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邱運華全國政協委員
保護、傳承、利用好傳統村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自強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層面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工程。截至目前,已有8155個傳統村落列入名錄、實施掛牌保護制度,53.9萬棟歷史建筑和傳統民居得到保護,4789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
截至目前,我國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和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活態傳承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
然而,受文化傳統保護意識薄弱、經濟壓力、旅游沖擊、居住與生活設施落后、城鎮化致使人口流失等因素影響,傳統村落保護面臨多重壓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邱運華認為,在這些問題背后,還有一個影響傳統村落文化傳承發展的問題,即傳統村落沒有史志。
歷史上,我國沒有村落史。
地方志中,最多只有村落名稱,沒有村落具體內容。現在,傳統村落進入了國家遺產目錄,就必須編制村落的史志。
在邱運華看來,這是國家文化一份巨大和無比深厚的家底,一部必備的底賬,“依托傳統村落史志,可從根本上厘清中華文明綿延千年的歷史文脈,為‘兩個結合和文化自信提供基礎性支撐”。
隨著社會的轉型,傳統村落的生存空間極度萎縮,村落史志的編制也迫在眉睫。這是一項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性使命。
邱運華建議,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實施“中國傳統村落志工程”,摸清傳統村落的“家底”,建立文化遺產的“清單”。以此為抓手,為全國范圍的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工作提供實踐依據和理論遵循。
毫無疑問,這需要在全國范圍實行傳統村落的普查調研。通過田野調查、資料收集等方式全面收集傳統村落信息,包括傳統村落的人口、民族、宗族、姓氏、演變、文化、建筑、風俗習俗以及相關保護政策等。
在此基礎上建立“中國傳統村落檔案”,對傳統村落遺產的類別、名稱、年代、數量、材質、特征、細節以及保存者和監管人,全都記錄在案。
在邱運華看來,中國傳統村落檔案,是日常傳統村落保護、監督和檢查的依據,也是傳統村落信息化及保護工作系統化不可或缺的方式。
“站在民族歷史和國家發展的政治高度,中國傳統村落志工程將突破既往基于一省、一市、一縣的傳統村落志。”邱運華說。
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和民族地域特色,傳統村落是我國農耕文化與現代新農村建設的結合體,凝聚著中華兒女的鄉愁。
按照邱運華的設想,集合全國的專業力量,以統一的體例、思路、范式展開各項工作。
“要實現前瞻性、系統性、全局性的史志編纂,該項工程應成立專門的工程領導小組協調各部委、各地方的溝通;成立學術委員會對全書的內容進行審查把關,具體指導分卷寫作;成立工作委員會承擔具體的執行工作。”談及具體操作,邱運華談道。
其中,中國傳統村落志工程核心是編纂《中國傳統村落志》系列志書。
按照邱運華的設想,《中國傳統村落志》可以行政區劃為分卷邏輯,每一省(市)依托之前普查得來的“傳統村落檔案”進行進一步編輯整理,也可整合正在編纂的、已經調研立檔的書稿,分步驟進行出版。
對于已經出版的相關志書,根據情況可研究納入此工程體系之中。
“依托傳統村落史志,可從根本上厘清中華文明綿延千年的歷史文脈,為‘兩個結合和文化自信提供基礎性支撐”。
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全面撰寫,《中國傳統村落志》系列志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村落概況”包括村落的概覽、歷史、區位、資源、古建等內容;“村落傳統”涵蓋民俗生活、非遺、民間藝術、鄉賢文化、家風家訓等內容;“今日村落”聚焦新時代鄉村經濟、產業發展、文明建設、文化賦能等內容。
“傳統村落史志將是相傳后世的文獻。”邱運華談道,傳統村落史志的收集、編寫和制定需要國家統籌、規劃和部署,需要統一、嚴謹和科學的規范。
自2003年開始,由馮驥才先生牽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專門對傳統村落、古民居的搶救性調查與保護進行立項,定期組織舉辦全國性的傳統村落保護經驗交流會。
邱運華建議,中國傳統村落志工程由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聯等相關單位聯合發起,作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具體實施。
通過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傳統村落史志編寫可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
“目前已積累一定的成果和運作經驗。”邱運華說,研究探討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建立中國傳統村落較為完整的資料體系與數據庫,制定保護標準,研究保護方法,提供保護與發展范例。
在成果轉化方面,通過定期舉辦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論壇,可加強地域之間、領域之間、行業之間的交流協作,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邱運華建議,以《中國傳統村落志》的編纂工作為契機,中國傳統村落志工程可成立傳統村落發展指導委員會,集合全國的專家資源,對各地方的傳統村落發展進行規劃、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