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紫蕙
(響水縣大有畜牧獸醫站,江蘇 響水 224600)
豬腹瀉是指豬排出異常稀軟或水樣的糞便,伴有腸道功能紊亂的一種臨床綜合征。豬腹瀉是一種常見而又復雜的豬病,不僅會導致仔豬的高死亡率,還會造成生長遲緩、飼料轉化率降低、肉質下降等經濟損失。因此,探討豬腹瀉的發生原因、診斷方法和防治措施,對于提高養殖效率和保障畜產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1.1 飼料性腹瀉
這是由于飼料中含有有害物質、變質飼料、不適合豬消化的飼料或飼料更換過快等原因引起的。主要表現為糞便稀軟、黃色或白色、有飼料殘渣,豬的食欲下降、體重減輕、生長緩慢等。飼料性腹瀉是最常見的非傳染性腹瀉之一,其發生與飼料中的水分含量、粗纖維含量、能量含量、蛋白質含量等都有關系。一般來說,水分、粗纖維、能量、蛋白質等含量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豬的消化吸收和腸道功能,導致飼料性腹瀉。此外,飼料中如果含有霉菌毒素、重金屬元素、農藥殘留等有害物質,也會刺激或損傷豬的腸道黏膜,引起飼料性腹瀉。
1.1.2 應激性腹瀉
這是由于豬受到各種應激因素,如運輸、分群、打架、氣候變化、免疫接種等刺激引起的。主要表現為糞便稀軟、黃色或灰色,豬的精神萎靡、食欲減退、體溫升高等。應激性腹瀉是非傳染性腹瀉中較為復雜的一種,其發生與豬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有密切的關系。當豬受到應激刺激時,會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的紊亂,釋放大量的兒茶酚胺、皮質醇等激素,影響腸道的血液循環和腸道平滑肌的收縮,造成腸道功能障礙。同時,應激刺激也會抑制豬的免疫系統,降低豬的抵抗力,使豬更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加重腸道的炎癥反應[1]。
1.1.3 毒素性腹瀉
這是由于豬攝入了含有毒素的飼料或水源,如霉變飼料、含有重金屬或農藥等污染物的飼料或水源等引起的。主要表現為糞便稀軟、暗紅色或黑色,帶有血液或黏液,豬的精神沉郁、嘔吐、腹痛、抽搐等。毒素性腹瀉是非傳染性腹瀉中較為嚴重的一種,其發生與毒素對豬的腸道黏膜和全身器官的損傷有關。不同類型的毒素對豬的影響程度和方式也不同。例如,霉菌毒素主要影響豬的肝臟功能,導致肝細胞壞死和肝功能衰竭;重金屬元素主要影響豬的神經系統和造血系統,導致神經功能障礙和貧血;農藥殘留主要影響豬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導致呼吸困難和心跳加快。
1.2.1 大腸桿菌性腹瀉
這是由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主要表現為糞便稀軟、黃色或白色,帶有黏液或血液,豬的精神不振、食欲下降、體溫升高等。大腸桿菌性腹瀉可分為新生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和斷奶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2種。新生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主要是由于新生仔豬在出生后未能及時吸收母乳中的膠體免疫球蛋白,導致免疫力低下,容易被大腸桿菌感染。大腸桿菌在新生仔豬的小腸內大量增殖,產生腸毒素,刺激小腸分泌大量水分和電解質,造成腹瀉。新生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主要發生在出生后1~4 d內,死亡率高達50%以上。斷奶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主要是由于斷奶仔豬在斷奶后受到飼料、環境、應激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大腸桿菌在斷奶仔豬的大腸內大量增殖,產生細胞毒素,損傷大腸黏膜,造成腹瀉。
1.2.2 沙門菌性腹瀉
這是由沙門菌感染引起的。主要表現為糞便稀軟、黃色或綠色,帶有黏液或血液,豬的精神萎靡、食欲減退、體溫升高等。沙門菌性腹瀉可分為豬傷寒和豬副傷寒2種。豬傷寒是由于沙門菌屬中的傷寒沙門菌感染引起的。傷寒沙門菌在豬的小腸內附著于腸上皮細胞,并通過細胞內侵襲進入淋巴系統和血液循環,引起全身性感染。傷寒沙門氏菌還能在肝臟、膽囊、脾臟等器官內形成結節,并在結節內大量增殖,造成器官功能障礙。傷寒沙氏菌還能在腸道內產生內毒素,刺激腸道分泌水分和電解質,造成腹瀉。豬副傷寒是由于沙門菌屬中的其他非傷寒沙門菌感染引起的。非傷寒沙門菌在豬的小腸內附著于腸上皮細胞,并通過細胞外侵襲進入淋巴系統和血液循環,引起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非傷寒沙門菌還能在腸道內產生外毒素,刺激腸道分泌水分和電解質,造成腹瀉[2]。
1.2.3 豬流行性腹瀉
這是由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表現為糞便稀軟、白色或灰色,帶有黏液或泡沫,豬的精神沮喪、食欲喪失、體溫升高等。豬流行性腹瀉主要發生在新生仔豬和斷奶仔豬,死亡率高。豬流行性腹瀉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冠狀病毒侵入豬的小腸,破壞小腸絨毛,影響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造成腸道內水分和電解質的丟失,引起腹瀉。冠狀病毒還能通過血液循環或淋巴系統,感染其他器官,如肺、心、肝、脾、腎等,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冠狀病毒還能抑制豬的免疫系統,使豬更容易受到細菌、真菌等二次感染,加重病情。
了解豬群的來源、品種、年齡、性別、數量、密度、飼養管理、飼料水源、環境衛生等情況,分析豬群是否有接觸過野生動物或其他家畜,是否有新進或淘汰的豬,是否有免疫接種或藥物使用的記錄,是否有腹瀉的發生時間、持續時間、發病率、死亡率等數據,判斷豬群是否存在腹瀉的流行因素和規律。
觀察豬的精神狀態、食欲、體溫、呼吸頻率、心跳頻率等生理指標,檢查豬的口腔、眼睛、耳朵、鼻子、皮膚、毛發等外部特征,觸摸豬的腹部,判斷是否有腹痛或腹脹等異常,聽診豬的腸鳴音,判斷是否有腸道功能障礙或感染的跡象。
收集和觀察豬的糞便樣本,注意糞便的顏色、形狀、氣味、排便次數、稀稠度等特點,判斷是否有消化不良或腸道出血等現象,用試紙檢測糞便的酸堿度,判斷是否有酸中毒或堿中毒等狀態,用顯微鏡檢查糞便中是否有寄生蟲卵或幼蟲等微生物,判斷是否有寄生蟲感染[3]。
將糞便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進一步的檢測,如細菌培養、抗原檢測、血清學檢測等。細菌培養是將糞便樣本在特定的培養基上進行培養,觀察是否有細菌生長和分離,根據細菌的形態、生化反應和藥敏試驗等特征,鑒定出細菌的種類和數量,判斷是否有細菌感染。抗原檢測是將糞便樣本與特定的抗體進行反應,觀察是否有顏色變化或沉淀產生,根據反應的結果,判斷是否有特定的抗原存在,如大腸桿菌腸毒素抗原、沙門菌抗原、冠狀病毒抗原等。血清學檢測是將糞便樣本中提取出的血清與特定的抗原進行反應,觀察是否有凝集反應或熒光反應產生,根據反應的結果,判斷是否有特定的抗體存在,如圓環病毒抗體、傷寒沙門菌抗體等。
3.1.1 飼料性腹瀉的預防和治療
(1)選擇優質、新鮮、無污染的飼料,避免使用霉變、變質、受污染或含有有害物質的飼料。(2)按照豬的年齡和生理需要,合理配制和投喂飼料,保證飼料中各種營養成分的適宜比例和水分含量。一般來說,仔豬應以高能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飼料為主,成長肥育豬應以粗纖維含量適中、能量與蛋白質比例合理的飼料為主[4]。(3)避免飼料的突然更換或過量投喂,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過度刺激腸道。一般來說,換料時應逐漸過渡,每次更換不超過10%~20%,持續3~5 d;投喂時應定時定量,每天投喂3~4次,每次投喂量不超過食欲的80%~90%。(4)給豬補充消化酶、益生菌、維生素等,促進消化吸收,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減輕腸道的負擔。一般來說,可以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以提高飼料的消化率;可以在飼料或水中添加適量的乳酸菌、雙歧桿菌、酵母等,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長,增加有益菌的數量;可以在飼料或水中添加適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等,以增強豬的免疫力和抗應激能力。
3.1.2 應激性腹瀉的預防和治療
(1)改善豬舍的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等,保持適宜的溫度(20~25℃)、濕度(60%~70%)、通風(換氣10~15次/h)、光照(12~14 h/d)等,避免過高或過低的溫度、濕度、氨氣濃度等對豬造成刺激。(2)避免豬的過度運輸、分群、打架等行為,減少豬之間的競爭和沖突。一般來說,運輸時應選擇合適的車輛和箱子,控制運輸時間和距離,保持適宜的密度和溫度;分群時應盡量保持原有的群體結構和親緣關系,避免頻繁更換舍位或同伴;打架時應及時干預和隔離,避免造成傷口或感染。(3)合理安排豬的免疫接種計劃,減少免疫應激。一般來說,免疫接種時應選擇合適的疫苗和劑量,遵循正確的操作方法和時間,避免與其他應激因素同時發生;免疫接種后應觀察豬的反應和副作用,及時給予對癥處理。
3.1.3 毒素性腹瀉的預防和治療
(1)檢查和清理飼料和水源,消除毒素的來源,防止豬再次攝入毒素。一般來說,應定期檢測飼料和水源中的霉菌、重金屬、農藥等有害物質的含量,超過標準的應立即更換或處理;應妥善保存飼料,避免受潮、發霉、變質;應提供清潔、安全的水源,避免受到污染或添加過量的消毒劑。(2)給豬排毒藥、保肝藥、利尿藥等,加速毒素的排出,減輕毒素對豬的損傷。一般來說,可以在飼料或水中添加適量的活性炭、硫酸鎂、硫化鈉等,以吸附或沉淀毒素;可以在飼料或水中添加適量的保肝素、乙酰半胱氨酸、維生素C等,以保護肝臟功能和增強解毒能力;可以給豬注射適量的呋塞米、甘露醇等,以利尿排毒。(3)給豬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糾正酸中毒和脫水狀態,給豬注射抗生素、抗炎藥、止血藥等,控制感染和止血。一般來說,可以給豬灌服或注射適量的生理鹽水、復方氨基酸液等,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以給豬灌服或注射適量的碳酸氫鈉、乳酸鈣等,以糾正酸中毒;可以給豬注射適量的青霉素、鏈霉素、地塞米松等,以控制感染和抗炎;可以給豬注射適量的維生素K1、止血芳香酸等,達到止血的目的[5]。
3.2.1 大腸桿菌性腹瀉的預防和治療
(1)給新生仔豬及時喂養優質的母乳或人工乳,保證免疫球蛋白的攝入,提高仔豬的抵抗力。一般來說,新生仔豬應在出生后6 h內吃到母乳或人工乳,每天至少吃6次,每次至少吃20 min;斷奶仔豬應在斷奶前逐漸過渡到人工乳或飼料,避免斷奶應激。(2)給斷奶仔豬提供適宜、易消化的飼料,避免飼料的突然更換或過量投喂,保持飼料的新鮮和衛生。一般來說,斷奶仔豬應以高能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飼料為主,如全價粉、預混料等;飼料應妥善保存,避免受潮、發霉、變質。
3.2.2 沙門菌性腹瀉的預防和治療
(1)及時進行免疫接種,使用含有沙門菌抗原的疫苗或口服血清等,以增強豬的免疫力和抗體水平。一般來說,可以在仔豬出生后24 h內給母豬注射含有沙門菌抗原的疫苗,以提高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可以在仔豬出生后6 h內給仔豬口服含有沙門菌抗原的血清,以提供被動免疫保護;可以在仔豬斷奶前給仔豬注射含有沙門菌抗原的疫苗,以刺激主動免疫反應。(2)給豬注射抗生素、抗毒素等,消滅或抑制沙門菌的生長,中和或清除毒素。一般來說,可以給豬注射適量的青霉素、鏈霉素、氨芐西林等,以殺滅或抑制沙門菌;可以給豬注射適量的抗毒素血清、多種酶制劑等,以中和或清除沙門菌產生的毒素。
3.2.3 豬流行性腹瀉的預防和治療
(1)加強豬舍的消毒和隔離,防止冠狀病毒的傳播和交叉感染,提供清潔、無菌的飼料和水源,避免與野生動物或其他家畜的接觸,及時進行免疫接種,使用含有冠狀病毒抗原的疫苗或口服血清等。(2)給豬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糾正酸中毒和脫水狀態,給豬注射抗生素、抗真菌藥、抗休克藥等,控制二次感染和休克狀態,給豬注射抗炎藥、止血藥、保護劑等,減輕腸道的炎癥和出血。
豬腹瀉是一種多因素性的疾病,需要從多方面進行防治。首先,要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舍內衛生、通風、溫度適宜,避免應激因素。其次,要合理配制日糧,避免過量或過少的蛋白質、能量、纖維素等營養物質,及時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再次,要做好預防性免疫工作,根據不同年齡段和季節選擇合適的疫苗進行接種。最后,要及時發現和診斷病情,根據不同類型的腹瀉選擇有效的藥物進行治療,并注意補液和糾正水電解質平衡。通過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減少豬腹瀉的發生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