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吳仁彪全國人大代表
“2024年有望成為低空經濟發展的元年,而無人機產業是低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發展引擎。”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吳仁彪談道。
低空經濟發展迎來千載難逢的機遇。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
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時強調,鼓勵發展與平臺經濟、低空經濟、無人駕駛等結合的物流新模式。
今年以來,在中央和國家的大力推動下,低空經濟迅速成為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26個省(區、市)將低空經濟有關內容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作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低空空域是低空經濟的關鍵投入要素,極具經濟、國防和社會價值。
在吳仁彪看來,我國低空改革全面推進的格局已形成。自2020年開始,中央陸續批準海南、四川、湖南、江西、安徽等5個省份低空空域改革深化試點,2023年7月在全國全面推廣試點經驗。
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建設首批26個國家級通航產業綜合示范區。2021年2月,發展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國家規劃—《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開啟了低空經濟發展新里程。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到,“加快培育低空等旅游業態,釋放通用航空消費潛力,積極推進通用機場建設”。此后,陸續出臺的利好政策為發展低空經濟創造良好的空域供給環境。2023年5月,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同年,中央空管委先后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空域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和《國家空域基礎分類方法》。
在低空管理改革和經濟政策的雙重疊加下,低空經濟發展迎來重大機遇期。以目前我國低空經濟發展引擎的無人機產業為例,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有無人機運營企業1.98萬家,全國無人機生產廠家達到2200家。
今年全國兩會,低空經濟成為熱點話題。吳仁彪認為,2023年低空管理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促進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和規劃不斷出臺,中國無人機技術和產業在世界占據較領先地位,現在是發展以無人機產業為龍頭帶動的低空經濟的最好時機。
不過,對于這股熱潮,他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各地發展低空經濟要因時因地制宜,不要一窩蜂追熱點,不同地區發展步伐可以不一致,基礎好的地方可以先發展,其他地方將來的重點在應用推廣。要防止過去借通用航空熱搞圈地運動的事情再度發生,這會影響低空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2020年10月,民航局公布了13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正式開展了我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點工作。其中,天津市濱海新區和北京市延慶區都是民航局批準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
作為國家航空航天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天津擁有中航工業直升機、中國航天彩虹無人機、飛馬無人機等一批通用航空器制造生產基地。此外,位于天津的中國民航大學擁有民航局飛聯網重點實驗室和天津市城市空中交通重點實驗室,并有工信部與民航局共建的適航審定中心。
和天津相比,北京在發展無人機產業方面也有自身優勢。北京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清單中,明確列出“推進無人駕駛航空示范區建設”。“十四五”時期,北京市高精尖產業規劃中明確延慶區發展無人機組團。
據了解,延慶區匯同市相關委辦局編制起草的《北京市無人駕駛航空示范區建設方案》和《關于促進中關村延慶園無人機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將在近期發布。
目前來看,我國南方地區無人機產業聚集逐漸顯現。南部以深圳為主的微輕小型消費級無人機產業逐漸聚集,UAM(城市空中交通)發展勢頭迅猛。而我國北方的無人機產業雖有人才、技術和研發制造優勢,但還沒有形成明顯的聚集地區。和產業聚集地區相比,成本和便利性存在差距,影響了我國北方無人機產業發展。
此外,北京適飛空域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飛行需求。
按照《國家空域基礎分類方法》G類和W類空域,分別對應真高300和120米以下的部分空域,包括有人機和微輕小型無人機的飛行空域,也稱“適飛空域”。
作為首都,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布局。對于國防安全、公共安全、航空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屬于最高標準。因此,北京地區的適飛空域較少,難以滿足無人機飛行活動等方面的飛行需求。
在低空經濟產業中,無人機占據重要地位。據賽迪研究院近期發布的《2024年我國無人機產業發展形勢展望》,2024年我國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預計可達2100億元。
在發展低空經濟方面,京津可發揮各自優勢。北京發揮科技創新和人才優勢,天津發揮先進制造研發優勢和“鄰都”“近海”的空間優勢。天津管轄著153.67公里海岸線、海域面積約2146平方公里,天津服務北京研發設計中需要的驗證飛行,疏解北京空域資源壓力。
吳仁彪建議,以京津兩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為雙引擎,推動京津雙城無人機產業融合發展。具體而言,在低空經濟發展領域,圍繞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和京津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唱好京津“雙城記”有效貫通區域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和人才鏈。
“京津可錯位發展,資源互補,北京圍繞研發設計、天津圍繞制造測試應用。”吳仁彪說。
按照他的設想,在民航局的指導下,依靠北京延慶區和天津濱海新區已經形成的產業規模,兩座城市可以共同繪制無人機產業鏈圖譜,“作為京津冀目前共同繪制的航空航天產業鏈圖譜的組成部分,北京和天津可共同推動北方地區的無人機產業聚集,促進上下游配套企業逐漸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