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勇,張江紅,程開發,魯寶慶
(1.陜西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寧強縣分校,陜西 寧強 724400;2.鎮巴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陜西 鎮巴 723600;3.鎮巴縣畜牧獸醫工作站,陜西 鎮巴 723600;4.留壩縣武關驛鎮農業綜合服務站,陜西 留壩 724105)
寧強縣位于陜西省西南角、漢中市西部,全縣總面積約326 031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7 134公頃,占14%;林地256 330公頃,占78%;牧草地3 909公頃,占1%。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3.8萬人。農作物種植以玉米、豆類、薯類為主,全年秸稈總產量達98 600噸,有豐富廉價優質的飼草資源。養羊業是全縣的傳統產業,也是列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短平快”產業。
2023年,全縣羊飼養量達3.25萬只,出欄1.56萬只。飼養量和出欄量逐年遞增。
一是加強了對牲畜口蹄疫病及小反芻獸疫病的防控工作,確保全縣無重大動物疫病發生。二是采取因病設防的原則,指導規模養殖場進行了肉羊的魏氏梭菌病、羊黑痘、羊快疽、羊腸毒血癥、羔羊痢疾等疫病的免疫工作,遏制了肉羊傳染病的發生。三是通過加強檢疫監督,有效杜絕疫病的傳入。
主要是通過引進波爾山羊、南江黃羊、海門山羊等優質肉羊品種與本地白山羊進行雜交改良,有效改善了過去肉羊個體小、近親繁殖嚴重、產羔率低、生長速度慢等不利因素,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高。目前,養殖戶主要飼養陜南白山羊、南江黃羊、波爾山羊雜交羊等山羊品種。
寧強縣屬于暖溫帶山地濕潤氣候類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2003年實施退耕還林后,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部分坡地成了自然草場,植被豐富,給發展壯大肉羊產業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寧強農村素有養羊傳統,近年來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農戶耕地減少和外出打工人員增多,但養殖肉羊的規模大戶卻逐年增多,大部分都是外出務工返鄉創業而新增加的養殖戶,他們文化程度高,有一定的投資管理理念,利用在外學習的養殖技術和積累的資金發展養羊,這在我縣是一大特點,為寧強大力發展養羊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寧強縣農戶養羊以散養放牧為主,補飼為輔。肉羊養殖飼料主要以農作物秸稈和部分青干草為主,肉羊養殖相對于生豬養殖,成本低,疫病少,市場風險小,養殖利潤空間大,養殖技術容易掌握,農戶從事肉羊養殖的熱情高漲[2]。
隨著消費水平提高、保健意識增強,羊肉市場穩中向好,羊肉產品越來越受消費者喜愛,有效地帶動了肉羊養殖戶的積極性,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多年來,在發展草食家畜上一直沒有財政扶持,影響了肉羊產業的發展,加之由于圈舍和牲畜不能作為資產抵押,無法從銀行貸款。二是規模養殖的標準化程度低,圈舍建設及其附屬設施都很簡陋,影響產業的發展。三是傳統飼養方式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產業鏈短,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四是產品銷售以活體為主,產品附加值低,優質種源缺乏,有疫病隱患,產量與質量不高,先進科學技術利用率低,養羊尚未形成規模效益。
4.1.1 加強對肉羊產業的組織領導
隨著養羊產業的不斷發展和養羊在畜牧業中的比例不斷提高,建議政府研究解決肉羊產業發展中的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把肉羊產業作為調整結構、轉型升級、強縣富民的重大舉措和重點工程來抓。把肉羊產業發展列為全縣鄉村振興的重點項目,充分使科技、行政、資金三者緊密結合,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層層簽訂責任書,落實養羊生產工作任務,以加快肉羊產業化的進程[3]。
4.1.2 加大資金投入
加大養羊財政扶持力度,建議建立養羊業補貼制度,為養羊業發展奠定長久基礎,消除發展隱患,創造持續健康發展的條件。
4.1.3 強化技術服務
加強技術培訓力度,引導農戶轉變觀念,改變其落后的生產方式,逐步提高良種良法,抓好標準化建設。同時,采用送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培養技術人才,指導養羊生產。要將繁育改良技術、疫病防控技術、飼草飼料調制加工與營養搭配技術等適用增產技術作為科技服務的工作重點來抓。
4.1.4 加強地方品種資源保護
寧強肉羊的地方品種主要是陜南白山羊和漢中綿羊。需要加大投入,統籌規劃,對地方品種進行保護。充分利用地方品種資源,加強品種選育,培育高產羊群,建立肉羊良種繁育體系。
4.1.5 抓好基地建設
結合寧強本地自然條件,進行規范化布局和區域化發展。寧強有68%的地形屬低中山地,草木叢生,水草豐富是發展養羊的有利條件;建立育種和肉羊生產基地,創辦、扶持具有一定規模、集中度高的肉羊生產基地和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
4.1.6 采取綜合措施發展肉羊生產
著重搞好肉羊的雜交改良。利用市場經營機制,加強肉羊繁育和雜交生產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肉羊規模化生產進程,把握市場,從小到大,循序漸進,逐步發展。
4.2.1 引進良種,雜交改良本地山羊,提高生產性能
針對本地羊體格小,發育慢的缺點,有計劃的組織引進南江黃羊、布爾山羊和海門山羊與本地羊雜交,提高本地羊體格、體重。
4.2.2 推廣先進飼養繁育技術
組織技術人員積極投入養羊生產第一線,舉辦肉用山羊飼養管理和短期育肥、秸稈氨化、青貯、微貯、疫病防治、山羊改良、人工授精等新技術培訓。通過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印發資料、宣傳報道,使肉羊生產有一個快速發展勢頭。繁育上采用同期發情和人工授精等實用技術,降低成本,以提高種用價值。飼養上改變傳統的常年放牧方式,為“放牧加補飼”,縮短育肥期;推廣秸稈青貯氨化技術,改單一飼養方式為多樣化飼養方式。
4.2.3 嚴密防控監測和防治措施
狠抓肉羊的疫病防治關,堅持以防為主的方針,嚴格執行引種程序,加強監督檢疫工作,定期驅蟲,春秋季節統一組織五聯苗進行普防,層層簽訂責任書,落實疫病防治工作,以保證養羊業的健康發展。
4.2.4 規范育肥技術
(1)育肥羊選擇健康無病的本地山羊,黃白、布白、海白雜交羊一代羊,斷奶后閹割、驅蟲、春秋季節全天放牧,炎熱季節早晚放牧或疏地放牧,延長放牧時間,晚上補飼加夜草,圈舍搭設羊臺,保持干燥,冬季保暖等措施,對老殘羊淘汰,公母羊進行育肥。
(2)對當年春羔,當年育肥,秋冬出欄;冬羔加強飼養管理,次年育肥,秋季枯草期前出欄,嚴防春乏、夏壯、秋肥、冬瘦的循環。
(3)加強品種改良。引進體格較大、繁殖力高,抗病力強,適應性強的南江黃羊、波爾山羊等山羊品種,對當地山羊進行雜交改良,發展壯大肉羊養殖場和養殖公司的規模數量,向四周輻射,擴大改良范圍。
(4)狠抓疫病防治關。堅持以防為主的方針,嚴格引種程序,杜絕帶入病源,對本地區羊多發的肝片吸蟲、線蟲病、蜱、螨等體內外寄生蟲堅持定期驅蟲,養殖場和養殖公司進行藥浴,對羊快疫、炭疽、口蹄疫等嚴密監測,以控制傳染病的發生。
肉羊在寧強縣適應性強,養殖和消費歷史悠久,有市場前景,如果有政策支持,有科學技術、有資金的投入,肉羊發展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