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茹 陳玉蘭 蘇倩
關鍵詞:農村幼小銜接;家園校合作
幼小銜接近年來引起幼兒園、學校和家長重視目前,農村幼小銜接家園校合作情況與城市有較大差異,農村幼小銜接面臨著一系列困境。農村幼小銜接家園校合作意識淡薄、家庭教育理念偏差大,政策引導與資源條件也存在不足。面對諸多困境,農村幼小銜接家園校合作應該從理念、資源、課程等多方面改善,提高農村幼小銜接質量。
幼小銜接下的家園校合作如同一個三角形,只有三方合力,幼兒才能穩定發展。然而,當前農村幼小銜接下的家園校合作尚處于萌芽階段,合作意識極其淡薄,相互之間缺少鏈接。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包括幼小銜接教育是學校及老師的義務,而非自己的責任,對幼兒幼小銜接重視程度不高。幼兒園認為家長缺少對幼小銜接教育的正確認識和專業理解,影響園中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式,始終以指導者自居,出現不與家長解釋、說明、溝通的情況,忽略了家長的真實想法和教育智慧,使得家長對幼小銜接工作產生不滿、抵觸情緒;小學認為幼兒還不屬于本校教學對象,自然也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和家長、幼兒園配合進行幼小銜接,即使合作也只是流于形式,缺乏主動性;家園校三方幼小銜接的思想不統一,難以達成有效的合作。
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受限,大量農村家長長期外出務工,出現隔代教育。大多數隔代家長受教育年限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教育理念相對滯后,即“孩子就是天,說啥就是啥”和“我家孩子能寫會算最聰明”。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幼兒的一切都由家長包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方面過于隨意和放縱,為生活習慣上的幼小銜接埋下隱患;同時,幼兒園教師迫于家長的固執觀念,只會一味追求幼兒學了多少拼音,會算多少道算術題,掌握了多少個英語單詞,致使幼兒喪失學習的興趣,為學習習慣上的幼小銜接制造障礙[1]。
豐富的家園校合作有利于三方有效互動,拓展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在農村地區,家園校合作較為單一,使用最廣泛的是接送時交流和微信這類口語式家園校合作,缺少的是家長活動日和家長委員會這類活動式家園校合作,且在農村地區,大部分家長沒有使用或者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所以常用的微信溝通根本不適用。種種原因使得農村地區幼小銜接下的家園校合作無法深入地、有效地、高質量地、實實在在地發展[2]。
科學的政策能夠保障家園校合作下的幼小銜接教育規范化發展。當前國家已經出臺的正式的幼小銜接教育文件僅有《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且在這個文件中沒有提到家庭在幼小銜接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與園校合作形成合力,也并沒有專門對農村幼小銜接下的家園校合作進行系統性說明和指示,導致農村幼小銜接下的家園校合作政策引導不夠,家園校有效合作難以推進,助推農村幼小銜接教育發展相對比較困難。
資源是發展的保障,有資源才有發展。在農村地區,政府的財政投入首先會考慮用于社會保障、扶貧濟困,以調動農民積極性,幫助農民實現經濟富裕,相對而言缺少了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幼小銜接教育,這就導致了農村與經濟發達的城市相比,幼小銜接教育存在較大差距。在這種情況下,資源的不足體現在教師資源的不足,農村教師能力上參差不齊,大多數教師不具備相關的教育培訓經驗,對家校園幼小銜接的意識不高,采取保姆式教學,導致家園校合作的脫節[3];資源的不足還體現在合作平臺的缺乏,缺乏一個可供家長、幼兒園、小學交流的平臺,導致家園校三方無法聚攏,無法團結,無法形成鏈條,幼小銜接無法長遠發展。
評價與監督是幼小銜接下家園校合作的重要環節。農村幼小銜接下家園校合作需要內部評價與監督,也需要外部評價與監督。然而目前農村地區來看,在內部層面,90%的幼兒園沒有根據國家關于幼小銜接的要求來制定符合本園特色和切實可行的評價監督策略、方法,在外部層面,國家沒有制定完善的、科學的評價監督系統,使得家園校三方無法對合作情況作出合理的評價、實時的監督和及時的調整。這些情況使得農村地區幼小銜接下的家園校合作始終停留在表面,合作效果無法判斷,最終做的必然都是無用功,農村幼小銜接無法實現專業化發展。
幼小銜接是關系到幼兒園、家庭、小學三方的責任,文件指出“幼兒園和小學要把家長作為重要的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園校協同溝通機制,引導家長與幼兒園和小學積極配合,共同做好銜接工作”[4]。如今農村學前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就源于三方責任不明確,農村家庭的教育由于觀念的差異導致部分家庭對幼小銜接的概念不明,將幼兒送到幼兒園后便不再過問。農村小學與農村幼兒園之間未達成教育共識,政策指出“要堅持雙向銜接。強化銜接意識,幼兒園與小學協同合作,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促進兒童順利過渡。”校方與園方是幼小銜接的兩大核心主體,兩者需明確自身幼小銜接的責任,與家長形成良好合作溝通關系,樹立平等意識,攜手共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同時幼兒園與小學是教育的主要機構,在協同育人理念下發揮著主導作用,需在家庭與社會之間搭建溝通橋梁,促進各方資源整合并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穩定且和諧的合作關系。
大部分農村家庭并未重視幼兒早期教育對個體未來發展的重要價值,幼兒大多在農村環境中“散養”,因此需要幫助家長或撫養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讓幼兒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但農村地區目前還有許多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務工,與子女的溝通聯系依靠微信、電話等線上方式,并未在幼兒日常生活中進行教育與陪伴孩子。針對這些情況,作為與幼兒朝夕相處的老人就需要增強教育意識,關注幼兒的能力與習慣養成;而監護人不僅要滿足幼兒物質上的需求,更需要多與幼兒溝通交流,提供有質量的陪伴。
農村幼兒園與小學在幼小銜接上需完善各方合作共育的機制,在教育的過程中家園校三方之間需形成雙向協商的意識,做好各方職責,促進幼小銜接教育。在共育機制中,家長與幼兒園、小學是平等合作的關系,要建立持久有效的合作機制,以兒童為中心,明確家長訴求與政策指向,完善各項銜接工作。同時幼兒教師與小學教師之間的認識水平需要提高,幼小銜接并不只是幼兒教師單向的工作,而是幼兒園與小學教師共同促進發展的銜接,因此農村幼兒園與小學需增強教師間雙向交流與合作,完善幼小銜接合作機制。
合理開發利用本土資源與文化特色課程與活動。從幼兒生活環境出發構建課程,農村幼兒因所處在農村,生活經驗多為與農作、自然等相關,同時部分幼兒是老人在看護,讓父母與老人能夠參與到課程與活動中對幼兒的經驗與身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農村學校本身就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是耕讀文化的核心之一,振興鄉村必須重視和加強建設鄉土文化”[5]。農村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家庭居住空間、活動場地等方面優于城市地區,農村幼兒園與小學開發課程可從當地的資源與文化出發,將本土化特有元素融入課程與活動,并帶動家長共同開發與參加,盡量發揮已有優勢,因地制宜,形成適宜的幼小銜接課程與活動。
當前農村幼兒教師壓力顯著,面對日漸重視的幼小銜接,農村幼兒教師要認真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文件提出教師“進一步引導教師樹立科學銜接的理念,大班下學期要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做好生活、社會和學習等多方面的準備,建立對小學生活的積極期待和向往。要防止和糾正把小學的環境、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簡單搬到幼兒園的錯誤做法”[6]。因此,要重視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在職培訓,針對農村幼小銜接現狀制定培訓機制,對不同水平的教師根據需求和自身情況制定不同內容的培訓計劃,使其能夠全面認識自身的專業能力,提高教師綜合素養。
其次,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需要進行教學研討,針對農村幼小銜接特點做出一些課程設計,為即將步入小學的幼兒設置適應的課程與教學活動,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學習品質,要讓幼兒更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同時要杜絕超前教育、超標教學,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要時刻以幼兒為中心進行教學,為幼兒提供身心、生活、社會等方面的準備,做到科學幼小銜接。
隨著新時代經濟高速發展,農村幼兒在社會適應與學習適應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比城市幼兒突出。幼小銜接不光是學習內容上的銜接,還包含生活與社會適應、學習品質等,幼兒與小學低齡段兒童的社會適應與學習適應都處于初級階段,且容易受所處環境的影響。因此,家園校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成人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會影響到幼兒未來的發展;同時家園校的積極教育會直接與幼兒后續發展成正相關。農村幼兒生活環境相較于城市偏單一,教育者需要幫助幼兒開拓視野、豐富生活,鼓勵幼兒與不同類型的人積極交往,與其他幼兒能夠友好活動與交往。在交往的過程中學會理解他人,與他人合作完成活動,克服困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鄭秋凡.農村幼兒園家園合作中的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J].好家長,2023(09):8-9.
[2]常清,江婷.農村幼兒園家園合作的困境與破解——以和田地區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10):188-190.
[3]馬建英.淺談農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的有效途徑[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07):167-169.
[4]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EB/OL].(2021-3-30)[2023-8-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4/09/content_5598686.htm
[5]郝文武.現代農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的意義和方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04):18-24.
本文系教育部2023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家園校合作助推幼小銜接教育現狀調查及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31438905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1.3成都師范學院教育與心理學院 ■ 李佳茹1 陳玉蘭3;2.西南財經大學附屬實驗小學 ■? 蘇倩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