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妍廷
關鍵詞:正當防衛;刑事政策;輿論
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強調的多主體治理更偏向協商性、平行性,這意味著公民參與治理十分必要。本文語境中,制定刑事政策是政府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公開表態的輿論是公民參與治理重要方式之一,二者的互動是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要求。刑事政策的政治底色決定了民眾輿論參與的必然性,要實現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統一。比如在刑事政策指導下某案件處理結果被社會廣泛認可,助力法律信仰的形成,這就是統一效果的實現。輿論的特征決定了刑事政策回應的必然性。民眾發聲的輿論往往是最樸素的正義觀的產物,如果某類案件處理結果經常引發較大輿論,政策制定者有必要適當回應以避免更大的負面影響。輿論與刑事政策的互動,從二者自身分析或從實現治理體系現代化大背景出發,都有充分的必要性。要通過總結現有經驗,推進構建良性互動機制。
刑事政策是與犯罪斗爭的總方針,為便于執行,會根據各大類犯罪的特點進行刑事政策具體化,明確到刑事規范層面。在正當防衛類規范中,《指導意見》尚未出臺前,依據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原則,結合司法裁判尚以糾紛解決為主的功能定位現狀,“謹慎”是認定正當防衛行為的準則。實踐中絕大部分案件都是朝著否定正當防衛的方向去理解并適用構成要件,以達成限縮正當防衛成立空間的目的。因正當防衛認定過嚴,一些經媒體報道的典型案件(比如山東于歡案、昆山反殺案和福建趙宇案)初步認定或者裁判結果一定程度上與民眾樸素的正義感相左,在網絡上引發多次超大規模討論,網民紛紛表達自己對當前正當防衛認定政策的意見,可算是舉國關注、全民參與。在2020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聯合各部門出臺《指導意見》,在認定正當防衛制度中刑事政策立場的轉變,回應了前幾次全民大討論中的輿論焦點。指導意見起草小組表明民眾積極關切是《指導意見》發布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在《指導意見》發布后,因民眾較為完整地參與并見證了該意見出臺的整個過程,故對此學習積極性較高。一方面熱門影視作品中相關情節,會形成由官方媒體和法律專家引導、追劇群眾參與的大規模討論,比如現熱播電影《第二十條》。另一方面發生熱點案件,民眾會自覺關心案情中涉及正當防衛情節的認定結果,并與自己判斷結果比較以加深認識,比如2022年唐山燒烤店打人案。雖然以上輿論未討論《指導意見》本身,但恰恰能反映民眾對刑事政策變動的肯定,以及在新刑事政策指導下維護權益的信心。每次討論都是民與法的對話,使法治精神一點點烙印在群眾心中。
總結《指導意見》出臺的整個互動過程,是輿論先發、刑事政策回應、輿論反饋,可以由三個關鍵點和一條過渡帶概括該過程特點。三個關鍵點是:1.巨量的、焦點集中的輿論不斷出現引發刑事政策者的關注;2.在平衡刑事政策穩定性和調整必要性后,政策制定者檢視并提煉輿論中有價值的部分作為調整依據之一;3.調整后持續觀察司法效果和輿論反饋。一條過渡帶是:由檢察機關的檢察、糾錯功能和指導案例的審判參考功能共同構建的,起到避免“氣勢洶洶”的輿論和“老成持重”的刑事政策直接沖突的過渡作用。
完善方案也應以此四處為突破口。有學者認為第一個關鍵點處就應當改變。這種輿論宣發、刑事政策制定者被動回應模式下缺乏實質性互動,絕大多數制度訴求無法被看到。應探索刑法主動引導、民意積極互動的模式,在輿論先發的既定事實上,提高輿論與政策制定者的交互程度,及時調整反饋。此建議初心向好,但提高交互頻率意味著刑事政策穩定性、大局性被打破,有被輿論裹挾的風險。在輿論與刑事政策互動的過程中,必須根據輿論波動性與易被引導的特點,提前避免可預見的風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沉淀輿論、焦點集中后,刑事政策的制定者再通過理性看待、全面分析,將提煉出的民眾輿論的合理價值取向同立法本意比較衡量,進而做出是否調整以及如何調整的判斷。換言之,如果想克服輿論自身的缺陷、保證刑事政策的穩定性,二者的互動就必須有較大時間差,忽視輿論與刑事政策的自有特點,一味追求高程度的互動是不合理的。
考慮到輿論的“氣勢洶洶”與刑事政策的“老成持重”是互動雙方自帶“個性”,加強過渡帶的緩沖功能,即加強檢察機關對涉及正當防衛等重大敏感案件的提前反應和處理能力,是完善輿論與形式政策的關鍵。本次互動過程中,輿論壓力成為檢察機關啟動的重要原因,當然我們并不排除新聞報道的滯后性和決策決議內部性,致使這種啟動從民眾視角出發是被動的,但即使是表面的假性被動在輿論前也很有可能成為“助燃劑”。較理想方案是,檢察機關內部能通過自查和風險評估預警提前避免或者減輕敏感案件的輿論爭議度,可以采用發現重大敏感案件及時上報、上下聯動的辦案機制,提前介入偵查尚未提請批捕的案件,嚴把已經批捕的案件。在輿論爭議尚未出現或擴大前慎重做出決定,尚未出現輿論爭議的視個案價值決定是否推廣、已經出現輿論爭議的,通過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信息發布做好輿論引導和矛盾化解工作。當然這并不是要求也不可能要求檢察機關辦案無爭議,只是將檢察系統的垂直管理體制優勢和檢察監督功能盡可能發揮出來,能在輿論“火情”未起、“火勢較少”時提前、及時作出反應,更好地疏解輿論情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民眾對司法機關的認可度。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