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海
“請大家默讀這段文字。能回答大屏幕問題的,看完后舉手?!?/p>
“再請聽一位聲音優美的同學范讀這段文字,能回答這些問題的舉手?!?/p>
“現在我們一起來完成這幅思維導圖,真正理解了這段文字的舉手。”
那天,我正在講授八年級生物《線形動物》一課。“自主學習”環節后,講到“蛔蟲的寄生生活”之前,我試著這樣提出問題:蛔蟲的生活情況是怎樣的?你能從課本第二段文字里做出一些解釋說明嗎?這是我看完了常生龍老師的《核心素養與學習的變革》一書后,根據學生學習風格不同而進行的“因材施教”教學嘗試。
以前,沒太在意班級學習風格,也就沒有明顯感覺到這方面的差異。那天課上一統計,還真的發現一些問題:老師們認為很簡單的文字,初中學生讀起來不一定能理解,大多數學生能讀懂的文字,在少數同學身上確實存在一定的閱讀障礙。究其原因,是一個人的“學習風格”可能是不同的。
所謂學習風格,指人們在學習時具有的或偏愛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它表現在個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的各個方面?!逗诵乃仞B與學習的變革》第四輯里,把學習風格分為三種類型: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
視覺型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更喜歡圖片、圖像、圖表、顏色和思維導圖等,他們會把要學習的東西在腦海中組成相應的圖像和片段;而聽覺型學生,比較容易接受聽覺信息,喜歡借助聲音、節奏、音樂、錄音、押韻等方法學習,語音輸入使他們更容易理解和記??;動覺型學生,往往需要“邊做邊學”,他們不善于從文字上接受知識信息,更喜歡借助自己的身體體驗來幫助學習,比如繪制圖表、角色扮演等方式。
閱讀一本書,會讓人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一些關聯。關聯發現,書中提到的情形在我的教學中的確出現過幾次。就說今年吧,為平衡師資力量,學校安排我帶了八年級的三個班級,不到一學期我就明顯感覺到他們在學習風格方面的差異:同樣的教學內容,在八(4)班、八(5)班推進得非常順利,而到了八(2)班就顯得磕磕絆絆。剛開始幾次,我以為是自己哪個地方講漏了,或是哪些地方講的不夠細致。直到閱讀了《核心素養與學習的變革》,我才發現造成班級差異的根本原因。
試想,如果在更早些時候我就懂得這個腦科學理論,是不是可以在學習反饋差異出現后及時有效地調整教學策略呢?“因材施教”這個教學理論常常被我們一些老師掛在嘴上,但情況卻和我一樣,考慮個體特殊性因材施教的居多,真正考慮到整體學習風格差異而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明顯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問題還真不是小問題,“學習風格”理論啟示我們,多讀一些教育書籍,多知曉一些教育理論,然后借此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多么重要。
除了“學習風格”理論之外,在《核心素養與學習的變革》第四輯“讓個性化學習成為新常態”中,我還能幸運地讀到當下國際國內公認的一些教育前沿理論。諸如整合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情商理論、文化主義觀,以及腦科學研究的成就、面向未來的三個學習觀念等等。更為可喜的是,這些高大上的“枯燥”理論,在作者深入淺出的解讀下,變得通俗易懂,頗具可操作性。
《核心素養與學習的變革》一書,是上海市特級教師常生龍先生繼《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給教師的5把鑰匙》《讓教育更明亮》之后又一力作。全書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內涵豐富,語言通俗易懂。既站位于國際國內大視野,又關聯于個人終身發展新未來,適合所有熱愛學習、熱心教育、改進教育的家長、學生、一線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