格、志愿者、民警、業主、業委會、物業公司、駐街單位的作用,搭建“八方議事”平臺,變服務缺位為克難攻堅,采取“三下三上”共同約定方式,在小區普遍訂立“居民公約”,制定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依法履行職責事項和協助政府工作事項“兩份清單”,暢通居民參與治理的渠道,引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真正讓群眾的事情群眾辦,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著辦。2018 年7 月,仙林街道杉湖路社區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
夯實“共生共榮、共治共享”多元化治理格局。“楓橋經驗”需要緊跟時代發展需要,打造治理共同體。仙林街道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制度,每月對轄區所有物業企業開展“星級評比”,舉辦服務項目觀摩賽,評比結果納入信用等級評價,形成社區兩委成員、物業公司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新格局;有效整合各方資源,成立社會治理創新促進中心,同步建立聯合黨支部,引進和培育社會組織,建立由轄區內南京大學等12 所高校和銀行等較大單位參加的黨建聯席會議機制,成立網格“一家親”協會,常態化開展助老、助小、助殘、助困等各類活動;動員積極分子、網格員、普通群眾組建“萬家歡”“搭把手”等志愿者服務隊,每年開展網格文化年、網格“家樂匯”和“五大幸福”系列活動,6000 多名志愿者常年活躍在大街小巷,一個黃馬甲就是一個流動的服務站;同時選聘優秀黨員志愿者組建“盯得緊”督導考核隊,全程參與監督黨員干部的網格工作。
街道處于行政“末梢”、基層“頂端”,在城市管理中承上啟下,是政府治理與居民自治有機銜接的重要環節,是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關鍵節點,是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責任主體。作為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仙林街道將新時代“楓橋模式”內嵌于城市社區治理邏輯中,因地制宜吸收運用,創造了鮮活的經驗,對新時代城市社區善治具有重要借鑒作用。
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夯實基層基礎,黨的聲音“一傳到底”。通過網格化,街道進一步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公共服務管理上來;黨員干部全天候活躍在網格中,基層黨組織功能顯著增強。必須提升服務效能,黨的領導“一呼百應”。網格化打破了以往街道科室的職能界限,改變了傳統層級分工關系,街道社區干部每人負責一個網格,解決了以往科室干部負責條線工作管不細、管不住的問題,形成了“我為大家干、大家幫我干”的良好氛圍。必須推廣多元共治,黨的工作“一網攬盡”。以網格為平臺,將街道社區、駐街單位等有效凝聚起來,真正把黨的領導和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讓“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理念深入人心。必須促進區域和諧,黨群關系“一網情深”。通過打造黨群服務“一站式”陣地,建好用好街道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常態化提供居家養老、未成年人活動、殘疾人康復、法律咨詢等優質公共服務,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推進情感融合,營造其樂融融一家親的良好氛圍。
前進道路上,新時代“楓橋經驗”亮麗篇章不斷續寫,堅持和發展我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進一步健全,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更加完善,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社會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創造安定團結、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