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從提升老年群體居住生活體驗的角度看,對社區及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升級,才能支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說。
以適老化改造為例,她建議,老齡化背景下,可通過“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培育多級市場。
在調研中,她發現,當前,適老化供給普及度較低、社會認知尚未形成、市場化程度低,養老產業發展依然面臨諸多制約因素。未來,適老化改造的產業發展潛力很大。
老齡化催生出規模巨大的銀發經濟,適老化改造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重點謀劃了七大潛力產業:從老年人自身需要的老年用品、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康復輔助器具,到抗衰老、養老金融和老年旅游等高品質服務,再到全社會適老化改造。
加強老年用品、服務的深度開發和基礎設施的適老化改造,是提升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途徑之一。
談及老年用品和服務的供需情況,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主任彭靜談及在調研中了解到的情況:“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面向普通老年家庭的適老化改造成本降至1萬元左右,但養老產品和服務吸引力仍有待提升。”
在彭靜看來,由于養老服務需求存在多樣化,要構建分層分類的養老服務體系。從老年人的需求來看,當務之急要加大開發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需求的生活用品。例如,深受老年群體歡迎的跌倒探測、急救拉繩、生命體征監護等可穿戴設備,應當加大生產力度。
在此基礎上,她建議推廣“銀發顧問”制度,為有需要的老年人及家庭提供養老服務政策咨詢、信息查詢、方案建議等。
未來,還要加大智慧養老力度,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開發從健康檢測監測、養老監護等新產品,到慢性病智能綜合管理、遠程智慧醫養結合等新服務,提高養老服務的專業性和科學性。
“發展迅速、覆蓋面廣,銀發經濟的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釋放。”彭靜表示,當前,我國相關養老產業主要集中在餐飲、護理、保健等基礎養老服務方面,存在銀發經濟供給結構單一、產品檔次不高、管理服務低下等問題,不能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在老齡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重視銀發經濟的發展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效舉措。
1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劉明在國新辦舉行的政策吹風會上指出,關于銀發經濟的內涵,綜合考量后將其界定為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
老齡化催生了相當規模的銀發經濟。所謂銀發經濟,就是以老年人為目標客戶的相關產業,包括“老年階段的老齡經濟”和“未老階段的備老經濟”兩個方面。

重慶市沙坪壩區一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方便老人休息娛樂。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近3億,占全國人口的21.1%,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國家衛健委測算,2035年左右,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發展銀發經濟,有助于解決老年人口面對的現實問題,幫助老年人提升生活質量。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4.9億個家庭戶中有1.7億個家庭至少有一位60歲以上老人,占比34.7%。
“發展銀發經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支點,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涉及億萬老年人及數億家庭的民生福祉和高質量發展。”國家衛生健康委健康和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十三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培安談道。
與此同時,發展銀發經濟更有助于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老年人口規模增加,以及老年人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提升,為銀發經濟帶來巨大發展潛力。
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處在加快發展階段,銀發經濟規模約7萬億元,占同期GDP比重約為6%。有專家預測,到2035年,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左右,占同期GDP比重約為10%。
近年來,我國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不斷涌現,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服務日趨豐富,智慧健康養老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以打造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為例,劉明介紹起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的發展潛力,“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康養產品的加速融合,將對傳統養老模式帶來巨大改進”。
所謂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主要是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圍繞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保健康復、醫療衛生等方面需求,提供智能化的產品和服務。
在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打造方面,意見明確提出謀劃一批前瞻性、戰略性科技攻關項目,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在居家、社區、機構等養老場景集成應用。
圍繞老年用品制造、智慧健康養老、康復輔助器具、抗衰老產業、養老金融、旅游服務、適老化改造等7個前景好、潛力大的產業,意見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
銀發經濟覆蓋面廣,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正變得越來越旺盛和迫切,卻尚未得到有效滿足,其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例如,隨著數字技術快速發展,老年網民群體快速增長,電子商務、遠程醫療、智慧養老等深入老年生活,銀發經濟增長潛力被進一步激發。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消費的意愿和能力不斷增強,消費方式也會趨于多元化。除了基礎層面的衣食住行,以及老年群體生活中核心關切的醫康養護,還涉及享老層面的文娛休閑。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相應地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銀發經濟體。龐大的老年人群,意味著消費潛力和養老服務市場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老齡化社會中,銀發經濟是最具活力、最有發展前途的經濟形態之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副秘書長張世昕此前表示,銀發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涵蓋一二三產業,孕育著新機遇,也必將催生新領域和新賽道。

福建福州,養老產業成果展。圖/CFP
如何抓住銀發經濟市場規模擴容的重大機遇?“發展壯大銀發經濟,要以需求牽引供給,積極回應老年人核心關切。”張世昕表示,從關鍵小事著手,滿足各類養老需求,從而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與此同時,以供給創造需求,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在王培安看來,人口老齡化既是挑戰更是機遇。當前,我國銀發經濟剛剛起步,供給體系和能力尚不能有效滿足老年人需要。面向老年群體的產品和服務供給品類不豐富,質量普遍不高,與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在資本市場上,目前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加大養老領域投入,積極布局老年用品生產、養老金融、養老服務和養老地產等板塊。“發展銀發經濟,要培育高精尖產品和高品質服務模式。圍繞老年人身心特點和需求,建立相應產業集群。”全國政協委員、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王理宗建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