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聞喜
作為自然教育中的重要環節,種植和飼養活動為幼兒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觀察與探索平臺。本文以種植豌豆為例,激發幼兒的科學熱情,鼓勵他們主動提出問題并探究問題,目標是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引導幼兒觀察豌豆生長的每個細節。幼兒園教師是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力量,應該引導幼兒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如采用對比實驗對假設進行驗證,鼓勵幼兒大膽嘗試,讓他們在親身經歷中感受科學的魅力,逐步提高科學探究能力。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幼兒認識世界,還能為其將來的學習與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幼兒園種植養殖活動對幼兒探究能力的促進作用
幼兒園種植養殖活動是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既能讓幼兒近距離觀察生活,又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積極地探索未知世界。通過親自種植和飼養,幼兒學會了觀察、比較、分析、歸納,鍛煉了科學探究能力。同時,種植養殖活動培育了幼兒的耐心、細心和責任心,這是其一生中最珍貴的品質。因此,幼兒園應重視種植養殖活動對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性,為幼兒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使幼兒在探索中快樂成長。
(一)自然角及種植養殖活動的價值
經過深入調研發現,幼兒園種植養殖活動對提升幼兒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效果卓著,這類活動能夠激發幼兒對植物的熱愛,加深認知,同時錘煉性格,提高幼兒的團隊協作能力,特別是自然角的實踐體驗,更能喚醒幼兒對生態的保護意識,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有效助推幼兒全面素質的提升。
(二)發揮種植養殖活動價值的方法
自然角在幼兒園教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通過直觀、生動的展示方式,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使幼兒親自動手、親身體驗,掌握種養技能。然而,實際運用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教師過于強調自然角的裝飾與展示效果,未能充分引導幼兒進行實踐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幼兒實踐能力的發展。為了更好地發揮自然角的教育功能,教師應轉變觀念,以幼兒為中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種養活動,結合幼兒的興趣與年齡特點,深入挖掘課程資源,利用課余時間向幼兒傳授有益身心的知識,以豐富種養活動內涵。選擇種養材料時,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操作能力合理搭配,針對小班幼兒,可以選取生長周期短、易觀察的植物;對大班幼兒,可以引入更多具有挑戰性的植物種類,以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與求知欲,這樣,自然角不僅能夠成為幼兒觀察自然、探索科學的實踐基地,更能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實現教育目標。
(三)運用種養活動培養幼兒對植物的管理能力
籌備自然角時,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商議,確定最佳地點以及布置方式,以持續激發幼兒對自然角的興趣,為日后的種養活動奠定基礎。實施階段,教師設計具有探索性與趣味性的植物實驗,同時鼓勵幼兒主動參與植物的照料、生長記錄以及提出改進意見等環節,這種互動式的學習使每個幼兒都能全身心投入,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以及對植物的深厚情感。通過多元化種養實踐,幼兒能夠親身體驗并學習多種植物養護技巧,會驚奇地發現,即便是同一種植物,也可以采用土壤種植、水培、蛋殼催芽、清水滋生等不同方法養護,這些方法背后蘊含豐富的科學知識,有助于開闊幼兒視野,促使幼兒更深入地探索植物的奧秘。
二、幼兒園種植養殖活動中發展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路徑
(一)在種植與飼養活動中激發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
1.順應幼兒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
在幼兒園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散步因其簡潔、自由、貼近自然而受到幼兒的歡迎。在一個晴朗的下午,教師帶領幼兒穿過種植豌豆的綠色區域,幼兒邁著輕快的步伐,眼中閃爍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向往。綠油油的豌豆苗一入眼,幼兒立即就被吸引了,他們將豌豆苗團團圍住,用粉嫩的小手輕觸豆苗,小聲地交流著各自的發現。有個細心的幼兒問:“老師,這些豌豆苗怎么還長不高?它們總是那么矮。”這句話就像一粒小小的種子,悄無聲息地在幼兒心中扎下了根。身為教育工作者,深知鼓勵兒童自主探究的重要性,所以,教師溫柔地引導幼兒自己撥開豌豆葉子,尋找藏在里面的秘密。幼兒小心翼翼地摸索著,表情很專注、很認真,仔細地看了一會兒,才發現豌豆的莖干是朝下的,好像不能直立起來,這一現象引起了幼兒的深思,并開始試圖對此作出解釋。幼兒有各種各樣的猜測,充滿了童趣與智慧,有的幼兒認為豌豆太長容易倒下,有的幼兒認為豌豆莖太細,不能支撐身體,還有的幼兒認為葉子壓在莖干上太重。雖然這些猜想很簡單,但體現了幼兒對豌豆生長的認識與了解。
在討論中,幼兒開始考慮怎樣才能讓豌豆長得更高,有的幼兒建議給豌豆做個小梯子,好讓它爬上去;有的幼兒想把一根繩子套在樹上,這樣豌豆就可以沿著繩子生長,還有的幼兒想在豌豆旁邊栽種一棵大樹,這樣豌豆就能爬上去了。這些想法或許不夠成熟,但是反映了幼兒對豌豆成長的關心,希望豌豆長得更高。教師應順應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深入觀察、思考與實踐。透過一系列活動,幼兒逐漸了解到,豌豆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的配合與人為照顧,同時,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為豌豆的生長做出貢獻。盡管動作并不嫻熟,但是從他們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對小豌豆的愛護,以及對科學探索的熱忱,這種體驗無疑會給幼兒將來的學習與成長帶來深遠影響。
2.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培養幼兒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幼兒世界中強大的力量,就像一盞明燈,為其照亮未知之路。通過多年幼兒教育實踐,筆者深刻認識到,只有真正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才能使其長久地保持探索的激情。
例如,當幼兒親手種植好豌豆后,有的幼兒問:“老師,豌豆沒手沒腳,該怎么爬上去?”教師不要直接回答,而是引導幼兒觀察、思考,這樣既能激發幼兒對探索豌豆生長秘密的興趣,又能讓他們學會觀察與思考。在這之前,教師雖然引導幼兒觀察豌豆“須須”,但是沒有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因此幼兒也沒有很在意,這一次,幼兒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了,他們變得很積極,主動要求查看豌豆的生長情況,這也充分說明了好奇心對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作用。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時刻關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及時發現并捕捉幼兒好奇的瞬間,同時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深入探究,讓幼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主探索世界,汲取新的知識。
(二)在種植與飼養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幼兒科學探究、認識世界的核心能力,在幼兒時期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觀察是孩子智力發展的基礎,就像植物生長需要陽光、空氣一樣。在幼兒教育中,種植和養殖由于其直觀、實用、有趣的特點,為培養幼兒多維觀察能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在一次觀察豌豆種子時,幼兒的反應令人吃驚,他們不只用眼睛去看,還用心去感受,用言語來表達,每一位幼兒都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將豌豆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結合起來,表現出無限的想象與創意。這種以視覺為基礎的觀察是幼兒對這個世界最初的了解。然而,實際觀測并不僅僅局限于視覺,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開始嘗試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豌豆的秘密,他們用手摸了摸,感受種子有多硬,有多光滑;嗅了嗅,沒有什么特別的味道。通過多重感官體驗,幼兒對豌豆種子有了更全面且深入的認識。
教師的指導作用不可忽視,通過提問與指導,為幼兒開啟了多維觀察窗口,讓其學會從多角度觀察和理解事物。這一觀察方法的掌握對幼兒日后的學習與探究將起到奠基作用。種植和飼養活動讓幼兒有機會親近大自然。在此過程中,幼兒自由地觀察、探索與實踐,同時,教師也會為幼兒營造一個安全、自由、啟發的學習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幼兒既能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又能培養認真觀察事物的習慣,激發探究興趣。
(三)在種植與飼養活動中引導幼兒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1.根據問題,引導幼兒大膽猜想。
在豌豆播種過程中,教師敏銳地捕捉到種子不能如期發芽的教育機會,馬上組織幼兒進行調查,討論需要什么條件才能讓豌豆種子發芽。幼兒踴躍發言,提出一些可能影響種子發芽的因素,如光照、濕度等,為了驗證這些假設,教師精心設計了一項實驗,在三個小碗中分別放入豌豆種子,并設定不同的環境條件。幾天后,實驗結果出來了,幼兒了解了光和水對豌豆種子發芽的重要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觀察現象和提問,而且要讓幼兒自己動手去尋找答案。
通過這一探究活動,教師培養了幼兒的觀察能力以及實驗精神。幼兒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學習如何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得出結論。這樣的科學探索經歷不僅激發了幼兒對自然界植物生長的濃厚興趣,而且也為其日后科學素養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積極引導,鼓勵幼兒進行實驗驗證。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是一個復雜、多維的角色,是幼兒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與引導者,當幼兒對某種現象或事物產生好奇心,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說時,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啟發式的情境,并鼓勵幼兒在實驗中驗證自己的猜想。這種教育方式既能幫助幼兒對周圍世界形成更深層次的了解,又能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最近一次豌豆種植活動中,幼兒非常想知道種子的發芽情況。研究表明,水分和光照對種子萌發有重要影響,為了檢驗這一猜想,教師設計了一個種子萌發實驗,并進行了驗證。在實驗中,幼兒親自澆水、觀察變化,并把每個重要時刻記錄下來,結果發現,只有經過澆灌的種子發了芽,這也證實了最初的猜測。然而這還沒有結束,一段時間后,幼兒開始注意到豌豆苗在不同的環境中的生長情況不同,光照充足的豌豆苗長得更強壯、顏色更深、葉片更大、莖更粗;缺乏光照的豌豆苗雖然也可以生長,但是顏色淺、葉片小、莖細。這一發現讓初學“走路”的幼兒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光對植物的生長有影響嗎?為了解答這一問題,教師及時調整實驗計劃,將那些缺少陽光照射的豌豆苗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觀察一段時間之后,幼兒發現豌豆苗開始茁壯成長了。這個結果使他們認識到光對于植物生長的重要性。
在這個實驗中,幼兒還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兩個小碗里的水在相同的光線下變干的速度不一樣。通過觀察與討論,幼兒發現裝在帶有蓋子的小碗里的水會慢慢變干,而沒蓋上蓋子的小碗里的水會干得更快。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幼兒進一步實驗與觀察,發現陽光可以加快水分蒸發。
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知道了種子發芽和植物生長所需的環境,而且發現了水分蒸發的奧秘。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親自參與實驗,觀察、思考、操作并驗證自己的猜想,這種學習方法既能加深幼兒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能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究的興趣與熱情。
(四)規范“自然角種養”的課程設置
在推行“自然角種養”教學模式時,教師必須緊密結合幼兒教育的實際環境,進行專業且周密的調整,以確保教學的規范化。為了保障教學質量,幼兒園應組建一支技藝高超、知識淵博的管理團隊,嚴格審核教學計劃,并精選適合幼兒的“自然角種養”教學方法,課程設計應突出重點,努力縮小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以提升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應對能力。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也至關重要,包括小組互評和教師自評,有助于反思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始終關注幼兒的實際需求與興趣點,確保“自然角種養”教學能夠真正融入日常教育中,發揮其在幼兒教育中的獨特價值。
(五)帶領幼兒參觀和游覽園藝園區
為了提升幼兒對植物的管理與探索技能,幼兒園應積極與園藝園區展開合作,通過實地參觀,幼兒能夠直觀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和管理技巧,不僅有益于心理健康,還能彌補園內教學資源的不足。在園藝園區實踐中,幼兒深入觀察、親自動手,從而增長了知識、增強了對幼兒園的歸屬感。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始終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采取多種方式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既有利于幼兒對自然世界的認識與探索,也有利于其今后的學習與成長。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鼓勵其大膽提問、親自動手實驗,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同時,教師要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每一位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具有科學素養與創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