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敏君
愛心情感的培養既是幼兒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幼兒培養其正向情感和養成良好個性的基礎。生活化活動教育是指在現階段教學中,將幼兒的愛心情感教學與生活化實際情境和現實活動聯系起來開展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能夠讓幼兒在生活化理論、游戲、實踐學習中逐漸培養愛心情感。基于此,教師需要從幼兒愛心情感培養的現狀問題和生活化活動過程中愛心情感培養價值出發,對生活活動過程中愛心情感的培養必要性進行明確,并從生活化語言情境、繪本閱讀活動、榜樣活動、家園日常生活任務活動出發對策略進行案例探究。
一、幼兒生活化活動過程中的愛心情感培養的必要性
(一)幼兒愛心情感培養的現狀、問題
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幼兒教育也從之前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發展,逐漸演變為重視幼兒情感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但是現階段,家長和幼兒園的教育理念逐漸產生兩極分化。其中一部分家長因為自身幼年時期受到教育、獨生子女、老一輩的教育理念影響等,對幼兒的教育選擇的是溺愛教育,沒有對幼兒的情感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樣的教育不僅讓部分幼兒出現缺乏愛心、獨立性差、合作能力差、自私等性格問題,還會讓幼兒后續難以得到持續發展。
另外一部分家長因為自身家教的嚴厲和傳統中國教育理念中的絕對服從教育等理念的影響,對幼兒進行理念輸出和棍棒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難以讓幼兒感受愛心、理解愛心,不利于培養幼兒的愛心、感恩之心、綜合素養。
以上兩種情況便是幼兒教學中比較常見的兩種教育方式。這兩種教育方式都會阻礙幼兒愛心情感的培養。因此,幼兒教師在生活化活動過程中需要與家長做好溝通聯系,為幼兒的愛心情感培養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此外,幼兒園也需要發揮好自己的引導作用,為幼兒愛心情感培養提供有效指導。
(二)幼兒生活化活動過程中愛心情感培養的價值
生活化活動過程中的愛心情感培養能夠推動幼兒愛心情感培養的同時,促進幼兒在生活化實踐中養成鮮明的個性、良好的生活態度、健全的情感和性格。通過生活化語言環境的多樣搭建,幼兒能夠在教師潛移默化、平等化的語言中形成對愛心的認知和理解。通過生活化繪本故事的了解,幼兒能在故事中增強對愛心情感的深刻體會和感悟。
通過榜樣的樹立,幼兒將從生活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視角去發現、認識、踐行愛心,逐漸養成熱愛生活、幫助他人的習慣。通過游戲的搭建,幼兒能夠轉換角色,一改往常溺愛中的頑皮形象,去接受和表達愛心。在日常生活任務中,家園合作設計愛心任務打卡活動,以推動幼兒從真實生活出發,熏陶和發展愛心。在這些豐富的生活化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能夠解決愛心培養現狀問題,還能讓幼兒逐漸認識和養成愛心情感,健全幼兒的認知。
二、幼兒生活化活動過程中的愛心情感培養策略
(一)借助生活化語言環境,在活動中培養愛心
語言發展是幼兒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能夠讓幼兒選擇合適的語言、表達方式,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他人進行交往。將生活化語言環境與幼兒愛心情感的活動融合在一起,旨在推動幼兒情感的發展、表達。這一過程需要教師依據幼兒年齡特點創建潛移默化、生活化的愛心環境,與幼兒平等交流,對幼兒進行耐心教導,引導幼兒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愛心情感。
首先,幼兒因其生活經驗的不足和對社會的了解不足,對周圍環境非常好奇。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幼兒會對周圍環境貼的標語、圖案所表達的情感產生積極的思考和詢問,并從中了解到對應的規則和認知。這樣的認知能讓幼兒在活動中逐漸培養相應的情感。基于此,幼兒園教師需要在日常生活區域中運用對應的愛心標語貼紙、圖案故事貼紙等,為幼兒創建愛心情感環境背景。例如,教師可以在幼兒容易受到傷害的地方貼上“小心碰頭”“小心滑倒”“小心開水”“你很棒”“愛心標志”等貼紙,讓幼兒在對貼紙語言理解中感悟教師對自己的愛心與關懷。
其次,在教學中與幼兒平等交流,讓幼兒在語言中感受自己所表達的對他人的關愛,并在對應的語言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感受愛心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當一名中班幼兒不小心走路摔倒時,教師可以示范牽起這名幼兒的手,并詢問幼兒:“小朋友,有沒有受傷?”如此,這位被幫助和關愛的幼兒也能感受來自教師語言的關心和行動的關愛,從心里建構“愛心”認知。其余的幼兒也會在教師語言和行動的影響下,學會用正確的語言和行為去表達面對不小心受到傷害的學生和幼兒的認知。這樣的認知便能夠讓幼兒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不假思索地對需要幫助的幼兒給予幫助和關心,并運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愛心”。
再次,除了這樣的平等交流以外,教師也可以在每天迎接幼兒上學時選擇蹲下身與幼兒道“早安”“小朋友們好!”“歡迎來到幼兒園”,與幼兒在同一高度進行對話。同時,在部分受到溺愛的幼兒犯錯誤的時候,教師也需要通過“你認為這樣做對嗎?”“如果其余小朋友也選擇使用同樣的行為對你,你該怎么辦呢?”“是的,我們應該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能隨意欺負其余小朋友哦!”等語言,積極地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從而逐漸建立對自己、對他人的關愛之情。
最后,教師也可以在幼兒園的圖書語言區搭建愛心語言表達的現實模型,讓小班到學前階段的幼兒去了解關愛他人、培養愛心情感的價值。現實模型可以通過讓兩位老師演繹愛心故事進行對話的方式引導幼兒具體了解什么是愛心。例如,教師可以集中引導幼兒定時觀看樂于助人的愛心故事。這個故事可以包括幼兒相互幫助、老師幫助幼兒、幼兒幫助老師等具體故事。除了老師語言對話演繹,教師也可以選擇與愛心相關的故事書、繪本等作為圖書語言區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教學能夠將語言環境的價值發揮出來,讓幼兒了解如何從行動和語言中表達愛心,從而解決教學現狀中的問題。
(二)利用生活化繪本閱讀活動,推動愛心品格培養
幼兒所認識的漢字和拼音有限,因此為了幫助幼兒從圖書中了解與愛心相關的內容、培養品格,教師可以選擇生活化、圖文并茂的閱讀繪本開展愛心情感教學。繪本應包含豐富的主題、角色各異、劇情精彩,符合幼兒認知,能夠引導幼兒從生活化認知中發揮想象,培養幼兒的愛心品格。基于此,教師需要設計與生活愛心相關的閱讀繪本活動,以推動幼兒愛心品格的培養。幼兒教師可以從選擇與愛心主題相關的繪本、設計完整的幼兒繪本活動流程、開展豐富的生活化活動出發開展這一活動。
首先,在選擇與愛心主題相關繪本的時候,搜索“愛心主題幼兒繪本”關鍵詞,教師便能搜索到《愛心樹》《樹爺爺-愛心》《從小有愛心》等繪本。接著,教師需要對這些搜索到的繪本質量和內容進行分析,分析是否適合幼兒閱讀或者幼兒活動的開展。結合對閱讀繪本內容的分析可知,《愛心樹》是指一棵有求必應的蘋果樹和一個貪得無厭孩子之間關于施與受、愛與被愛的故事。《樹爺爺—愛心》講的是老樹無私奉獻,讓幼兒理解祖父母無私和關愛的故事。《從小有愛心》主要從愛心車隊和兩枚松果兩個故事出發,引導幼兒從小樹立要有愛心、樂于助人的故事。其次,結合這些繪本故事內容,教師需要設計完整的生活化繪本閱讀流程,主要包括幼兒自主閱讀繪本內容、師幼互動思考繪本內容、以問題引導幼兒了解繪本故事、幼兒合作演繹繪本故事、深度反思繪本內容等。最后,在設計這些活動后,以三本繪本為例,教師可以開展豐富的生活化繪本閱讀教學。
第一步,教師需要選擇三個繪本的封面圖片作為導入繪本教學的工具,引導幼兒思考“結合生活認知,請小朋友們思考從這三本繪本的封面思考,我們能夠猜出這是怎樣的故事嗎?”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幼兒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愛心繪本進行自主閱讀。
第二步,在幼兒閱讀完繪本后,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語言描述繪本故事內容。如,幼兒描述繪本“小男孩兒在大樹上采集樹葉、做樹葉皇冠、爬樹、吃蘋果、蕩秋千、睡覺,長大后不斷向樹索取,老了后在樹墩休息的故事”。
第三步,通過幼兒的語言描述,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結合你們的生活經驗,如果你是這個繪本中的主人翁,你會選擇當無私奉獻的樹,還是一直索取的人呢?你們認為這最像生活中哪些人對自己的情感表達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幼兒陷入深思,給出不同的答案。有的幼兒說:“我選擇當樹,因為雖然他一輩子哪里也去不了,但是他一直在奉獻中感到快樂。”有的幼兒說:“我想當人,因為我不想像樹一樣悲哀,只能等待那個玩伴的到來。作為人,我們可以去各個沒有看見的世界玩。”還有的幼兒會結合生活體會回答:“這和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對我的情感很相似,一樣地不求回報,一直給我想要的。”
第四步,教師不要給出絕對的答案,而是讓幼兒合作演繹這個繪本故事,讓幼兒再次表達自己對繪本故事的認知后,然后重新發表自己的理解:“不管是人還是樹,都是幸運的。樹因為人的需要而感到快樂,因為人的陪伴而感到幸福,而人因為樹的無私奉獻而收獲,但是又像什么都沒有收獲。只要有一顆關愛別人的心,我們就是快樂的。就像在我們的生活中,老師一直看著小朋友從老師這里吸取知識一樣。這就是老師教育的快樂。”這種豐富的生活化繪本活動能夠讓幼兒逐漸培養和建立對愛心的理解和認知,并選擇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心情感。
(三)開展“愛心小榜樣”活動,推動自覺培養愛心
幼兒“愛心小榜樣”活動既是推動幼兒自覺培養愛心、觀察周圍愛心行動的有效教學方式,也是推動幼兒班級集體營造良好的愛心氛圍的合理活動。因此,教師需要與幼兒交流,共同制定愛心小榜樣選擇標準、獎勵,讓幼兒自主參與到生活化的幼兒園學習活動中。
“愛心小榜樣”的標準制定切忌教師獨斷專行地直接命令幼兒如何去做,而是與幼兒平等交流,思考什么樣的行為是愛心行為,讓部分對愛心行為不明確的幼兒加深對愛心行動的理解和明確自己參與活動方向。在交流中,教師需要結合幼兒在園生活、校外家庭生活、社會行為等出發,引導幼兒回顧什么是愛心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在園生活中的愛心行為主要包括幫助其余需要幫助的幼兒,如扶起絆倒的幼兒、安撫哭泣的幼兒、分享自己的筆給沒有的幼兒。校外家庭生活的幼兒愛心行為主要包括關愛父母、在家庭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給爸爸媽媽洗腳、疊被子等。社會生活中的愛心行為包括關愛環境、節約用水、關愛小動物、孤寡老人等。
這些行為將通過家長的參與記錄作為參評記錄和證據。在確定標準之后,幼兒便以這些標準監督自己和其余小朋友,從而在班級、校外要求自己,逐漸養成愛心行為習慣。一周之后,結合幼兒自評、家長評價、社會評價、其余幼兒評價、教師觀察等,在班級集體中選出一周一名的愛心小榜樣。
確定小榜樣之后,教師選擇將獨特的榜樣貼紙或者與家長、幼兒共同商議的愛心獎品,如喜歡的玩具、零食等對幼兒具有影響力的獎品,作為推動幼兒自律踐行愛心活動的動力。然后,教師需要在班級中點名表揚幼兒的愛心行動,讓其余幼兒學習。如此,幼兒便能在愛心生活化活動開展過程中感受到愛心的傳遞價值和培養價值。
(四)在生活任務中培養愛心,熏陶幼兒
幼兒愛心的培養并不能僅僅局限于日常教學之中,還應該踐行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意味著教師與家長應搭建交流平臺,確定幼兒每日愛心生活化任務,鼓勵家長監督幼兒完成任務、給予幼兒積極引導和反饋,引導幼兒分享自己的愛心表達和被幫助的思考。
通過線上微信群和qq群等方式,教師能夠與家長初步搭建起較為完整的幼兒家長群。這個家長群用于教師傳達幼兒愛心日常生活任務。除了這些常用渠道以外,教師也可以借助線上智慧教育平臺設計長久的愛心日常任務活動打卡活動,包括每日任務和每周任務等。家長則結合教師布置的愛心打卡任務,督促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
日常活動中的每日任務包括幼兒在家里和社會生活中做的事情,如救助受傷的小動物、制作“別踩踏小草”等標志牌、幫助家人提東西、主動參與自己能夠做到的家務活等。生活活動也可以包括帶著幼兒去照看自己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者其余陌生的孤寡老人等。每周任務主要是發揮家長的帶頭作用,帶著幼兒參與社區、幼兒園組織的愛心關愛活動,如捐贈不要的衣物、玩具、書籍給偏遠山區的孩子。
在這樣的活動中,家長通過視頻、照片和老人的評價等方式記錄幼兒的愛心行為。如此,幼兒便能在生活化實踐中形成健全的愛心情感,了解愛心行為的價值,培養和發展社會責任心。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生活化活動過程中的愛心培養既符合幼兒現階段性格培養和情感認知發展規律,也符合現階段幼兒生活認知、課程合理安排。基于此,教師需要借助生活語言環境為培養幼兒的愛心情感營造良好的氛圍;利用生活化繪本閱讀活動,為幼兒提供故事化愛心品格培養方向;借助班級愛心榜樣的設立,調動幼兒參與愛心活動的積極性;在家園合作中設計合適的生活愛心任務,推動幼兒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受到熏陶和踐行愛心。
注: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3年開放課題“幼兒愛心情感養成的實踐研究”(項目批準號:KCA202334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