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楊朝明全國人大代表
“最近幾年,我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本、進課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明顯存在許多地方重視不夠、落實不力甚至表面化、形式化等問題,存在與應試教育不相協調,價值教育、道德教育和心性教育內涵不足的情況。”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楊朝明建議,在各級各類學校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
“文化一定是從自知到自信的。”楊朝明說,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是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是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復興的百年大計。因此,必須立足長遠,繼續加大力度,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優化傳統文化教學,把弘揚傳統文化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實、更有成效。
楊朝明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今在很多學校還沒有設為必修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缺乏規劃性、系統性、持久性,似有功利性、純知識化呈現。“傳統文化教育狀況在各地很不均衡,不少人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亟待提高,很多地區的很多學校傳統文化教育亟待開展。”
楊朝明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統教育應切實達到“立德樹人”目標,培育傳統美德,鑄造高尚人格;提高文化教養,養成良好行為;增長思想智慧,增強發展能力;發展文化事業,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此,他提出4點建議:
第一,在國家層面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委員會,具體領導、指導傳統文化的落地,通過正式文件明確《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為必修課,制定各種有利于推動、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各種配套政策,統籌傳統文化綜合向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滋潤和滲透,優化各種傳統文化教育與研究機構以通學理、育師資,在學校設置教師專職編制、專項經費投入等。
第二,在教育部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建設與教育教學的執行機構,負責課程設置規劃、教學綱要制定、指導教材編制、教師遴選培訓,以及促進落實、監督檢查等,將責任具體化、明確化,以更好地抓內涵、明本質、循次第。
第三,將傳統文化必修課教學與學校教育融通,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堅持系統完整、持續深入、回歸經典、弘揚精華、知行合一、學思并重原則,以文化經典、思想精粹、精神內涵、傳統美德、文化常識為主要內容,以理解中華文明、培育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筑牢民族根基為教育中心。
第四,動員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利用各種資源、各類媒體,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豐富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資源,同時為學生提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基地、學習基地、體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